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雪凌

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支撐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正在進入新的變革期,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要求建立一支類型化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增強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因此,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需從制度層面進行革新。
制度不完善是制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的關鍵問題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本建成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體系,逐步健全教師管理制度,穩步提高教師地位待遇,教師素質能力不斷提升,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但是,職業院校教師數量不足、來源單一、校企雙向流動不暢、結構性矛盾突出、專業化水平偏低、專業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從根本上看,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制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的關鍵問題。
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制度不系統,未能形成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實現可持續專業發展的一體化制度安排。近年來,教育部、財政部連續實施了兩個周期的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院校在教師培養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部分教師質量和專業水平。但是,由于對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缺乏體系化的頂層設計,現有的培養培訓措施與教師專業發展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仍有不少教師存在知識更新難、技能實操弱等問題。
職業教育教師管理制度不健全,未能形成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保障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的類型化制度安排。職業教育教師類型多樣,來源不同、工作性質和要求不同,但是都采用與普通教育類同的、整齊劃一的管理方式,不切合職業教育教師發展實際;收入分配和評價制度不完善,職業院校的績效工資制度還不完善,職稱制度改革有待深化;校企雙向交流制度不順暢,專兼結合的雙師團隊建設難有實質性推進。
一體化培養培訓制度是提升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水平的基石
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制度必須遵循職教教師職業屬性和專業發展特殊性,進行一體化設計,構建職前職后一體的、服務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體系化制度。
基于能力標準構建職教教師培養內容體系。培養內容體系的一體化設計是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制度的重要內核,專業能力標準又是培養內容體系的重要依據。教師能力標準是教師培養體系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既可以規范教師培養內容、統一教師培養質量,也可以指導各培訓機構開發培訓課程、確立培訓方法。整體性地提升職業教育教師的能力水平,必須開發職業教育教師的能力標準,研究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職業教育教師專業能力標準,基于能力標準與不同受訓教師來源(如本科應屆生、有相關工作經歷/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者、師范專業/非師范專業畢業生)分類開發多元化的教師教育與培訓內容體系。
創新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制度。要優化布局結構,鼓勵有條件的優質高職學校轉型為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或開辦職業技術師范專業,支持高水平工科院校分專業領域培養職業教育師資。創新職業教育教師職前分類培養模式,建立兩種“雙師型”專業教師教育模式:一是升級改造現有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職教師范生培養模式,探索構建“4+0.5+1+0.5”本碩連讀貫通培養“雙師型”專業教師教育模式,4年在大學學習本專業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半年在企業實習并取得與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年在大學學習職業教育理論、課程開發技術、專業教學法等,最后半年在職業學校教學實習,在實踐中掌握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能力;二是以本科畢業具有兩年以上相關工作經歷并具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者為主要招生對象,探索構建“1+1”兩年制專業碩士教育模式,第一年在大學學習職業教育相關理論、職業師范教育相關理論以及專業教學理論和方法;第二年在職業學校實習,培養其專業教學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對職業本科院校專業教師的培養,可以以碩士研究生畢業并具有兩年以上本專業相關工作經歷或具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者為主要招生對象,探索構建“1+1”兩年制專業博士培養模式,用上面類似的模式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對職業院校文化課(通識課程)教師的培養,也要盡可能體現類型教育特色。在進入教師崗位之前,應該積極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學習職業教育相關理論,了解職業院校文化課定位、職業院校的學校特點、教學特點、學生認知特點。
完善職教教師職后培養制度。落實5年一輪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系統設計培養體系。對教師培訓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包括針對不同類型、處于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系統設計公共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對職后培訓機構的功能定位進行系統設計,建立分工明確、互有銜接的培養機構網絡。以師范院校和高水平職業院校為主體、綜合性大學參與、產教融合的職教師資培養機構網絡。分層定位機構職能,國家與省市層面的培訓功能應定位于國家重要職業教育改革思想宣傳與專家型教師的培養;地市層面的培訓功能應定位于教師的基本教育教學能力培養,這是規模最大、覆蓋全員的培訓;學校層面的培訓(校本培訓)功能應定位于學校對教師的特色化培養,它是結合學校的特色化辦學所進行的培訓。
類型化管理制度是職業教育高質量教師隊伍的保障
建立分類管理制度。建立分層分類教師專業標準體系,研究開發職業學校教師能力標準,根據專業教師、文化課教師、實習實訓指導教師進行分類;按照新進教師、骨干教師、專業負責人進行分層。
完善薪酬評價制度。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健全分層分類的職教教師專業標準體系。《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分類施策,定向發力”。健全“雙師型”教師認定、聘用、考核等評價標準,突出實踐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完善以教書育人實績為導向的教師評價機制。發揮教學能力比賽“以賽促教”的積極作用,發揮社會第三方評價作用。改革職業院校專業教師晉升和評價機制,破除“五唯”傾向,將企業生產項目實踐經歷、業績成果等納入評價標準。改革完善職業院校績效工資政策,鼓勵教師參與職業培訓、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等并依法依規取得收入。
建立校企雙向流動制度。拓寬引才渠道,既招聘高學歷、高職稱的知識性人才,又招聘行業、企業實操技能型人才。結合放管服系列政策,通過柔性引進、協議工資的方式吸引人才;推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創新,探索企業技術骨干和學校教師互動的“雙轉雙換”師資隊伍建設機制,形成良好的兼職教師選聘制度,建立健全職業院校教師編制動態管理機制,完善“固定崗+流動崗”資源配置新機制,遴選、建設兼職教師資源庫,讓兼職教師參與課程建設、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中來;建立校企人才共享機制,在人才引進與使用中,學校出編制、企業給待遇;在學校教書、去企業實踐,形成與企業“共引共享”的人才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