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艷 林 楠
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產二病房,遼寧大連 116100
母乳是嬰兒理想的天然食物,母乳喂養不僅為母親和兒童帶來很多益處,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社會發展意義[1]。婦女懷孕后,身體和內分泌快速發生變化,導致孕產婦出現情緒波動、敏感、緊張、焦慮和抑郁等心理變化。同時,孕產婦會出現依賴、被動、不安、多思、多想等狀態,這個時候,身邊的人特別是丈夫的反應和支持鼓勵就顯得特別重要,有很好的支持系統的孕產婦會比較安心[2]。新生命的到來增加了產婦的焦慮情緒,分娩后血液中雌激素、孕激素及胎盤生乳素水平急劇下降,抑制了下丘腦分泌的催乳激素抑制因子的釋放,在催乳素的作用下,乳房腺細胞已經開始分泌乳汁[3]。本研究通過系統的健康教育,鼓勵丈夫全程參與,讓產婦及丈夫掌握正確的母乳喂養方法及對母乳喂養的正確認識,進一步提升產婦堅持母乳喂養的信心,協助早期的乳房按摩,對乳汁的分泌量有顯著的提升。
選取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2020年2—5月的120 例足月自然分娩且由丈夫陪伴的單胎初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60 例。對照組孕婦,年齡18~34 歲,平均(28.16±1.34)歲;孕齡38~42 周,平均(39.32±3.61)周。觀察組孕婦,年齡18~35 歲,平均(28.33±1.58)歲;孕齡38~41 周,平均(39.15±3.44)周。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足月自然分娩的單胎初產婦;年齡28~35 歲;均為高中以上學歷;均為母嬰同室;住院期間均由丈夫一人陪伴;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產前有嚴重的妊娠期合并癥;合并精神系統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本研究經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產婦只進行常規的母乳喂養宣教,包括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以及母乳喂養的好處、正確的哺乳姿勢等。觀察組鼓勵丈夫陪同學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產婦和丈夫同時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產后給予乳房按摩,具體如下。①分娩前:護理人員在分娩前即開始進行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及技能的宣教,丈夫陪同孕婦一同學習,并用嬰兒模型進行相關育兒技能的指導,讓孕婦和丈夫進行現場操作,營造輕松、簡單的學習氣氛,緩解孕婦焦慮和緊張的情緒,增加孕婦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建立母乳喂養和育兒能力的信心,盡快融入父親、母親的角色。②分娩后:分娩后第一時間內進行早吸吮,護士定時協助產婦進行母乳喂養、乳房按摩,增加產婦母乳喂養的信心,指導丈夫學習如何協助進行母乳喂養、乳房按摩及照顧新生兒,每次母乳喂養前均給予乳房按摩。每日哺乳次數不少于8 次。③出院指導:根據產婦自身情況,定期進行電話隨訪,全面了解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的情況,對于母乳喂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耐心地幫忙尋找原因并給予鼓勵。乳房按摩方法:①用3~4 根手指沿著乳腺管的方向雙手交替,自乳根部向乳暈處用手輕輕按摩,每側乳房按摩5 min。②一只手托著乳房,另一只手食指在乳房下方,其余四指在乳房上方進行抖動,每次每側乳房抖動3~5 次。
比較兩組的母乳喂養相關知識評分、技能、母乳量、產婦乳房腫脹情況,具體如下。
1.3.1 母乳喂養相關知識評分和技能 母乳喂養相關知識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需要掌握的知識分別為早吸吮、母乳喂養的好處、頻率、如何判斷母乳充足、有效吸吮5 個問題,每題20 分,<85 分為不及格。
1.3.2 母乳喂養相關技能情況 母乳喂養技能考察包括母乳喂養姿勢、乳房按摩手法及如何給寶寶拍嗝、更換尿不濕、新生兒洗澡及臍部護理5 個方面,分為自行完成、協助完成和難以完成3 個方面。
1.3.3 母乳量 記錄兩組分娩后3、30 d 的母乳量。母乳充足:哺乳后嬰兒很滿足,很安靜,不哭鬧,每天小便≥6 次;母乳不足:哺乳后仍哭鬧,添加配方奶粉后有滿足感,每天小便<6 次。
1.3.4 乳房腫脹 觀察兩組產婦的乳房腫脹情況。
采用SPSS 1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頻數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的母乳喂養知識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母乳喂養知識評分高于本組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母乳喂養知識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母乳喂養知識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母乳喂養知識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例數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60 60 53.71±3.42 54.09±2.85 1.2817 0.4218 95.67±2.38 84.75±4.36 14.5785 0.0436 42.0409 29.2854 0.0151 0.0217
觀察組的母乳喂養技能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母乳喂養相關技能的比較[n(%)]
兩組分娩后3 d 的母乳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分娩后30 d 的母乳充足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母乳量的比較[n(%)]
觀察組初產婦的乳房腫脹率為5.00%(2/60),低于對照組的16.67%(10/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母乳中所含的營養物質和各種優質的免疫球蛋白對嬰兒的成長發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有研究表明,采用母乳喂養的嬰兒的自身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明顯高于代乳品喂養的嬰兒,母乳喂養可降低兒童期間各種疾病的發生率和成年人期間高血壓及其他肥胖疾病的發病率,是最好的喂養方式[5]。但母乳喂養屬于一種脆弱、異變的社會行為,在初產婦中顯得尤為明顯[6]。母乳喂養率低下的原因多樣復雜,主要包括產婦主觀因素及其他客觀因素[7],實現成功母乳喂養的第一步是建立產前母乳喂養意愿[8]。家庭支持與醫護人員的宣傳指導有密切聯系,醫護人員應對產婦與家屬進行教育指導,使產婦純母乳喂養意識與信心顯著提高[9]。通過系統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調動其自主性,更好地對新生兒進行護理,進一步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10-11]。
已有文獻報道,母乳喂養受到歷史、社會經濟、文化、個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12]。為了強化感染防控工作,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制訂了相應的陪護人員管理制度,嚴格一患一陪護,不能隨意更換陪護,病房嚴格管理,住院期間禁止患者外出,陪護人員固定[13],從而增加了產婦的緊張情緒和無助感,因此家庭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丈夫在母乳喂養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產婦分娩后身心疲憊,為緩解產婦的壓力,有利于母乳喂養工作順利進行,丈夫應做好協助工作,如給新生兒更換尿布、幫助哺乳等[14]。
對母乳喂養成功率的主要影響因素為產婦本身和家庭對母乳喂養的重視與了解。部分產婦本身有母乳喂養意愿,但因為家庭支持不能滿足引發母乳喂養不成功的情況較多[15]。本研究通過系統的健康教育,針對性地給予早期干預措施,讓產婦及丈夫均掌握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和方法以及護理新生兒的相關技能;丈夫的參與和支持給產婦樹立了母乳喂養的信心,減輕了產婦的心理負擔;定時的乳房按摩促進了乳汁的分泌量,減輕了乳房的腫脹,進一步促進了母乳喂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