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賈紅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人民醫院婦科,江蘇南通 226300
子宮腺肌癥指的是子宮間質與子宮內膜纖體朝著肌層良性浸潤而形成的局限或彌漫性病變,其主要表現為經量增多和日趨嚴重的進行性痛經,導致女性的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受到顯著影響[1]。目前,臨床上在治療子宮腺肌癥時常采取手術治療與藥物治療方式,然而采取手術治療子宮腺肌癥的話會導致患者受到較大創傷,特別是對育齡期女性形成的創傷最大,因此建議慎重采取手術治療方式[2]。現階段,米非司酮是臨床上常用于診治月經增多、痛經、干預妊娠的一種藥物[3],而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最初的目的是避孕,其后的臨床研究發現,該系統在治療一些婦科疾病方面所取得的效果要比全身應用孕激素更為顯著[4],同時在診治子宮內膜增生以及子宮腺肌癥等諸多疾病上也有治療效果[5]。為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作用,本研究采取左快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聯合米非司酮用于治療痛經及經量增多的子宮腺肌癥,探討其療效。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南通市通州區人民醫院婦科門診就診的90 例子宮腺肌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5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9~45 歲,平均(33.9±3.8)歲;痛經時間4 個月~5年,平均(2.8±0.7)年;月經量增多持續時間6 個月~6年,平均(2.7±0.8)年。觀察組患者,年齡28~43 歲,平均(33.4±3.5)歲;痛經時間3個月~6年,平均(2.7±0.5)年,月經量增多持續時間4 個月~5年,平均(2.6±0.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超聲提示子宮內膜增厚、體積增大;②主訴月經量增多、痛經;③存在生育要求且年齡25~45 歲自檢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存在明顯的先天性宮頸發育異常者與內分泌功能障礙者;②6 個月內應用了免疫抑制劑與糖皮質激素的患者;③罹患乳腺惡性腫瘤、子宮肌瘤的患者;④對應用此次研究有關藥物過敏的患者、存在有關藥物禁忌癥的患者。
對照組應用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150112)治療,月經來潮第1 天開始,口服米非司酮片12.5 mg,1 次/d,服藥前后2 h 禁食,連續服用3 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入組后首次月經第3~5 天在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下完成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拜耳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88)的操作,確定放置位置。放置后4~12 周來婦科門診復查,此后每隔一年進行一次復查,全方位地了解并掌握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環位置,防止其脫落或者移位。
①痛經及月經量: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痛經程度,分值0~10 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采用月經失血圖(pictorial blood loss assessment chart,PBAC)[6]測定治療后的月經量。②子宮情況: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使用陰道超聲分別測量子宮徑線長度(計算體積)及子宮雙層膜厚度。③激素水平: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以及促黃體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④不良反應:觀察記錄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的陰道不規則出血及脫落情況。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月經量及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VAS 評分低于治療前,月經量少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月經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痛經及月經量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痛經及月經量的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VAS 評分(分)治療前治療后月經量(mL)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6.38±2.72 6.23±2.65 0.978 0.262 1.36±0.52a 2.52±0.69a 5.465 0.002 117.72±16.65 116.39±17.24 0.807 0.428 38.50±6.44a 49.27±8.91a 4.393 0.014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子宮體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子宮內膜厚度及子宮體積小于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的子宮內膜厚度及子宮體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子宮情況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子宮情況的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子宮內膜厚度(mm)治療前治療后子宮體積(cm3)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8.69±1.19 8.52±1.23 0.725 0.354 5.67±0.92a 4.27±0.84a 5.156 0.007 345.94±57.61 347.16±56.48 0.684 0.391 221.72±34.58a 133.85±30.89a 10.845 0.000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FSH、E2、LH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激素水平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激素水平的比較(±s)
組別E2(pg/mL)治療前治療后FSH(mIU/mL)治療前治療后LH(mIU/mL)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98.16±33.37 97.93±33.41 0.951 0.279 95.29±32.64 93.50±32.35 1.124 0.195 5.52±1.24 5.73±1.29 0.286 0.876 5.69±2.21 5.54±1.86 0.214 0.911 6.85±1.75 6.93±1.68 0.199 0.950 6.49±1.86 6.84±1.77 0.409 0.561
對照組治療過程中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5 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1.11%;觀察組出現節育系統脫落、陰道不規則出血的患者分別有1、3 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8.89%。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648,P=0.074)。
目前,臨床上子宮腺肌癥的診斷方式依舊是臨床診斷,在充分考慮到患者的臨床表現的同時,采取輔助檢查的方式實施診斷。輔助檢查的方式有經腹部彩超、血清CA125、陰道彩超、MRI 等,這些方式中超聲檢查是診斷子宮腺肌癥的最佳方式[7]。而子宮腺肌癥最好的治療方案為手術切除術,但因手術治療創傷較大,且易導致卵巢功能退化,因此針對想保留生育功能及無法實施手術治療患者藥物治療是較好的選擇[8]。
米非司酮是一種常用于臨床的抗孕激素藥物,能和孕酮受體、糖皮質受體充分結合,對內膜內孕激素受體、子宮肌層的釋放以及腺體增生起到明顯的抑制效果,加快子宮內膜萎縮的進程,使子宮體系變小[9];與此同時,可借助藥物的非競爭性雌激素作用推動子宮內膜發生靜止性改變,使月經量減少,月經周期呈規律性改變,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緩解。然而此法很難根治疾病,一旦停藥,將會大大提高疾病復發率。若用藥時間過長,會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受到影響[10]。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是這些年來用于診治子宮腺肌癥的一種新型治療方式,其內含左炔諾孕酮。在進行治療時,要基于超聲的引導下將其放置在子宮中,每日可釋放大概20 μg 左炔諾孕酮,可以提高宮腔局部的孕激素水平,抑制子宮內膜生長,導致子宮內膜出現暫時性萎縮,從而減少經血量[11];它還會對異位內膜的病灶起直接作用,內膜增殖與子宮內膜雌激素受體的合成受到抑制,使月經量減少[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月經量與痛經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且子宮內膜厚度以及子宮體積小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后FSH、E2
以及LH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顯示[13-14],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無法體現卵巢周期情況,即使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的使用者出現閉經,卵巢功能仍是正常的,E2水平也維持不變。提示使用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不會引起性激素的劇烈波動引起不良反應。但有研究發現,放置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如初期可能發生陰道不規則出血等情況[15],通常情況下此類癥狀會在3 個月后消失[16]。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脫落率并不高、不規則出血情況較少,具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米非司酮聯合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治療能夠減輕子宮腺肌癥患者痛經程度、減少月經量,同時不會引起激素水平波動,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