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
摘 要:在素質教育改革縱深推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愈發的關注。心理教育與其他的智育、德育、美育、體育一道,成為了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青少年群體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對于互聯網技術的興趣度和接受度都很強,互聯網已經成為青少年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長時間的交互作用,必然會對學生的心理成長與健康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互聯網;青少年;心理健康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交際方式和生活習慣,也衍生出了新型的社交形態,大眾的思想價值觀念也在不斷地改變和創新,由此推動了全社會的變革。青少年作為新生一代,代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方向,他們與互聯網的接觸和交互更加的頻發,這一技術對于青少年的作用十分的深遠和重要。特別是青少年一代還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思想、價值觀念,在控制力、心理調適方缺乏豐富的經驗,很容易受到互聯網多元思想的影響和干擾,從而在心理方面出現問題。
一、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點簡析
青少年所處的年齡階段是人生的一個特殊成長期“青春期”,在這一時期內,人體的生理機能正在快速的構建和成熟,但是思想和心理的發育相對較為緩慢,而在一些生長發育激素等作用下,青少年的性格特征也呈現著十分顯著的特征,比如好奇心十分強烈、探索欲和求知欲較強,渴望被尊重和認可,希望獨立并擺脫一些本身認為不合理的規則束縛。而這時他們也處于人生的“叛逆期”,因為和父母長輩在知識結構、生活閱歷和思維方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就容易產生溝通障礙,與老師、家長和社會形成內心的對抗局面。這一結果的產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生理因素外,家庭教育背景、成長環境、交際群體等,都會對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作用影響。而互聯網的產生,更加劇了這種作用深度、廣度和強度。互聯網讓全球的信息以更為迅捷和便利的方式進行無障礙的傳輸,青少年因為好奇心的驅使,對于海量未知的信息有著更加強烈的探究意愿,為此,互聯網體系中的內容要素更容易對青少年的心理成長和心理特征產生影響作用。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現有的網民數量已經超過10億大關,青少年的占比更是高達了20%左右,這群網民群體的心理健康尤為值得我們關注。
二、互聯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負面作用
(一)網絡成癮現象依然嚴峻
“網癮少年”是近年來互聯網興起后新生概念,它是互聯網對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最為顯著的負面影響。結合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研究理論,目前的網癮大致包含了5種類型。即游戲、社交、色情、技術與窺探成癮。而游戲成癮則占據了絕大多數。沉溺游戲對于青少年的傷害不僅在于視力聽覺、腦思維、身體機能方面,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內容觀念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破壞與損害。大多數的電子游戲,都包含著戰斗、競技、博彩等要素,并與虛擬世界下的社會交際相結合,讓青少年很容易形成過度依賴,而他們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無法分辨真實與虛幻生活,因為判斷力和控制力的薄弱,心理也會被游戲世界的行為處事邏輯所引導,對現實生活退避三舍,形成了孤僻、叛逆、封閉的性格,容易產生一些心理精神問題。同時,網絡生活會造成人體多巴胺分泌增加,但是它會讓人在即時興奮后,陷入較長的沮喪和失落當中,這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因素。
(二)消極元素侵蝕青少年肌體
因為互聯網是開放的平臺,目前的監管手段還無法將其所有的內容進行全部的篩選和過濾,同時有一些內容具有高度的隱蔽性和欺騙性,外表看似正常的新聞、游戲形式,但實質上卻隱含著血腥暴力、利己主義、種族主義甚至是分裂主義和政治攻擊等內容。青少年在接觸到這類信息后,容易被其華麗的外表所欺騙,進而去模仿嘗試,如果不加以干預和制止,及時的調整其心態,必然會對其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更有甚者會導致其步入違法犯罪的深淵。
(三)拉低道德水平,破壞文化思想
互聯網中的一些內容要素,本身就充斥著與現行社會道德標準相背離的元素,比如游戲中的“犯罪分子”角色扮演,網絡社交中的“吸粉”現象,都是為了某種既定的目的,采取的一些極端的手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和方向極為不符,降低了青少年群體的思想水準,他們受這些不良的道德形象和意識的影響,在行為上變得具有傷害性和破壞性,近幾年來的校園霸凌事件,有很多是因為施暴者長時間沉浸在互聯網中的消極負面的內容信息中,無法分辨現實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要求與虛擬世界中尋求刺激、欲望的界限,最終把網絡中虛擬的一些想法付諸于現實生活當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同時也對其他同學的身心上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此外,互聯網多元化文化的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的傳承弘揚和發展,比如通過互聯網形成的“韓流”“哈韓哈日”“歐美風”等文化追逐現象,近一段時間出現的“網紅”現象,它們會影響到青少年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和認知,混淆了現代多元文化思想的包容與傳統文化的獨立性界限,這種文化心態的發展,會讓青少年漸漸的失去了文化傳統習慣,比如很多青少年鍵盤錄入得心應手,但是硬筆書法缺捉襟見肘,這種問題的發酵,讓他們對國家傳統文化的心理認同產生偏差,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構建。
三、互聯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設的有益方面
(一)緩解壓力,調適心情
當前社會競爭壓力大,青少年的文化課以及課外專長的學習訓練負擔中,同時交際面也有所擴展,這些外因的共同作用,必然會讓青少年產生負面的情緒,而這時的青少年本身的情感體會敏感度較強,心理調適能力較弱,負面的心理因素難以獨立的宣泄和化解,應當依托外在輔助途徑進行解決。那么互聯網世界中,能夠和不特定的人進行充分的溝通,且雙方因為沒有面對面交流的拘束和尷尬,這種匿名性會讓青少年放下戒備,把內心的負面情緒盡情宣泄,從而紓解和調適心情,既快速又便捷,效果良好。
(二)開拓眼界,擴大交際
很多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個人本身缺乏應對這類問題的經驗和知識,在面臨突發的心理問題時會感到無所適從,無從下手,那么互聯網的海量信息資源,十分便利的獲取方式,能夠解決這一現實問題,青少年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源增加閱歷見識,認識到社會生活中必然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要有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和處理,積極應對,必將會得到解決。教育部門也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教學與心理輔導,邀請全國范圍內的心理輔導專家,進行更加專業化的輔導教育,更好的提升心理健康輔導質效,呵護青少年的心靈成長。此外,青少年正處于快速發育期,其社交需求的滿足也要借助于互聯網渠道,擴大朋友交際圈,助力形成更為開朗和健全的人格。
四、運用互聯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監管,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各地黨委和行政主管部門要根據中央掃黃打非辦公室的統一安排部署,持續縱深推進“凈網行動”,不斷的凈化網絡環境。司法和行政部門應當圍繞法律、法規和制度規章的健全,為青少年使用互聯網打造一個更加健全、安全、舒心的體制機制環境,將監管上的空白盡量彌補。尤其在青少年群體沉溺網絡電競游戲方面,要制定更為嚴苛、嚴密的規則要求,比如當下火熱的“王者榮耀”“絕地求生”等游戲,就限制未成年的游戲時段,并且執行嚴格的實名認證措施。加大網絡內容信息分級管理,實行網絡身份驗證制度,根據青少年群體年齡、身份特點,分級推送相關內容,確保其符合社會主核心價值觀的總體內涵和要求。加大網絡“黃賭毒”的鏟除和懲戒力度。
(二)做好家庭呵護,促進身心健康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關鍵因素。家長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去和孩子多溝通交流,與孩子一同進行互聯網的相關活動,引導孩子如何正確的使用網絡,合理的安排時間,并做好示范帶頭,密切觀察孩子的上網狀態,做好相應的指導和解釋,并且和老師做好信息交互,一旦有網絡成癮現象,家校需要配合共同商議對策,必要時邀請心理咨詢專業人士的介入。
(三)強化校園教育力度
學校作為實施立德樹人工程的主戰場,必須把加強互聯網環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作為核心任務。通過開發校本課程,編制正確使用互聯網的手冊,開展心理健康與互聯網運用的講座,組織學生統一學習網絡知識和技能,定期做好網絡使用調研調查工作等方式,來規范和約束青少年的網絡行為。同時針對青少年在網絡中遇到的心理健康問題,要及時的介入、分析、解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為他們排解情緒和壓力,助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五、結束語
互聯網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既有積極的促進價值,也有負面的不良損害,如何正確引導,變為危機,是當下全社會應當共同重視的問題,分析影響機制,研究解決對策。
參考文獻:
[1]張留敏.淺析互聯網 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J].課程教育研究, 2018( 38) :184.
[2]吳宏.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J].亞太教育, 2016( 22) :259.
[3]郎瑞冰,吳吉惠.網 絡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 2015(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