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靜 付賢淑 羅群芳
江西省上饒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西上饒 334000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逐漸發展,已被廣泛用于附件切除術、輸卵管切除術、卵巢囊腫剝除術等婦科手術中,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及疼痛輕等特點[1-2]。對子宮肌瘤及卵巢囊腫等婦科良性疾病患者,盆腔是其手術的主要范圍,臍部作為人類具有的先天瘢痕,有利于通過光學設備對盆腔進行觀察,術后利用人體臍部的修復能最大程度降低創傷及瘢痕對患者的影響。單孔腹腔鏡術經自然腔道建立孔道,將手術操作器械及腹腔鏡置入,僅需一個孔道即可完成手術,是在傳統多孔腹腔鏡手術基礎上發展而來[3-4]。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單孔腹腔鏡在婦科良性疾病的應用效果,旨在優化婦科良性疾病的治療方案。
選擇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上饒市婦幼保健院治療的84 例婦科良性疾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多孔組(42 例)與單孔組(42 例)。單孔組患者,年齡20~74 歲,平均(43.81±5.09)歲;手術類型:附件切除術2 例,輸卵管切除術10 例,卵巢囊腫剝除術8 例,子宮肌瘤剝除術2 例,子宮切除術2 例;疾病名稱:卵巢交界性腫瘤20 例,輸卵管良性腫瘤10 例,卵巢囊腫8 例,子宮肌瘤2 例,子宮腺肌病2例;病程3 個月~5年,平均(2.84±0.61)年;包塊直徑3.2~8.4 cm,平均(5.49±0.37)cm。多孔組患者,年齡20~76歲,平均(43.76±5.13)歲;手術類型:附件切除術19 例,輸卵管切除術10 例,卵巢囊腫剝除術8 例,子宮肌瘤剝除術3 例,子宮切除術2 例;疾病名稱:卵巢交界性腫瘤19例,輸卵管良性腫瘤10 例,卵巢囊腫8 例,子宮肌瘤3例,子宮腺肌病2 例;病程5 個月~6年,平均(2.80±0.64)年;包塊直徑3.0~8.5 cm,平均(5.52±0.34)cm。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均確診為婦科良性疾病患者;③首次接受腹腔鏡術治療;④認知功能正常者;⑤生命體征平穩者。排除標準:①盆腔廣泛致密粘連者;②存在腹腔鏡術禁忌證;③肝、腎功能不全者;④體重指數>28 kg/m2者;⑤合并精神障礙者。
1.3.1 術前準備 兩組完善凝血常規、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等檢查,并對患者病情進行了解,同時注意臍部的清潔。
1.3.2 手術入路 患者均采用插管全麻,取截石位或平臥位,多孔組采用傳統多孔腹腔鏡術治療,取切口(10 mm)于臍輪上緣,建立氣腹,氣腹壓力為12 mmHg(1 mmHg=0.133 kPa),于臍上緣穿刺置入trocar(10 mm),腹腔鏡置入探查,取兩個trocar 穿刺孔(5 mm)于左下腹,取trocar 穿刺孔(5 mm)于右下腹。單孔組采用單孔腹腔鏡術治療,經臍部縱行切開20~30 mm,將皮膚、皮下筋膜及腹膜切開,Quadport 穿刺器、切口保護器置入,建立氣腹,氣腹壓力同上。
1.3.3 手術步驟 ①子宮肌瘤剝除術:將6 U 垂體后葉素注射于宮底部,于肌瘤凸起明顯部位切開子宮漿肌層,肌瘤暴露后剝除,通過倒刺縫線對創面進行縫合,經臍部切口取出肌瘤結節;②子宮切除術:置入舉宮杯,電凝并切斷左側輸卵管、左側圓韌帶及卵巢固有韌帶,對宮旁組織分離,將闊韌帶前后葉腹膜打開,右側附件處理同上,分離膀胱反折腹膜,膀胱上推,對兩側子宮動靜脈進行游離、電凝及切斷處理,電凝切斷左側主韌帶及骶韌帶,右側處理同上,沿舉宮杯邊緣通過單極電鉤環形切開陰道壁,子宮完整切除,經陰道取出子宮;③卵巢囊腫剝除術:將囊腫表面皮質剪開,囊腫完整剝除后,縫合止血或雙極電凝止血,經臍部切口取出標本;④附件切除術:采用雙極電凝電器械,將附件遠端提起,對骨盆漏斗韌帶、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近宮角部位電凝離斷處理,標本置入標本袋中經臍部切口取出;⑤輸卵管切除術:采用雙極電凝電器械,將輸卵管傘端提起,對輸卵管系膜至宮角部位電凝離斷,標本置入標本袋中經臍部切口取出。
①臨床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排氣及住院時間、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評分[術后24 h 時VAS[5-6]評估,評分0~10 分,其中0分代表無痛,10 分代表劇烈疼痛,疼痛程度與評分間呈正相關]。②切口美觀滿意度:術后24 h 時通過身體意象問卷(body image questionnaire,BIQ)[7-8]評估,包括美容評分(cosmetic score,CS)、體象量表(body image scale,BIS)兩方面,其中CS 評分3~24 分,BIS評分5~20 分,CS 評分越高則切口美觀滿意度越高,BIS 評分越低則身體滿意度越高。③并發癥:切口感染、腸梗阻及切口疝。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孔組的手術時間長于多孔組,VAS 評分低于多孔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術中出血量、排氣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的比較(±s)
組別術中出血(mL)手術時間(min)排氣時間(h)住院時間(d)VAS 評分(分)多孔組(n=42)單孔組(n=42)t 值42.67±18.24 39.73±15.08 0.805 79.85±21.17 106.34±25.89 5.133 38.95±5.73 37.28±5.16 1.404 9.35±2.18 9.07±2.24 0.581 2.69±0.84 2.03±0.51 4.353 P 值0.423 0.000 0.164 0.563 0.000
單孔組的CS 評分高于多孔組,BIS 評分低于多孔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CS 及BI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CS 及BIS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CS 評分BIS 評分多孔組(n=42)單孔組(n=42)t 值P 值16.78±2.64 20.09±1.62 6.926 0.000 6.49±1.34 5.79±1.06 2.655 0.010
兩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近年來微創術已在婦科廣泛應用且不斷成熟,既往傳統多孔腹腔鏡術一般選取3~4 個穿刺口,術后雖然瘢痕小,但缺乏遮擋,且若患者為瘢痕體質,瘢痕仍較明顯[9-10]。目前單孔腹腔鏡技術作為相對“無瘢痕”手術,憑借傷口愈合隱蔽及疼痛輕、恢復快等優點獲得患者及醫師的高度關注。單孔腹腔鏡術中將天然瘢痕部位為手術切口,由于臍部存在凹陷及皺褶,且切口隱藏于臍部凹陷處,術后視覺外觀長度較短,減輕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對皮膚外觀改變的心理壓力[11-13]。
臍孔作為腹壁最薄之處,血管神經分布少,將該處作為手術部位,能減輕術后切口疼痛,能兼顧美容的效果[14-15]。本研究探討婦科良性疾病患者采用單孔腹腔鏡術、多孔腹腔鏡術治療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與多孔組比,單孔組的手術時間較長,VAS 評分及BIS 評分較低及CS 評分較高(P<0.05);兩組的術中出血量、排氣及住院時間、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單孔腹腔鏡術的臨床應用安全可行,手術損傷小且并發癥低,有利于降低婦科良性疾病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提高切口美觀滿意度,但其也存在手術耗時相對較長的不足。這可能與單孔腹腔鏡術的技術難點及學習曲線有關。單孔腹腔鏡術中僅經臍部取一個切口,手術器械及腹腔鏡均經該切口置入腹腔,手術器械置入集中且同軸操作,違背了傳統三角分布原則,易相互遮擋及干擾,影響手術視野暴露,增加手術操作難度,進而促使手術時間有所延長;同時該術中為直線視野,腹腔內外鏡頭與手術器械相互干擾,影響畫面穩定性,無法呈現畫面立體感,不利于手術順利進行[16-18]。但相信隨著單孔腹腔鏡術器械的不斷發展,術者能配合應用彎曲器械、加長器械及傳統腹腔鏡器械進行術中相關操作,無需僅使用傳統腹腔鏡術器械,各種器械的相互配合及聯合應用,能重建手術三角,降低器械及鏡頭間干擾及碰撞;單孔腹腔鏡術穿刺點相對固定,針對手術部位距離臍孔較遠、臍恥距離較大及體型肥胖患者,采用單孔腹腔鏡術治療難度增加,故單孔腹腔鏡術中需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19-20]。
綜上所述,單孔腹腔鏡用于婦科良性疾病治療行之有效,手術創傷小、并發癥低且有明顯的美容效果,能夠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可作為婦科良性疾病診治的安全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