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勇
【內容摘要】古典詩歌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據人教版教材統計入選中學課本的古代詩歌有130多首。如何根據中國古代詩歌特色,設定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教師首先要充分把握古代詩歌在內容和藝術上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要做好教學知識、情感、審美目標的設定,并根據中國古代詩歌的特點和教學目標要設計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中學語文古代詩歌教學目標教學方法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1],要求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國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古詩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人格情操,增加民族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的意義,其獨特的藝術對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審美情趣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針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特點,探求中學語文古代詩歌教學思路是一個具有極強現實意義的課題。
一、深刻把握中國古代詩歌獨特審美傳統
中國古代詩歌在內容和藝術都有自己獨到的特點。因此,學習中國古代詩歌必須先了解講授對象的基本特點。
中國古代詩歌體現出高度關注現實的熱情,主要表現為關注國家民族前途、關注民生,體現在作品中就是強烈國家情懷和民生意識,以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純正的情感。如《詩經》中《碩鼠》,將好逸惡勞的貴族比作可惡的大老鼠,控訴剝削者的罪惡,以及對自由幸福人間樂土的向往。曹操的《蒿里行》寫了戰爭的殘酷,表達對苦難人民的同情,這些作品在表達了對民生的關注同時還表達出強烈的愛國情懷。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很多作品,如《春望》表達了作者在安史之亂中,面對山河破碎的國家危亡的傷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了作者在官軍收復失地時情不自禁地狂喜。兩首作品一反一正,都體現出杜甫深沉的愛國情懷。楊萬里的《泊秦淮》、陸游《示兒》《書憤》、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以及龔自珍的《己亥雜詩》都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古代詩人還將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寄托于詩歌來表達,傳達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比如曹操的樂府詩《龜雖壽》表達了老當益壯的心態。李白《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也表現出樂觀心態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除此之外,很多古代詩歌還表充滿有種真摯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岑參的《逢入京使》、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分別表達了作者深厚的友情、親情和愛情,具有濃烈的感情力量。
崇尚含蓄也是中國詩歌民族風格的主要審美特征之一,司空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2],很好地概括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這一特點。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不是直接表達,而是通過采用比興、象征等手法,委婉曲折加以表現。為了達到含蓄的效果,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巧妙用典,使詩歌的思想情感表達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中用蘇武被扣押匈奴鴻雁傳書的典故,表達了對故鄉洛陽的思念。古詩中還常常應用意象和意境含蓄地表達的思想情感。比如古代詩歌中的月代表思鄉懷人;梅花是高潔人格的寫照;長亭,陸上送別之所;東籬,表現悠然自得、超凡脫俗的生活情趣和潔身自好的品格。詩人還經常情韻兼備的意境來表達情懷,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飲酒》等田園詩、王維《山居秋暝》《竹里館》等山水詩,作品創造出了清新脫俗意境,委婉曲折地體現出一種寧靜淡泊的思想和人生境界,極具有審美韻味,這是中國古代詩歌獨特的審美特點。
古代詩歌的語言凝練整齊劃一,注重對仗整齊的審美形式,同時具有鮮明的節,奏音韻和諧,富于音樂美。《詩經》中的大多作品以四言為主,表現出明顯的整齊劃一的傾向。東漢文人詩歌的逐漸興起,形成了整齊劃一的五言句式,同時也強調詩歌押韻。到了唐朝形成了以律詩和絕句為主的五七言近體詩,對詩歌平仄、押韻等方面都有了嚴格的規定,形成了近體詩嚴格的句式和格律要求,作品適合吟誦與歌唱,把文學藝術和音樂藝術做了很好地結合,使得詩歌充滿了獨特的音韻美和音樂美。宋代詞曲的興起,對詩歌的格律上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這些特定的詩歌樣式與音樂結合得更加緊密,體現了中國古代詩歌獨特的形式美要求。
二、合理設計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
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中學語文的古代詩歌教學提出明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3]結合中國古代詩歌獨特的審美傳統,中學古代詩歌教學的主要目標重點包括三個方面:審美能力的培養、人格情操的熏陶和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品味作品的人文情情懷培,養審美體能力,引導學生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在學習中體會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加強文化自信。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必須根據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傳統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才能順利實現教學部目標的要求。
一是要講透作品內容,引導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內涵。在進行古代詩歌講解過程中,要將文史哲等學科知識結合起來,綜合分析應用,將作品與當時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充分作品深厚純正的思想情感內涵。重點是讓學生在充分理解作品蘊含的思想情感內蘊的基礎上,把握古代優秀士大夫強烈的愛國情懷,高潔的人格追求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達到陶冶學生人格情操的目標。如曹操、李白詩歌中強烈的功業理想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杜甫、白居易詩歌中對民生的關注,陸游、辛棄疾等人詩歌中的愛國熱情,陶淵明、王維等人詩歌中的高潔人格追求,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優良傳統,這些都是古代優秀士大夫的思想和精神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其精神實質集中體現了社會精英的強烈愛國情懷、濃厚的道德意識和政治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古代經典詩歌的系統講解的過程也是傳統文史哲文化的傳授,有利于提高學生傳統文化底蘊,熏陶他們的道德情懷,砥礪其良好的品格,引導學生樹立高遠的理想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中學古代詩歌教學的關鍵問題。當前國家強調在教學中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重視各類課程教學與積極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要素,努力在課程教學中做到教書與育人相結合,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中國古代詩歌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要素。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與汲取作品中積極的思想情感內涵,正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實現途徑。
二是要突出藝術分析,把握古代詩歌民族特色審美表達方式。崇尚含蓄是中國古代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和民族審美追求,詩人在寫作中充分運用語言暗示性、象征性的功能,在創作中多采用意象、典故、意境營造等委婉曲折的比興表達手法。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文論中重要的概念,涉及復雜而獨特的古代文學理論。中學生教學不要求掌握這些理論,但要對中學教材中詩歌常見的意象如何表達特定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認知感受。如青松意象是借松樹傲立嚴寒的特性寫人堅強的品格,蓮花意象是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點寫人的高潔的品格,蘭花意象是借蘭花樸素馨香的特點寫人典雅的品格。初步認識古代詩歌中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是寓“意”之“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同樣,典故就是用歷史或文獻故實,表達詩人與故實中的人物或作者相類的遭遇與情感體驗,即通常所說的借別人酒杯澆自己的塊壘,含蓄委婉地表達詩人自己的情感。這一點上文已經有論析,這里不再贅述。意境則是詩人通過具有獨特意蘊指向的自然境界或事態境界的描寫,表達某種特定復雜情感狀態或人生追求。很多作品往往幾種手法同時使用,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作品的前面六句描繪了一幅秋天空山雨后清幽空寂的畫境,結尾用典,即化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句,表達了詩人對清靜自然的人生追求。作品中畫面的清幽空寂的韻味和詩人所追求的空寂禪定的人生境界形成了高度的契合,畫面的空寂即是作者所追求人生境界的藝術反映。作品所描繪的這種境界就是意境,是自然畫面和作者情感的高度統一,這種抒情手法是中國古代詩歌,特別是山水詩歌常用的表達方式,正如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兼情語”[4],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詩歌含蓄的藝術特點。古代詩歌的講授中,必須準確把握其在藝術表達法師上的獨特性,啟發學生進行聯想,領略作品文字意義之外審美意味,逐步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審美感悟能力。
三是要強化誦讀,感知古詩的音韻美。中國古代詩歌句式整齊劃一,又有嚴格押韻、平仄的音韻要求,既重視視覺上的美感又強調聽覺上的音韻美,特別適合吟唱,這是中國古代詩歌獨特的形式美。強化誦讀訓練,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古代詩歌獨特句式和音韻美是古代詩歌教學重要的方法。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教師可準備與詩歌情感基調相關的樂曲,讓學生做配樂誦讀,渲染氛圍,指導學生吟誦詩歌要注重節拍和節奏的劃分,感受古詩的音韻美。在誦讀詩的時候,要求學生要注重節奏、停頓、速度,按照讀的頻率合理安排停頓、變換、處理音節。中學教材中的古詩大多數是絕句、律詩和詞曲,集中體現了古代詩歌的獨特形式美。如五言的“二二一”節奏,“二一二”節奏,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奏,通過節奏的劃分,反復朗誦,在朗讀中受古代詩歌獨特藝術美感。
準確把握中國古代詩歌獨特的審美特點,并根據古代詩歌的特點合理設定教學目標、設置合理的教學方法,對新時代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深入思考的現實課題。同時,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特別是地方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必須思考的問題。地方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是面向基礎教育培養未來教師,其培養的學生必須掌握基本的古代文學知識與教學技能,這正是本文探討古代文學教學思路的現實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2017-01-25.
[2]黃霖.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6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6.
[4]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著).人間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2014:30.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改項目: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質能力及其培養路徑研究,項目號:17JG03ZB.】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