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將企業社會責任理解為一種道德意義上的責任,并綜合從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的角度來對其進行探索。經濟學關注企業在獲取利潤和履行社會責任之間如何進行合理的兼容。社會學討論企業在社會中所應當扮演的角色以及社會對企業的存續和發展所提出的要求。管理學側重于從企業內部控制和管理的角度來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及外延。法學領域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探討主要圍繞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企業社會責任的性質以及企業社會責任法律制度的完善等方面來展開。
一、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發展概述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國學者 Oliver Sheldon于1923年在其著作《The philosophy of man》里提出來的。其后,企業社會責任理論逐步擴展為企業社會責任擴展圈理論、層次責任理論(Levels of Responsibility Theory)、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等,代表人物分別是 Davis、 Carroll、 H. R. Bowen。在利益相關者理論之上,進一步產生了“公平契約學說”(Freeman,1994)、“整合的社會契約學說”(Donaldson and Dunfee,1999)等理論。后來,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產生了KLD指數法、RepuTex企業社會責任框架、Calvert社會維度、SA8000和AA1000等一系列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和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利益相關者理論現已成為學界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實證研究的基礎理論。學界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研究歷經了“利益相關者理論”與“股東利益至上論”之爭以及企業社會責任內涵之探討,而后逐漸轉入到“企業如何承擔社會責任”的這一實證研究領域。
國內理論界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探討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學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探討是將利益相關者理論作為研究基石,研究范圍涉及到了社會學、法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多學科領域,學者們通過運用社會交換理論、社會規制理論、次優理論、交易成本理論以及系統管理理論,從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公司治理、理性經濟人假設和成本收益分析等角度出發,討論企業社會責任內涵、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制等問題。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多學科解讀
(一)經濟學視野下的企業社會責任
在經濟學領域,學者們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視角主要是企業在獲取利潤和履行社會責任之間如何進行合理的兼容,以及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在自身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達到和維持一種有效的平衡狀態。
Willam C. Frederick(1960)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就應該對經濟過程進行監督,以使得企業的經濟行為能夠滿足社會公眾的期望和促進社會的進步。企業所采用的經濟生產方式應該使生產和分配有利于提高整體的社會經濟福利。社會責任理論蘊含著對于社會經濟和人力資源的基本立場,而不是簡單地為了個人和企業的狹隘的經濟利益。美國經濟學教授Henry G. Manne(1972)認為,企業的行為如果對社會負責任,則企業的支出或者活動本身所獲得的邊際報酬必須低于其他相關支出所獲得的邊際報酬,而這種支出必須是完全自愿的,且完全出自于企業的投入,而不是通過個人的慷慨解囊。
(二)社會學視野下的企業社會責任
社會學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主要討論企業與社會之間的契約問題,即企業在社會中所應當扮演的角色以及社會對企業的存續和發展所提出的要求。
1953年, Bowen在其代表作《商人的社會責任》中指出,社會責任是商人必須履行的義務,換句話說,商人必須做出適當的商業決策,并遵守基于社會目標和價值觀的相關行動規則。1971年,Johnson在《現代社會中的企業:框架和議題》中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企業通過認真遵循社會對于其固有的商業角色所提出的規范性要求,從而實現追求經濟利益和社會目標的目的。1971年,美國經濟發展委員會(CED)在《商業企業的社會責任》一書中提出,商業企業不僅要向公眾提供大量的產品和服務,而且要為公眾的生活品質做出更大的貢獻。由于企業是為服務社會而存在的,所以企業的未來取決于企業在管理和發展過程中如何回應公眾不斷改變的期望。Eells Walton(1974)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對于經濟事務關注的基礎上,對于社會的需求和目標的關注。當今存在的商業系統只能在一個有效運轉的自有社會中生存,而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代表著對企業如何支持和改進社會需求的廣泛關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社會契約理論運用于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研究過程中。“社會契約理論”是西方國家在十七世紀產生的社會學說,社會契約理論最早用于分析和解釋國家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剛開始屬于政治學和哲學研究范疇,后來逐漸應用于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后來,在“社會契約理論”的基礎上發展產生了“企業社會契約理論”。“企業社會契約理論”認為,企業與社會之間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契約關系,企業要想在社會上生存立足就必須遵守社會各利益集團所建立的各項權利義務規則,企業行為必須要符合社會的合理期望。1982年,Thomas Donaldson概括性地構造出了企業與社會之間產生的一種社會契約。1988年,Michael Keeley在《組織社會契約論》中使用“社會契約”的概念提出了一種漸進的組織理論。
有學者認為,企業社會契約是基于企業倫理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倫理研究在理論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實證性研究”和“規范性研究”兩種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式,基于哲學角度的研究采用的是純規范性的研究方法,回答的是“應該是”的問題,基于管理學角度的研究采用的是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回答的是“是什么”的問題,學者們觀察到這兩種研究方法由于研究范式的不相融合逐漸阻礙了理論的發展,因此,需要整合這兩種研究方法以解決研究中的缺陷。“綜合社會契約理論”即是為推進企業倫理研究中的實證研究方法和規范研究方法之間的相互聯系而提出來的。這一理論由托馬斯·唐納森(Thomas Donaldson)和鄧菲(Thomas W. Dunfee)在1994年首先提出。“綜合社會契約理論”涵蓋了兩類契約關系,第一類是經濟參與者之間的規范性契約與假設性契約,即理論層面的宏觀社會契約,第二類是特定群體成員之間存在的現有隱性契約,即實際存在的微觀社會契約。“綜合社會契約理論”提供了一個協調規范因素與實證因素的理論研究框架,用來展示各行業、各企業和其他經濟共同體現有規范之間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