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峰 盧偉廣 江 摩 湯善華 劉愛臣 王燦斌
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八醫院鷹潭醫療區骨科,江西鷹潭 335000
后交叉韌帶止點骨折是指后交叉韌帶由脛骨的止點部位撕脫,且可伴有止點骨塊的現象出現,可對脛骨髁間隆突部位造成損傷,如不及時治療,可對患者的膝關節穩定性造成影響,同時可發生早期退變性改變,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常規胭窩鋼絲固定可解剖重建韌帶,但對患者的骨愈合效果欠佳[2]。經關節鏡下帶線錨釘內固定治療作為一種微創手術方式,其主要在關節鏡監視下使用帶線錨釘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治療,過程中不易破壞機體血液循環,且操作術野較好,可達到較高的精確度[3]。目前關于關節鏡下帶線錨釘內固定治療后交叉韌帶止點骨折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選取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八醫院鷹潭醫療區收治的80 例后交叉韌帶止點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經關節鏡下帶線錨釘內固定治療后交叉韌帶止點骨折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八醫院鷹潭醫療區收治的80 例后交叉韌帶止點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40 例。試驗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4~65 歲,平均(40.05±2.14)歲;受傷類型:道路交通傷12 例,壓砸傷11 例,跌傷10例,運動傷7 例。對照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6~66 歲,平均(40.23±2.30)歲;受傷類型:道路交通傷13例,壓砸傷10 例,跌傷9 例,運動傷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
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4]中的診斷標準對患者進行診斷。納入標準:①經比較與上述診斷標準[4]相符合者;②提供臨床資料完整者;③本研究均獲得患者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簽定自愿接受治療的證明文件等。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③依從性較差者;④精神狀態不穩定或無法完成有效溝通者等;⑤存在手術禁忌證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胭窩鋼絲固定術治療:患者保持俯臥位,取胭窩后側正中入路作一切口逐層分離組織,解剖復位骨折部位并以克氏針固定,經骨折塊鉆孔并由鋼絲穿入,打結固定[5]。
試驗組接受經關節鏡下帶線錨釘內固定術治療:采用硬膜外麻醉,將關節鏡鏡頭自高位前側入路插入,在其監視下清理后方滑膜及縱膈,從高位后內側置入雙線錨釘,使用肩關節鏡器械縫合并復位固定骨折處[6]。
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6 個月。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主要包括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及切口Ⅰ期愈合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 個月的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使用Lysholm 膝關節評分(Lysholm knee score,Lysholm)[7]評估兩組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Lysholm 評分主要包括支撐、交鎖、關節不穩、疼痛、腫脹、爬樓梯、下蹲及跛行8 項,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越好。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 個月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Lysholm 評分≥95 分為顯效;85分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的手術用時及切口Ⅰ期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手術用時(min)術中出血量(mL)切口Ⅰ期愈合時間(d)對照組(n=40)試驗組(n=40)t 值P 值52.51±5.38 30.49±4.26 20.294 0.000 84.23±7.22 46.24±3.24 30.361 0.000 14.82±4.67 11.08±3.32 4.128 0.000 術前,兩組患者的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的Lysholm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 個月Lysholm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 個月Lysholm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術前術后6 個月t 值P 值對照組(n=40)試驗組(n=40)t 值P 值48.51±4.78 49.09±4.76 0.544 0.588 79.23±2.32 91.01±3.14 19.083<0.001 36.567 46.494<0.001<0.001 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2.50%)高于對照組(7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后交叉韌帶作為機體保持膝關節功能穩定的重要結構,其功能受到破壞可伴發骨折塊移位、韌帶松弛等,進而可對膝關節半月板等部位造成損傷[8-9]。胭窩鋼絲固定術操作較為復雜,在穿鋼絲、鉆孔等過程中易對骨塊再次造成損傷,且患者預后效果欠佳,不利于其術后恢復[10]。 經關節鏡下帶線錨釘內固定治療首先具有操作簡單、手術切口小的優點,可減輕對周圍血管、神經、軟組織等造成的損傷,進而可達到較好的內固定效果,且可促進患者術后愈合[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手術用時及切口Ⅰ期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經關節鏡下帶線錨釘內固定治療可明顯縮短后交叉韌帶止點骨折患者的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利于術后恢復,與陶韜等[1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同時,經關節鏡下帶線錨釘內固定治療通過使用多根縫線從不同角度對骨塊及韌帶部位進行縫合,可達到較好的固定效果,進而有利于患者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患者的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兩組患者的Lysholm 評分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試驗組患者的Lysholm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2.50%)高于對照組(7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經關節鏡下帶線錨釘內固定治療可加快后交叉韌帶止點骨折患者骨折部位解剖結構的恢復進程[16-17]。 綜上所述,經關節鏡下帶線錨釘內固定治療可顯著減輕后交叉韌帶止點骨折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療效顯著,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臨床推廣。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2.2 兩組術前、術后6 個月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的比較
2.3 兩組患者術后6 個月臨床療效的比較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