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
班級是學生進行各種教育活動的主陣地。和諧、融洽的班集體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環境,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班級建設過程中,教師要堅持貫徹落實和諧理念,順應當前教育形勢。
在開展集體教育活動時,教師不僅要培養小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還應利用各種教育方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的建設過程。此外,教師還應突破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參與班級建設的平臺與機會。
首先,在學生開學初期,教師應結合班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班規,幫助學生養成正確行為習慣。教師可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對班規制定的意見并積極采納學生提供的良好建議,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也使得班規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言行提出要求,建立師生雙向規范,打破傳統單方面約束學生的班級管理模式。教師與學生通過共同協商完成班規制定工作的過程,不僅能有效推動班規的執行力度,同時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最后,教師應加強班干部的建設,借助班干部的管理優勢,助力和諧班級的建設。教師在日常管理班級工作時應適當下放管理權利,引導班干部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工作。教師在選用班干部時,可以通過學生自薦與互薦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匿名投票選舉大會,保證班干部選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由民主選拔出來的班干部,學生會更加配合他們的管理工作。
針對班級內部事務,教師可以采取學生輪崗的形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發揮空間,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自我管理中實現良性發展。例如,教師在每組安排一名作業組長,由組長統一記錄學生完成作業情況。教師在放權給學生的同時,應對整個管理過程了然于胸。
積極開展主題活動是幫助學生建立班級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在日常管理班級時,要為學生創設豐富的主題活動,使學生在主題活動中建立相應的情感理念。教師還應借助豐富的主題活動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師可借助學校開展運動會為契機,組織學生開展班級友誼賽。首先,教師可將學生劃分成友誼賽小組,引導學生開展足球比賽、拔河比賽等。其次,教師還可結合我國傳統節日,開展校外郊游、定向教育等活動。例如,教師可利用清明節期間,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獻上自己親手制作的花環;還可利用勞動節期間,組織學生到養老院陪伴孤寡老人,奉獻自己的愛心。這些活動既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還能增強班級凝聚力。另外,教師還應定期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班會活動,借助主題班會制定和完善班級發展目標。教師可以與班干部共同協商班會的主題內容,還可安排個別學生全權負責班會活動流程的策劃,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班會策劃工作中。在確定主題時,教師可以以實際生活為切入點,讓學生感同身受。例如,以“如果我是班主任”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班會,讓學生集思廣益,為班級建設出謀劃策。積極開展主題活動能促進良好班風、學風的建立,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優良的品質。除此之外,多元化的主題活動還能打開班級學生的心扉,給予學生互動溝通的機會,提高學生的集體向心力。
每個班級都會存在綜合能力較為優秀的學生和綜合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要想推動和諧班級的建設工作,教師應轉變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以因材施教為教育原則,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熱愛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以充分尊重的心態面對學生,相信每一名學生都能向好的方向發展。教師在日常管理班級時,除了要加強對優秀學生的培養,還要提高對一般學生的教育,尤其要多關懷后進生。班級中的后進生通常表現為學習成績偏低、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內心自卑。教師在教導班級后進生時,應抱以耐心、友善的態度,使后進生轉變內心的想法,積極面對學習。首先,教師應詳細調查后進生的家庭成長環境,并對后進生進行定期家訪,充分掌握后進生的家庭狀況,以便對其進行“一對一”的教導。其次,教師在與后進生進行日常交流時,應關注后進生的內心想法,將他們的情感與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尊重和理解他們。最后,教師應根據后進生的性格特點,為他們安排合適的班級職務,讓后進生參與班級的管理,增進他們與其他同學之間的感情,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如此一來,后進生會逐漸建立自強、自愛、自信的心理,認真對待學習與生活。除此之外,教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還應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優良的典范。
教師要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一顆善于探究的心、一雙善于鼓勵的嘴,發現班級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關注學生的需求,給予他們幫助。只有這樣,班級里的每一名學生才能在教師真切的關懷下健康成長。
良好的班級文化是班級成員共同追求的目標。同時,班級文化也是聯系教師與班級學生的精神橋梁,是建設和諧班級的關鍵途徑。因此,教師在日常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應為學生創設健康、向上的班風,營造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軟環境。教師應充分挖掘建設班級文化的渠道,以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不斷充實班級文化。
首先,教師在推動班級文化建設時,可組織學生開展班級格言征集活動,讓學生利用互聯網、圖書館文獻等途徑,收集、歸納符合本班發展的名人格言。教師將學生收集的格言內容進行篩選、甄別,選出符合要求的格言,讓學生以投票的方式決定最終的結果。其次,教師可組織學生共同參與班徽與黑板報設計工作,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為班級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設計的班徽與黑板報提出意見,對他們的表現進行肯定與鼓勵。另外,教師還可設置專門的班級日志,每天安排不同的學生,以輪流記錄的形式,引導學生詳細記錄班級當天發生的大事、小事、趣事。最后,教師可利用班級內的空余空間張貼“紅花榜”,獎勵那些積極為班級作貢獻的學生,如主動擺齊桌椅、主動打掃衛生等行為,都可作為擁有小紅花的標準。
良好的班級文化熏陶有助于學生建立自我管理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熱愛班級的情感。
小學教師應充分發揮班級這個主陣地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和諧、有序運轉的班集體中健康、全面成長。同時,教師還應深入剖析每一名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與特點,通過正確、有效的引導,幫助所有學生共同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東北塘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