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文
開放性材料是一種重要的游戲材料,幼兒通過與開放性材料的互動,在多感官的協調作用中,在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經驗。幼兒園開放性材料的投放使用應有所取舍并按需調整。教師要走出對開放性材料的認識誤區,聚焦班級現狀,通過洞察游戲價值、創設尊重的環境、爭取他人支持等方式,切實發揮材料的開放性作用,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溫故知新,理解材料的內涵
調查發現,我園大部分教師對開放性材料有一定的認識,知道低結構、多變化、玩法不固定的材料就是開放性材料,但部分教師狹義地認定只有生活中的自然物、閑置的廢舊材料才是開放性材料。為此,幼兒園挑選了一些關于開放性材料的專業書籍,通過閱讀活動引導教師溫故知新,從開放性材料這個詞的起源開始,重新認識其內涵要義。
1971年,英國建筑設計師Simon Nicholson首次提出了“loose parts”這一概念,直譯過來就是“靈活的組件”或“松散的部件”,現在我們一般稱之為開放式材料。開放式材料可以是各種東西,可以從大自然中獲取,可以在家中搜集,也可以從商店中購買。開放式材料大多是來自生活中的簡單材料,操作性強,玩法不固定,可以添加到各種學習環境中。通過書籍共讀和小組精讀,教師對開放性材料的理解更為精準,認識到開放性材料最核心的內涵就是變化性和發展性。
(二)聚焦觀察,掌握材料的使用現狀
更新認知后,幼兒園將目標轉向班級內的開放性材料投放,從“有哪些”“放哪里”“怎么用”這三個關鍵問題著手,引導教師對班內開放性材料的使用現狀進行調查分析。
1.有哪些。各班教室中常年擺放著紙盒、紙袋、紙盤、紙杯、飲料罐等常見的生活廢舊材料,隨著季節的變化,還會增設樹枝、樹葉、松果等自然材料。可以看出,開放性材料在班級中呈現出動態變化的特點。幼兒園匯總了各年齡段班級開放性材料投放的大致種類及數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游戲發展水平,對開放性材料進行了統籌規劃。小班幼兒處于平行游戲階段,大肌肉動作逐漸發展,可投放1~3種大型材料,比如雞蛋托、大貝殼、圓木片等,投放數量要充足。中班幼兒處于聯合游戲階段,手部精細動作持續穩步發展,可投放3~5種大中型材料,比如松果、紙杯、紙盤等,教師可依據幼兒的發展情況,適當調整材料,逐步向中小型材料過渡。大班幼兒逐漸進入合作游戲階段,手部動作協調靈敏,可投放5~10種中小型材料,比如雪糕棒、樹枝、軟木塞等,投放的數量要充足,方便幼兒開展活動。
2.放哪里。幼兒處于直觀形象思維階段,材料的陳列位置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游戲方向。將開放性材料放在醒目和容易取放的地方,幼兒才會有意識地去選用這些材料。各班重新調整了開放性材料的擺放位置,將部分開放性材料分散到各區域中,部分開放性材料陳列在教室中動線匯集的地方,使其成為幼兒隨手可得的資源。
3.怎么用。各班材料的使用規則不同,但總的原則都是堅持安全第一,鼓勵幼兒多去嘗試、使用、探索這些開放性材料,同時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幫助他們保留作品以便進行后續觀察。
(三)頭腦風暴,思考材料的多樣玩法
開放性材料的玩法多樣,幼兒有時能自主玩出各種新花樣,有時則需要教師的指導。我們以瓶蓋為例,收集了教師對于玩法的思考,19個班級的37名教師共提供了72種瓶蓋玩法。其中,有31種玩法是圍繞“擰”“彈”“繞”等動作設計的,其余依次為棋類、建構和藝術類玩法。瓶蓋投放到班級后,經過為期兩周的觀察,我們在6個班統計到48種玩法,其中六成左右與教師的玩法相似,還有四成左右的玩法是教師沒有想到的。由此可見,相信幼兒,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想象就能生出翅膀。通過這樣的頭腦風暴,教師也能有準備地指導幼兒的自主游戲。
(一)慧眼識辨,發現材料的游戲價值
經過一系列的思考調整,各班的開放性材料逐步投入使用。教師扎根班級,對幼兒的探索活動進行了長期、連續的觀察,記錄了材料與情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1.發現游戲中幼兒的普遍性。教師可以篩選一些幼兒感興趣的話題,組織幼兒參與集體討論。比如,討論材料的外形、材質、用途等,通過集體分享的形式,從個別幼兒對材料生動有趣的觀察和應用著手,調動全體幼兒分享自己的經驗,引導幼兒自由表達和想象。
2.關注游戲中幼兒的差異性。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大蚌殼在幼兒的游戲中可以是帽子、鏟子、鍋,也可以是小碗、冰棒。教師要尊重幼兒對材料的不同興趣和探索需要,鼓勵幼兒有想法就大膽去嘗試。教師可以收集幼兒在不同情境下的趣味想象,生成有意思的游戲小故事,豐富幼兒的游戲內容,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
活動初期的觀察記錄表明,開放性材料在班級的使用頻次直線上升,幼兒在各類活動中都樂意使用這些材料。開放性材料具有生活化、常態化的特點,大部分開放性材料都易于操作,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能熟練自如地用各種方式應用材料,滿足自身的個性化需求。材料的開放性給予了幼兒很大的自主空間,進而引發了游戲中更多的可能性,使得每個幼兒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
(二)巧思妙用,指導探索的拓展深入
在使用開放性材料開展自主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創造了很多教師意想不到的玩法,也表現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如活動的目的性不強、游戲情節停滯不前、個別幼兒興趣不足等。通過交流分享,教師聚焦幼兒的問題與困惑,針對材料的種類和數量、幼兒游戲興趣的維持、介入指導的策略歸納了一些方法。
1.按需調整材料。隨著游戲的發生發展,幼兒對材料的需求更為精準,教師可以依據幼兒的需要,對班內現有的材料進行一定的增減。通過班級內的資源搜集活動,協同橫縱向與平行班互換材料等方式調整材料,豐富開放性材料的材質、種類及數量,滿足幼兒不同的操作探索需要。教師還要觀察幼兒的游戲過程,與幼兒進行討論,在班級內使用多樣化的材料投放策略,逐步完善材料的使用規則。
2.創設尊重的環境。埃里克森提出“尊重的環境”這一概念,他認為,支持和回應幼兒的想法,把一些困難轉變為激勵性的問題,為幼兒提供“鷹架”支持,是教師存在的重要價值。開放性材料使用靈活,應用沒有限制,對教師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兒遇到問題時,教師要巧妙運用直接或間接指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宜幼兒的指導方式。除了言語動作等直接的指導方式外,教師也可以充分發揮環境的隱形指導作用,利用繪本圖書、步驟圖示等文本材料來間接指導幼兒。
3.爭取他人的支持。他人可以是幼兒的同伴、教師,也可以是幼兒身邊的其他人。幼兒身邊熟悉的人,都可能為幼兒解決游戲中真實存在的問題,為幼兒的材料探索、游戲發展提供指導建議,打開幼兒的思路,引發幼兒更多的想象和探索欲望。教師要鼓勵幼兒遇到問題主動提問,主動與他人探討。有時,身邊的人一句簡短的話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等就能給陷入困擾的幼兒帶來啟發,讓幼兒獲得深入游戲的靈感。
經過長期的觀察、調整,班級內一些無人問津的材料得到更新、替換,現有材料的使用頻率大大提高,煥發出新的生機。一些停滯不前的游戲出現新的玩法,游戲規則也逐漸細致明朗,游戲的持續性明顯增強。
(三)回顧梳理,凝練探索的感悟收獲
從最開始觀察材料的外觀,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使用材料,到逐漸了解材料的用途進而展開想象、拓展遷移,幼兒經歷了一段明顯的探索歷程。在遇到困難、發現問題、調查了解的過程中,幼兒的大肌肉動作能力、精細動作能力、耐心、專注力、語言理解能力、溝通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高,對生活、對自然、對生態也有了更多了解。鼓勵幼兒使用開放性材料開展自主游戲,讓幼兒在具體的活動中用語言、數字、故事情境等來重現他們的經驗和知識,可以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
通過“認知—實踐—再認知—再實踐”的過程,教師對開放性材料的類別、來源、作用和價值都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在材料收集、投放和使用方面積累了更加系統、科學的方法。
陶行知曾說:“兒童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能力。”通過觀察實踐我們發現,在使用開放性材料時,幼兒呈現出巨大的創造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關注身邊易獲得、易操作的開放性材料,最大化發揮這些開放性材料的效用,鼓勵幼兒釋放天性,去解鎖這些材料,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文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