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爭春
摘 要:新冠疫情的出現對高校的大學生群體中產生了心理方面的壓力,因疫情導致的學習和生活模式的變化,使學生可能會對特殊時期的教育安排產生不適,所以教師和學生之間更要做好溝通,及時的梳理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不良因素,緩解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問題。本文研究了新冠疫情對贛州市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并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新冠疫情;心理健康
2019年末,一場席卷全球的冠狀病毒讓全人類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改變,當然也包括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封城宅家,延期開學,停課不停學,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教學的方式。教育部開放云上課堂,一時間線上授課風起云涌,空中課堂,云上之約,師生隔空對話。黨和政府對抗擊疫情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隨著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各高校也逐漸開始返校,學生即將投入到返校后的學習、生活中的“后疫情時代”,這樣的變化對每一位學生都是一次新的挑戰。學生除了要面對因疫情延遲的學業壓力外,還要面臨學習方式、生活環境、社交活動等變化帶來的種種心理影響。學校的管理工作也陷入困境,返校前的健康檢測、返校后的學生管理及學業進展都是有待完成的重要任務。而其中重要的一項工作是關注疫情給學生各方面帶來變化,能否讓學生依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因此,高校及時合理地調整學生管理對學生身心健康、教學活動及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義。為更好地了解高校學生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干預工作,筆者選取贛州市內高校學生進行了此項調查。
一、后疫情時期大學生呈現的主要心理困擾
(一)對自身安全防護的擔心
雖然國內疫情在黨和政府及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很好控制,但是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在全球疫情瘋狂蔓延的大環境下,防止境外病例輸入把控形勢依然相當的嚴峻,大家每天關注的焦點都是圍繞在病例的增減上,以及今天哪些地方又被劃為中高風險區,這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還有部分同學擔心周圍是否有無癥狀感染者的存在,因為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這種擔心也是很正常的。也有部分同學對學校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到位表示擔心,比如食堂餐具消毒、宿舍衛生、快遞的檢查及消毒及出行的管控等現實問題,而且這也是學生家長擔心的問題。
(二)對生活及學習的失控感和不確定感的焦慮
疫情的突如其來打亂了原有的生活及學習規律,網課學習(特別是實驗課)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實驗進度受阻可能導致畢業論文、畢業計劃被打亂,同學與同學的交往可能也減少了,另外,由于疫情的影響,有部分家庭的經濟收入可能也受到了影響,從而導致學生與家里父母產生沖突,引發一系列的問題……這些都可能成為了引發學生焦慮的重要因素。面對這種失控感和不確定感而造成的心理困擾,學生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
(三)有部分學生產生“開學恐懼綜合癥”
疫情學生居家期間,不少學生養成了睡懶覺、在被窩里聽課、在飯桌上聽課,甚至偷懶刷課的習慣,學生由于在家里無法進行實驗操作,只能以理論課代替,所以他們學習強度不大,休閑娛樂時間多。但返校后,學生又會面臨教室、實驗室、寢室和食堂四點一線的枯燥的、定時定點的規律生活,并且可能會因為要彌補網課的不足而每天增加課時,從而導致上課恐懼癥。而且由于疫情防控,他們的行動范圍受限,能從事的活動形式受限,學生要重新適應忙碌的學校生活及節奏需要一個自我調適過程,進而完成心理緩沖。
(四)對畢業后的就業發展前景的焦慮
疫情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當下,可能還會持續較長時間。對于畢業生群體而言,如何在目前經濟受影響的情況下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如何在“云面試”中取得考研的最終勝利是需要直接面對的現實困擾。同時,疫情引發的人際互動模式改變,以及由于經濟發展受影響導致的產業、行業和職業的發展前景不明朗,使得在校大學生對將來的職業生涯發展感到迷茫,對如何在受限的社交領域中提升職業能力、如何明確職業生涯發展的方向等方面都存在隱憂。
二、后疫情時期高校學生心理防護基本策略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學生心理認知。
在疫情反復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課教學,并采用多種數據收集方法和混合評價手段,全面分析教學效果,最終形成后疫情時代特殊時代背景下,系統有效的心理健康理論課程教學體系。開展心理健康線上課程,選擇了如下四個主題進行理論課教學: 自我意識與自我悅納、情緒管理與挫傷教育、人際交往與戀愛心理、自我發展與幸福生活,在特殊情境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指導學生安定情緒、處理人際關系、全面了解認知自我、把握自我發展追求幸福生活的作用。在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課程教學設計并將教學設計付諸實踐之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過量表測量、問卷調查、個體訪談等方式檢驗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并在學生反饋、教師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多次迭代、完善修正,以期最終形成后疫情時代切實可行、持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關心畢業生就業,做好畢業生就業心理輔導。
開展就業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就業心理。對即將畢業的學生加強就業、創業指導,通過開設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向學生傳授就業程序、求職途徑、職業選擇、《勞動法》中的勞動合同、求職信的撰寫、面試技巧等相關就業知識和技巧,讓學生了解國家和省市的就業、創業新政策,掌握目前就業、創業形勢和相關信息等,確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通過學校網址、就業網站、班級QQ群等積極向學生傳遞相關就業信息、就業政策等,讓學生提前做好就業、創業的心理準備。
(三)關注特殊時期和特殊人群,預防心理危機發生。
后疫情時期開學季和畢業季兩個特殊時期,面對學校疫情封校而帶來的生活不便,高職院校要及時加強疫情防控宣傳,解決學生生活上遇到的實際困難與問題,引導學生自覺認識困難,主動克服困難,積極樂觀面對生活;面對就業非常時期,學校既要開展必要的就業指導與宣傳,還要幫助學生聯系單位、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心理輔導等。同時,班主任平常要重點關注學業預警學生、失戀學生、人際關系失調學生、家庭困難學生、家庭或個人遭遇突發重大事件學生等特殊人群,及時排查了解特殊人群的心理狀況,對心理異常學生給予及時的關注、跟蹤、干預,疏導學生心理困惑,幫助學生學會勇于面對現實,自覺走出心理誤區。
面對這場疫情防控戰,學校、家庭以及全社會要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采取多種措施,營造適宜學生成長的安全環境,引導學生做好開學準備,以更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盡快適應新學期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嚴磊,王娟.疫情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應對措施探究[J].科技風,2020(18).
[2]王東平.新時代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 12).
[3]人民日報評論員.加強心理疏導,做好人文關懷[N ].人民日報,2020- 02-10.
[4]蔡智勇.大學生抗疫心理情境應對指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