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娟 葉湖 何新葉 李曉芹



摘要 食品樣品基質復雜,干擾物質多,不確定性大,即使完全按照檢測標準操作,也有各種因素干擾結果的準確性。檢測機構要經得起考驗,獲得準確、可靠的試驗分析數據,有效排除“假陽性”結果非常關鍵,一旦出現疑似陽性結果,需要反復確認。經過長期理化檢驗工作積累,結合三聚氰胺、結晶紫、硝基呋喃代謝物、納他霉素等實際案例,從本底干擾、樣品、標準選擇、結果計算方式、色譜條件5個方面思考食品理化儀器檢測過程中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的因素,并提出預防出具假陽性報告和疑似陽性結果的確證方法,為檢驗員在工作中遇到類似情況時提供參考。
關鍵詞 食品;理化檢測;儀器分析;假陽性;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 TS 20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8-018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8.04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nalysis and Solution of False Positive Results in F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Testing
FANG Zhi-juan,YE Hu,HE Xin-ye et al
(Suzhou Institute for Food Control,Suzhou,Jiangsu 215104)
Abstract The matrix of food samples is complex and uncertain. There are various factors that interfere with the accuracy of the results, even if the operation is complet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sting standard. It needs to be confirmed repeatedly once “false positive” results appear. The factors that may lead to “false positive” results in f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struments were discussed from five aspects: background interference, sample, standard selecti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results and chromatographic conditions. Meanwhile, we proposed confirmatory methods to prevent the issuance of false positive reports and suspected positive result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nspectors when they encounter similar situations at work.
Key words Food;Physical and chemistry testing;Instrument analysis;False positive;Solution
基金項目 蘇州市科技計劃項目(SS2019039);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科技計劃項目(KJ196038)。
作者簡介 方志娟(1987—),女,江蘇南通人,工程師,碩士,從事食品檢測與質量管理工作。*通信作者,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食品安全檢測與分析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4-12;修回日期 2021-05-29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越來越受重視。不斷升級的抽檢力度,使得食品生產者面對的抽檢壓力越來越重。一旦出現陽性樣品,便會從各方面尋找檢驗報告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因此,檢測機構對檢驗員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在實際分析工作中常常會遇到成分復雜的樣品,其中可能含有與被檢測項目化學性質相近的物質,這些雜質會對被檢測物質帶來干擾,容易造成假陽性現象,直接影響結果的準確性。食品理化檢驗結果是允許提出復檢的,即使完全按照檢測標準操作,也會遇到復檢推翻的情況。因此,檢測機構要經得起考驗,獲得準確、可靠的試驗分析數據,有效排除“假陽性”結果非常關鍵。筆者根據自身工作經驗進行總結,以期為食品檢驗員在工作中遇到此類情況提供參考。
1 本底干擾
每種檢測手段都有其缺陷,面對復雜的基質,前處理過程無法完全將雜質去除,檢測結果難以避免會受到干擾物的影響,其中本底干擾較為常見。本底干擾主要表現為空白試驗和全部樣品均表現出差不多的檢測結果,響應值和取樣量無明顯相關關系。
按照GB/T 22388—2008[1]第二法液質法建立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檢測方法時,發現空白試驗結果過高,提示有本底干擾[2]。后分步驟進行空白試驗,發現試驗過程中普通耗材(塑料材質)的浸泡液中均有微量三聚氰胺存在,但未能造成明顯影響檢測結果的干擾信號,造成干擾的2個主要因素為定性濾紙過濾和氮吹步驟。如圖1所示,三聚氰胺保留時間為1.70 min,按照定量離子對m/z 127>85信號大小比較,定性濾紙過濾后的提取液和氮吹步驟產生的干擾信號均高于1 ng/mL 三聚氰胺標準品產生的信號,而標準GB/T 22388—2008檢出限為10 μg/kg(約相當于10 ng/mL),極易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更換濾紙品牌依舊未能有效改善,后采用不同材質的玻璃纖維濾紙,干擾信號降至檢出限以下。因檢測儀器能夠滿足標準檢出限要求,因此省略氮吹步驟。必要時可考慮旋蒸或更換高純氮進行濃縮操作。
進行結晶紫檢測時,任何接觸過記號筆的耗材,都有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3]。
進行鄰苯二甲酸酯類測定時,全過程使用玻璃耗材能明顯降低本底值,提取用的正己烷最好為新開啟或專用試劑。
本底干擾主要為試驗過程中耗材帶入目標物或目標類似物,常見的包括試驗用水、非首次開啟的試劑等。使用非一次性耗材未清洗徹底,尤其是重復使用上樣小瓶時,帶來的污染是非常明顯的??瞻自囼灧浅1匾绕涑霈F疑似陽性結果時,空白試驗是避免假陽性結果非常有效的手段。
2 樣品
已做空白試驗,未發現異常情況時,依舊出現假陽性,此時應該考慮制樣過程或樣品性質等是否對結果造成影響。
2.1 交叉污染
目前檢測實驗室制備固體樣品時,一般采用大塊切小塊,然后攪拌機絞碎,制樣后砧板或攪拌機未充分清洗,甚至制樣員未戴手套,稱樣時檢驗員未及時清理稱樣勺,都可能造成樣品的交叉污染。交叉污染對痕量檢測影響比較大。
2.2 制樣不符合標準要求
樣品制備的目的在于保證樣品均勻,使分析時取任何部分都能代表全部被測物質的成分,制樣人員需熟悉制樣要求。不同樣品、不同標準對取樣有不同要求。GB 2760—2014[4]、GB 2761—2017[5]、GB 2762—2017[6]一般是取可食部分,GB 2763—2016[7]附錄A 規定了不同類別食品的測定部位,例如,核果類水果需測定全果(去柄和果核),殘留量計算應計入果核的重量,西瓜制樣時,西瓜皮、香蕉皮也是需要一同制樣的。
對于存在個體差異的水產品、肉制品、蛋制品,甚至水果、蔬菜等,樣品間的差異非常明顯,制樣均勻非常關鍵。此時,樣品出現疑似陽性時,需與制樣人員再次確認制樣是否準確,是否需要重新制樣再進行判定。
2.3 樣品成分
對于調味品,天然成分復雜,干擾物質增多。孫姍姍等[8]采用三重四級桿質譜儀對火鍋底料中常添加的23 種香料分別進行了罌粟殼成分評估,結果發現有6種香料可造成疑似陽性的結果,通過離子豐度比差異和高分辨質譜排除假陽性。
辣椒粉、火鍋底料等調味品中的天然色素對蘇丹紅檢測影響嚴重,香辛香料、茶葉里的天然揮發物在氣相和氣質檢測中也造成很大干擾。在國家連續多年的食品監督抽檢高壓下,蘇丹紅、堿性橙、塑化劑等非法添加已不常見,遇到此類陽性樣品時最好采用高端設備進一步驗證。
3 標準選擇
3.1 判定標準
出具檢驗結果時,需要透徹了解判定標準,須知曉帶入原則、不得添加和不得檢出的區別。在食品生產過程中,有時會用到各種類型的原材料,而原材料對該添加劑的規定很有可能是允許在一定范圍內添加的,檢驗員需保持敏感性,一旦遇到少量檢出時,首先考慮原料帶入的可能性。經常出現原料帶入的包括著色劑、防腐劑、甜味劑等。這類假陽性一般特點是有檢出,檢出值不高或添加劑量達不到該添加劑的效果,需引起檢驗員注意。
3.2 檢測標準
硝基呋喃代謝物在不同的標準中前處理不同,有的需要洗滌[9-11]后進行測試,此時測試的主要是結合態的硝基呋喃類代謝物;另一類不需要洗滌,即主要測試游離態和結合態的硝基呋喃類代謝物。劉正才等[12]的研究也提出了這一點,洗滌和不洗滌結果差異顯著,尤其是呋喃西林代謝物氨基脲(SEM)。
還有一種情況,尤其是對于發酵產品,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復雜的代謝物。例如,黃酒在發酵過程中可能產生環己醇等類似物質,會與亞硝酸反應生成環己醇亞硝酸酯。按照GB 5009.97—2016[13]第一法氣相色譜法進行測定時,就是檢測生成的環己醇亞硝酸酯,因此造成假陽性結果[14]。例如葡萄酒,按照GB 5009.97—2016[13]采用液質法進行檢測樣品時,檢出限較低,也會出現甜蜜素檢出的情況,但檢出值比較低,是否能以“不得添加”為判定依據判定陽性也是值得商榷的。
4 結果計算方式
我國很多的檢驗標準中對目標物的描述一般采用中文名,無明確CAS號,往往造成歧義,新接觸此領域的檢驗員需注意判斷目標物。以孔雀石綠為例,按標準GB/T 19857—2005[15]并不能確定孔雀石綠的“真實身份”。購買孔雀石綠標準品時,往往拿到的是一支分子量為927的孔雀石綠草酸鹽,分子式為2C 23H 25N 2·2C 2HO 4·C 2H 2O 4,很難從中判斷孔雀石綠的真實身份。實際上,孔雀石綠的真正身份是C 23H 26N 2O,CAS:510-13-4。認錯了孔雀石綠的真實身份,容易導致檢測結果偏差,尤其當檢出值在檢出限附近時,特別需要注意。
當檢出值在臨界值附近時,出具報告需要考慮測量不確定度。每個檢測過程都會引入一定的不確定度,真正的檢驗結果應該是一個范圍值。當限值超出“檢驗結果±不確定度”時,再考慮是否為陽性結果。
5 色譜條件
按照我國現行標準,多數的食品添加劑采用液相色譜儀進行檢測,保留時間定性,光譜性質輔助,峰面積或峰高定量。面對復雜的食品樣品,前處理往往只是沉淀蛋白、去脂肪等非專一性操作,難以避免有“共流出現象”。沃特世色譜儀有峰純度測試功能,也能很好地佐證這一點。在不能有其他類型的儀器進行證明時,建議更換不同類型的洗脫條件[16-17]或色譜柱[18]進行確證。
以納他霉素為例,按照GB/T 21915—2008[19]檢測某樣品時,流動相條件為甲醇∶5%乙酸=60∶40(V∶V),1.0 mL/min等度洗脫時,標準品和樣品的色譜峰如圖2所示,根據保留時間定性,納他霉素應該有檢出。但能明顯看出樣品峰基線抬高,峰形不完全對稱,有拖尾現象,提示可能有共流出峰。
為進一步確證,更換色譜洗脫條件,流動相為甲醇∶0.5%乙酸,1.0 mL/min梯度洗脫,起始30%甲醇,8 min 80%甲醇,9 min 30%甲醇,運行15 min,得到色譜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更換色譜洗脫后,納他霉素保留時間延后,基線變化為流動相比例更改帶來的有規律性的變化,目標物和共流出成分得到初步分離。最終結果顯示未檢出,加標后得到與加標量相適應的回收值,共流出成分對最終結果影響可以忽略。
進行陽性樣品確證時,要排除色譜性質相似的物質對目標物的干擾,不能以單一色譜系統定性,必須在2個以上不同類型的色譜系統中得到證明[20]。如果采用上述方式得不到理想結果,尤其是在需要定性確證時,可以考慮用高端儀器如質譜、高分辨質譜進行判定。
6 總結
食品檢驗人必須始終秉承科學嚴謹的態度,對檢驗數據要多角度全方位進行思考分析,充分利用現有的技術、能力和經驗驗證可疑數據。假陽性結果的出現不僅會嚴重損害企業的經濟利益,同時也影響檢驗方的信譽。如2015 年“椰島鹿龜酒事件”的起因便是檢驗方檢出產品含有非法添加物[21],后來導致產品下架,生產企業申請復檢后復檢結果卻是未檢出非法添加物。
一般情況下,一旦遇到疑似陽性樣品,首先考慮的因素有判定是否合理,檢測方法選擇是否正確,制樣是否準確,是否隨行做空白試驗、加標試驗,有無異?,F象。排除這些因素后,最好調試色譜條件進行復驗,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種類的檢測器或高端儀器進一步確證。食品檢驗人員面臨的樣品種類繁多,成分不確定性大,需要在檢測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小心陷阱,細心觀察,耐心探索。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原料乳與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檢測方法:GB/T 22388—200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2] 康燕玉,廖富榮,曾志杰,等.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三聚氰胺假陽性結果的原因及其對策分析[J].福建分析測試,2010,19(1):6-9.
[3] 李軒,曾麗珠,張昊.市售油性記號筆對水產品中結晶紫檢測污染研究[J].現代食品,2016(24):91-9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1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
[8] 孫姍姍,覃玲,梁瑞強,等.火鍋食品中罌粟殼成分檢測結果的假陽性研究[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7,8(7):2531-2542.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豬肉、牛肉、雞肉、豬肝和水產品中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GB/T 20752—200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動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呋喃類藥物代謝物殘留量檢測方法 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GB/T 21311—2007[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動物源食品中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殘留量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農業部781號公告-4—2006[S].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12] 劉正才,楊方,余孔捷,等.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殘留量檢測標準的比較[J].分析試驗室,2011,30(11):43-47.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環己基氨基磺酸鈉的測定:GB 5009.97—201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
[14] 姜文良,錢玉根,楊民.GC-MS法測定黃酒中的甜蜜素[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8(5):156-158.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水產品中孔雀石綠和結晶紫殘留量的測定:GB/T 19857—2005[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16] 鄭成榮,范艷紅,孫洪峰,等.干燥蒜粉中苯甲酸檢測的假陽性分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9,30(7):113-117.
[17] 陳俊.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水產品中甲基睪丸酮的假陽性分析[J].南方水產,2010,6(6):74-76.
[18] 蔣迎,魯成銀,汪慶華,等.茶葉中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殘留雙柱氣相色譜檢測技術初探[J].中國茶葉加工,2005(3):41-42,44.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食品中納他霉素的測定 液相色譜法:GB/T 21915—200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20] 常建華,董綺功.波譜原理及解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7-9.
[21]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辦公廳.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同意恢復生產銷售椰島牌鹿龜酒的復函:食藥監辦稽函〔2015〕529 號[A].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