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張雨
內容摘要:天氣是人類基本經驗之一,當我們借助熟悉的天氣現象來理解、思考其他范疇時,便形成了天氣隱喻。之所以選擇“雨”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雨”關系到世間萬事萬物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英漢語言中有大量關于“雨”的隱喻用法,這些用法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視角旨在綜述、分析、探討“雨”隱喻用法在英漢兩種文化中的差相似性和差異性。
關鍵詞:概念隱喻 英漢對比 雨 認知語言學
Layoff & Johnson(1999)在Philosophy in the Flesh一書中將經驗主義的思想概括為體驗哲學(Embodied Philosophy),它包含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三條基本原則。Layoff & Johnson(1980)認為我們的思維不可能像鏡子一樣客觀的反應外部的客觀世界,其中必然夾雜著人的智力因素。在此過程中,隱喻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隱喻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不但在語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為中。我們賴以進行思考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在本質上也是隱喻性的(Lakoff,1980)。體驗哲學認為隱喻的實質就是用一類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類事物,而且人類的概念系統是通過隱喻建構和定義的。天氣現象這一人類基本經驗常被用于構造概念和理解世界。風、雨、雷、電等天氣現象是在語言形成之前人類反復體驗的自然現象,進而形成了人類對自然的最基本認知經驗。人類通過具體可感知的基于天氣現象形成的經驗來探討和理解一些抽象概念,進而構建起天氣隱喻概念框架。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視角以“雨”為例,旨在綜述、探討其隱喻用法在英漢兩種文化中的差相似性和差異性。
陳偉濟和萬小磊(2017)雖對“雨”隱喻用法的英漢語做了對比研究,但其研究結果僅限于舉例列舉,對于英漢語中“雨”的隱喻投射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背后的理據未做詳細論述。王璨(2020)對英漢語中相關的“雨”概念隱喻進行了比較。其結果與本文結果存在差異,究其原因筆者發現18個隱喻投射中存在重合部分。如“麻煩是雨”和“困難是雨”可以合并為一個隱喻投射。本文研究目標在于在零散且不系統的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天氣現象中的“雨”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的概念隱喻的進行深入的匯總、分類和對比,對英漢語中“雨”的每一種隱喻投射給予充分的理據說明。
一.英漢語中“雨”概念隱喻的共性分析
生存在地球各個角落的人也有幾乎一樣的身體構造,所以同一種自然現象作用于人體的感知,會使人產生相似的認知心理。
“雨”喻破壞者。瓢潑大雨會導致洪水的發生,帶來沉重的災難。雨的破壞性作用于英漢民族的心理層面產生了共同的認知心理。漢語中“風雨交加”、“雨沐風餐”等,英語中的rain off,take a rain check都可以用來映射具有破壞性的事物。
“雨”喻逆境。大雨不斷則會給人類帶來沉重的打擊。在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中雨也常用來比喻逆境、困難。漢語中用“雨過天晴”、“風雨無阻”等來隱喻困境。英語中則有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的表達。
“雨”喻數量多。大雨一般密集沖擊力強,人類也難以計數雨滴的數量。雨可以用來相容數量多。漢語中的隱喻性表達有“槍林彈雨”、“流星雨”等。此外英語中有Shells rained down on the city的表達。
“雨”喻憂郁之情。外界環境的變化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從而影響人類的情感。“雨”作為人類反復互動體驗的一種自然現象無疑會對人的情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抒發詩人內心的寂寞、憂傷之情。雨在英語中也常用來烘托憂傷之情。
“雨”喻喜悅之情。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的澆灌,人類發展史上也確實存在靠天吃飯的時期。漢語農諺“春雨貴如油”表達了人們對春雨等一些事物的珍惜、希望、喜悅之情。雨在英語也有February rain falls the barn的表達。
二.“雨”概念隱喻的個性分析
漢民族和英民族因為地理環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用語言表達的外部世界或抽象事物也必然帶有各自民族特點。這是概念隱喻具有民族差異的根本所在。
1.“雨”概念隱喻的個性在漢語中的體現
“雨”喻及時的幫助。“及時雨”指莊稼正需要雨水時下的雨。莊稼干旱時,天降大雨,無疑是給予農民的最大幫助。人遇困難,親朋好友伸出援手,無疑也是最大的幫助。基于體驗的相似性,漢語中也就有了用“及時雨”比喻適時的幫助的隱喻用法。
“雨”喻無常。漢語中“六月的天,娃娃的臉”描述了剛剛晴空萬里,轉瞬間烏云密布的情形。漢語里把“雨”的無常投射到了人、事、物的無常。
“雨”喻良好教育。雨之于植物成長與良好的教育之于人具有相似性,基于此,漢語中“雨”可喻良好的教育。
“雨”喻朋友。中華民族長期受天人合一思想的浸潤,歷來主張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與人與好友之間的融洽關系具有相似性。漢語里以“舊雨新雨”代指老友新交。
“雨”喻男女之情。人類認識世界之初,對待性羞澀而陌生,導致很多性隱喻的出現。中西方對性文化有各自的隱喻方式,漢語用“雨”這一氣象概念的復合詞映射男女性愛是西方文化里所沒有的。
“雨”喻流言蜚語。風常伴隨雨,故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人類對風和雨反復的體驗常用來描述人們對于流言蜚語的體驗。風是因,雨是果,風后不一定有雨,通過刮風的因推斷下雨的果與聽到流言蜚語便信以為真均屬未經深思熟慮,草率行事。
“雨”喻仁政。封建社會里,人民渴望官員和朝廷的仁政和恩澤。仁政之于人民的作用相似于雨水之于萬物,人民渴望仁政,萬物渴望雨水,仁政恩惠人民,雨水滋潤萬物。因此漢語中存在用“雨”喻指仁政和恩澤的表達。
“雨”喻恩惠。漢民族長期處于農耕文明,農作物收成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在此經驗基礎上形成了雨水可促進萬物生長,是豐收的必要條件的基本認知。古人封建思想濃重,又把雨看做是上天的恩惠,故漢語中存在用“雨”來喻指恩惠的用法。
2.“雨”概念隱喻的個性在英語中的體現
NORMAL IS RAIN。英民族較早的對海洋發起挑戰,長期與海洋為伴,對于海洋有著比漢民族更深刻的體驗。海上氣候惡劣,天氣變幻莫測,于英民族的人來說,下雨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因此“Rain”就變成了平淡事物的代名詞,英語中的“Rain”可喻指任何事物或任何人。
3.英漢語“雨”概念隱喻投射對比
英漢語中“雨”的諸多隱喻投射不管是同還是異,它們的產生都是建立在人對“雨”這種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的反復體驗的基礎之上的,即“雨”的隱喻投射是以人的身體經驗為理據的。相同的身體構造使得英漢民族對同一天氣現象產生相同的體驗和認識。這些相似的體驗被用于理解相似或相同的抽象概念,因而產生了相同或相似的隱喻投射(雷丹,2013)。本文研究發現漢語和英語“雨”概念的投射一共有14個,其中5個是英漢共有的,8個是漢語特有的,1個是英語特有的。可見英漢語中“雨”的隱喻投射同一性與差異性共存。相同的身體構造與相似的物理環境之間反復性互動性體驗形成了對“雨”相似的經驗基礎。在身體與外部環境進行互動性體驗這一過程中,主體與客體之間差異性勢必對體驗結果產生影響。生活方式、文化習俗、氣候條件等存在的差異勢必使不同體驗客體對“雨”產生差異性的體驗。
體驗哲學認為“意義基于感知,感知基于身理構造,認知結構和感知機理密切相連”(王寅,2001)。關于“雨”的一系列隱喻投射不管是相同還是相異,他們的建立都是建立在人的經驗基礎之上。使用這兩種語言的漢民族和英民族因為地理環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用語言表達的外部世界或抽象事物也必然帶有各自的民族特點。這是概念隱喻具有民族差異的根本原因所在。本文在前人關于“雨”的概念隱喻相關的研究基礎之上,系統地對比和分析了“雨”概念隱喻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同異并現的現象,并解釋了出現這種異同的原因。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基金項目: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YCSW2021151)。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