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山鳶
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疼痛科,江西上饒 334000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組織受不明原因影響發生無菌性、自限性炎癥所致,多發生于50 歲左右的中老年女性[1]。當肩部某一部位發生無菌性炎癥,患者會因肩部痙攣性疼痛而抗拒活動,影響肩局部肌肉群間協同作用,可引起周圍臉鞘、肌肉、關節囊等攣縮、粘連、功能障礙,隨著病情遷延會引起肩周炎,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2-3]。臨床治療肩周炎方式多樣,包括局部注射、針灸、熱敷、非甾體類抗炎藥、推拿、理療等,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可能會發生消化道出血、潰瘍等副作用,理療、推拿、針灸等存在療程長、起效慢等不足[4-5]。星狀神經節纖維分布廣泛,包含頸部、頭顏面部、上胸部、上肢等,還支配重要的心臟、大腦、眼睛等,適用于支配區內的多種疾病,星狀神經節阻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臨床療效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病情。而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脈沖射頻能夠提高SGB 定位精準性,提高穿刺成功率,縮短治療時間,可能會減輕患者痛苦,逐漸應用于臨床。本研究分析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脈沖射頻治療肩周炎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 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超聲組與常規組,每組各30 例。超聲組中,女18 例,男12 例;年齡35~59 歲,平均(49.32±2.14)歲;病程2 個月~5年,平均(3.21±0.24)年。常規組中,女15 例,男15 例;年齡32~58歲,平均(50.14±2.08 歲)歲;病程4 個月~5年,平均(3.17±0.2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患者經肌骨超聲檢查確診為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為單側病變;患者年齡18~60 歲;患者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腫瘤患者;合并消化性潰瘍、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化膿性肩關節炎者;骨結核、骨折、脫位等骨性病變者。
超聲組患者行利多卡因阻滯后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連續脈沖射頻治療:患者取平臥位,將一薄枕墊于肩下,口微張,頸極度后仰。常規消毒后,在環狀軟骨平面定位并標記第6 頸椎橫突,在其基底部注入9 mL 的1%利多卡因(湖南爾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262;生產批號:20181214;規格:5 mL∶0.1 g)。用PHILIPS HDl5 型高檔彩色超聲儀實施超聲引導,在頻率為3~12 MHz 的探頭上套無菌薄膜,橫向置于頸動脈與第6 頸椎水平氣管之間,對探頭稍加壓力,將頸動脈推向一邊,使第6 頸椎橫突充分顯示,可見橫突淺面的頸長肌(被椎前筋膜覆蓋),星狀神經節即位于頸長肌筋膜、椎前筋膜深方。開啟R-2000B型射頻控溫熱凝器(北京北琪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脈沖射頻模式,頻率為2 Hz,電壓為45 V,溫度為42℃,時間為120 s,治療2 周,每周1 次。常規組給予利多卡因行SGB:取平臥位,常規消毒后,在環狀軟骨平面定位并標記第6 頸椎橫突,在其基底部注入9 mL 的1%利多卡因,治療2 周,每周1 次。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肩關節疼痛、肩關節功能評分。①使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6]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第1、2、3、4周的肩關節疼痛程度,分值為0~10 分,分值越高則疼痛程度越嚴重。②使用Constant-Murley 肩關節功能評分[7]評價兩組治療前、治療后第1、2、3、4 周的肩關節功能,總分為100 分,其中關節活動度40 分,疼痛15 分,肌力25 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20 分,分值越高者肩關節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不同時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肩關節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第1、2、3、4周的肩關節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超聲組患者治療后第1、2、3、4 周的肩關節疼痛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疼痛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疼痛評分的比較(分,±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例數 治療前治療后第1 周第2 周第3 周第4 周常規組超聲組t 值P 值30 30 8.48±1.39 8.42±1.40 0.167 0.868 6.09±1.32a 3.96±0.96a 7.148 0.000 5.32±1.21a 3.11±0.84a 8.218 0.000 3.52±0.87a 1.96±0.58a 8.172 0.000 2.96±0.72a 1.21±0.26a 12.521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第1、2、3、4周的肩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超聲組患者治療后第1、2、3、4 周的肩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第1 周第2 周第3 周第4 周常規組超聲組t 值P 值30 30 40.67±12.62 41.26±11.87 0.193 0.848 68.35±7.75a 72.56±5.27a 2.460 0.017 72.65±6.85a 80.36±8.42a 3.891 0.000 78.32±8.15a 84.16±7.95a 2.810 0.007 85.65±7.16a 93.15±6.01a 4.394 0.000
肩周炎是由肩關節的頻繁活動、過度摩擦擠壓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而出現慢性勞損,以功能受限、肩部疼痛、關節僵硬等為主要表現,對患者日常工作與生活造成嚴重影響[8-9]。SGB 是將局麻藥物注入至含星狀神經節的疏松結締組織,阻滯支配上肢、胸部、面部、頸部和頭部的交感神經,能夠調節全身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適用范圍相對廣泛,是治療頸椎病、肩周炎等疼痛性疾病的重要手段[10-13]。SGB 治療具有兩方面作用,其一為調理下丘腦的維持內環境穩定機能,保持機體免疫、內分泌功能和植物神經功能正常,其二為抑制交感神經支配的痛覺傳導和阻滯部位的節前、后纖維功能,能夠經上述兩方面的作用增強患者的抗病能力,有助于病變區域血循環改善,促進致痛物質和局部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增強組織的新陳代謝,改善結締、纖維組織的粘連并能將炎性反應消除,阻斷“疼痛-肌肉組織缺血-疼痛”的惡性循環,改善患者病情[14-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超聲組患者治療后第1、2、3、4周的肩關節疼痛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超聲組患者治療后第1、2、3、4 周的肩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脈沖射頻治療能夠有效減輕肩周炎疼痛,改善肩關節功能。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脈沖射頻具有以下幾點優勢:①脈沖射頻有助于促使受損傷神經細胞的自我修復,如熱休克蛋白70(HSP-70),其具有抗氧化、抑制炎性反應、調節免疫反應等作用,能夠增強患者抵抗能力。②脈沖射頻發出的射頻電流每次持續20 ms 后,間歇期有480 ms,使熱量有時間擴散至周圍組織癌,靶點溫度<42℃,不會造成周圍組織變形,能夠克服連續射頻神經所致的并發癥[18-20]。③超聲操作簡單、攜帶方便、無放射損傷,可監測進針路徑上的全部軟組織,在直視下觀察針尖與周圍組織節后的毗鄰關系、藥液分布,能夠減少解剖變形所致的并發癥,避免患者出現誤穿胸部、血管所致的氣胸、局麻藥物中毒和神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21-25]。④超聲引導下能夠提高穿刺針定位準確性、穿刺成功率,可減少局部麻醉藥物用量,提高操作安全性,并可一定程度上減少平均每例治療點,縮短治療時間,能夠減輕患者痛苦,更易被患者接受。本研究因研究時間和精力有限,結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納入樣本量偏小、觀察時間短、未分析兩組治療安全性、未與他人研究結果比較等,后期仍需加大樣本量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肩周炎患者接受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脈沖射頻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減輕患者肩關節疼痛程度,改善肩關節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