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菲
【摘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領域引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后,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帶來了極大的極大的推動作用。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分別從“創設具體教學情景,誘發閱讀欲望”“生動圖片視頻引入,激發學習興趣”“海量豐富教學資源,構建趣味課堂”這三個方面入手,針對如何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任務進行了初步地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教學情景;視頻引入;教學資源
正文: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對于學生而言同樣重要。然而,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教學期間堅持使用傳統教學方式,強迫學生閱讀,甚至布置給學生十幾篇幾十篇的閱讀量,所以學生的閱讀效率低下,學習成績停滯不前。因此,教師需要深入探索信息技術的價值,結合語文教學的內容和需求,引導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讓其在探索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本文就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和優勢進行了分析,探索了應用策略。同時,任課教師還要創造更多具有吸引力、多元化的方式來提升學習能力,為其思維的發展創造優越的條件,才能提升教學質量。所以,教師要深入挖掘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選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途徑和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創設具體教學情景,誘發閱讀欲望
在小學語文教學期間,很多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學生一時半會很難理解。因此,任課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景,在具體的情景之中講解知識,促使知識變得具體,這樣既可以誘發學生的閱讀欲望,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后續高質量教學打好基礎。
如教學《珍珠鳥》為例,大家有沒有養過什么寵物呢?一開始大家是怎么和寵物成為朋友呢?你和寵物的關系好嗎?通過創設情境,學生的興趣和動力被激發,都在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有的學生說道:“我有一只貓,但是我們的關系好像不太好,它一直咬我。”還有的學生說道:“我有一只狗,我們是因為火腿腸成為朋友的……”“那么,讓我們看看作者是如何和珍珠鳥成為朋友的吧。”此時,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很容易投入閱讀之中。
二、生動圖片視頻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以往課堂教學大部分教師多半采取“口述+黑板”的方式,其教學方式毫無新意和創新,自然學生的閱讀收益低下。因此,任課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尋找趣味視頻、圖片等,通過生動形象的視頻和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教學魅力。
如教學《牛郎織女》為例,首先任課教師運用課件教學,出示不同的圖片,第一幅圖:是牛郎和織女耕種織布的場景;第二幅圖:織女被抓到天上,牛郎努力上天的場景;第三幅圖:牛郎和織女站在天河遙遙相望的場景。隨即,任課教師可以尋找牛郎和織女的視頻,要求學生認真觀看,這樣學生就可以將圖片和視頻加以聯系,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欲望,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任課教師再帶領學生學習課文,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三、海量豐富教學資源,構建趣味課堂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擁有海量的數據庫和知識庫,其教學資源十分充足和豐富。教師可以依照教學內容從網上尋找教學相關資料,還能尋找教學視頻等,這對于拓展學生的眼界、啟發學生的思維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閱讀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價值和優勢,來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如教學《獵人海力布》為例,首先任課教師從互聯網之中查詢課文的類型、內容等,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如課文是民間流傳故事,其中民間流傳故事還有很多,包括《牛郎織女》《白蛇傳》《聊齋故事》等,這些都是群眾美好的向往。故事的大體內容講述了海力布的奇妙經歷,他去山上狩獵,不小心受傷,于是意外得到一個寶物,寶物可以幫助海力布聽到動物的言語……通過資料的查詢,學生也初步了解到課文內容,這對于學生獨立閱讀起著重要的幫助作用。隨即,任課教師采取信息技術出示游戲闖關,以填空的形式出現,學生回答正確,游戲前進一關,以此類推,構建趣味課堂。如文章內容是?海力布的形象是?學生正確回答問題就可以繼續下一個游戲環節,有趣且刺激。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應用是當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當下比較受歡迎的一種教學工具,不僅可以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資源,還可以促進教學的改革,為學生提供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促進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任課教師要充分挖掘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其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整合的有效性,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曉輝.淺談新課標下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才智,2013(34):23.
[2]李選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探微[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6,(017):67-68.
[3]呂靜.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探微[J]. 教育科學(引文版), 2017(1):00183-0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