劉潔 花木

長期以來,教師評價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具體實踐中,存在評價方式單一、評價結果運用簡單化、評價目的重“鑒定、分等、控制”輕“促進、改善、發展”等問題?!半p減”背景下,提升課后服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對中小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呼喚著教師評價機制的變革。
新形勢下,如何優化教師評價工作,構建科學的中小學教師評價機制?圍繞這一問題,《教育家》雜志邀請相關教育者進行了討論。
“雙減”背景下,應從哪些方面對教師進行評價?
趙德成:中小學對教師的評價在內容框架上不會有太大變化,仍然注重德能勤績等幾個方面。根據“雙減”政策要求,結合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我認為以下幾點需要特別強調——
一是聚焦重點,減輕教師負擔。面面俱到的評價不僅會增加教師負擔,而且會牽制教師成長。好的教師評價在著眼全面的同時必須明確重點,抓關鍵績效指標(KPI),弱化甚至去除非重點的評價指標。只有教師評價做了減法,“雙減”工作才有可能真正推動下去。
二是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做到心中有愛、眼中有人,為學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三是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教師要上好每一節課,向課堂要效益,切實減輕學生課后學業負擔;關愛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實際獲得感。
周建華:教師評價內容要突出直面“雙減”的針對性。
一是作業設計、布置、批改及反饋能力評價。一方面,要分層布置作業,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選做。分層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要體現教師間的專業合作,年級統一設定標準,總體控制作業時間。另一方面,作業批改與反饋要落實落細。布置的作業要全批全改,除作文外的作業原則上要求當天完成批閱,最好當天反饋,最遲第二天反饋。對作業中普遍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全班性的講評。
二是課堂教學能力評價。主要包括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能力,具體涵蓋教材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評價、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方面,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學足學好。
三是課后服務能力評價。主要聚焦課后服務的內容與方式,包括看管服務、作業指導服務、特長發展及社團服務等。
四是家校協同能力評價。明晰教師育人責任,密切家校溝通,創新協同方式,推進建設協同育人共同體等。
陳春勇:一是教育教學評價。將師德列為教師評價的首要內容,讓學生、家長、同行等作為評價主體,客觀評價教師日常品行表現。另外,學生增值成績、教師專業知識水平、教學方法、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等,也是教師評價的重要內容。
二是學生作業布置評價。在按“雙減”規定控制作業時間的前提下,提升作業設計質量,科學確定作業數量。顯性作業,如練習題、檢測題等,由各年級教研組集體創設、分層布置,鼓勵聯系社會熱點創新題目素材和問題設計,并為任課教師提供適當發揮空間;隱性作業,如短文背誦、課外閱讀、教材預習等,要適度降低所需時間和難度。作業評價采取抽檢作業批改與反饋指導學生情況、學生調查、家訪等形式,發現問題對教師及時警示、適當懲戒。
三是課后服務評價。重點評價教師是否根據學生特點制定服務計劃,是否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是否開展生活指導等。及時掌握家長和學生反饋,督促教師改進課后服務。
另外,評價還要關注教師課后執行補課禁令情況,對違規者嚴格依規處理。
胡平平:首先,對教師的評價應該遵循“四有好老師”標準框架,把師德師風放在首位。教師必須遵規守法,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德樹人。
其次,要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一個教師應有扎實的學術功底,不斷研究改進教學方法,上好每一節課,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并根據不同學生情況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發揮作業診斷、鞏固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強制學生刷“教輔題”。
最后,要把對學生的“仁愛之心”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應關愛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家境困難的學生和有嚴重負面情緒的學生。
評價方式單一、機械,是教師評價一直廣受詬病的問題。在您看來,教師評價可以采用哪些方式進行?
趙德成:所謂評價方式單一,主要體現在傳統教師評價以主管領導評價為主,領導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這種狀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目前,很多學校都在教師評價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多主體評價,除了主管領導,還有學生、同事、家長等的參與。另外,還有些學校在實踐中探索應用成長記錄、課堂表現性評價等新興評價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有關改革在推動過程中也衍生出一些新的問題,比如多主體評價的分數受人情因素影響且難以整合、花費了教師很多時間和精力的成長記錄在評價中實際發揮作用不大,等等。
評價方式服務于評價目的,不能為了多樣而多樣。相對簡單的評價,如果能達成評價者與被評價者都愿意接受的合理評判,是好事。評價方式多與少其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簡捷而高效。簡捷,指的是教師評價方案能抓住KPI,易于理解且便于實施,不會讓評價成為教師的一種負擔;高效,指的是評價能達成準確可靠、公平公正的結論,能有效引領教師發展。與“雙減”相聯系,減輕教師過重而不必要的負擔,是當前亟待關注的重要問題,中小學教師評價需要在高效與簡捷之間取得平衡。
周建華:教師評價是一項專業工作,評價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一般要考慮以下幾種評價方式的綜合運用:一是教師的自我評價,二是同行互評,三是學生評價,四是家長評價,五是校學術專業委員會評價,六是校管理者評價,七是教研員及校外專家評價。
陳春勇:為保障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教師評價宜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兼顧績效管理功能和專業發展功能。其中,定量評價著重教師工作量核算,具體包括學生成績與增值及教師的帶課節數、進修次數、科研成果數量和課后服務等日常工作量;定性評價側重教師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能力及課堂教學展示,具體涵蓋課堂觀察、教師訪談、教師檔案袋、教師批改學生作業情況、專家反饋、教師反思、教師創新教學經驗總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