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萬祺張純曦張娟
(1.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甘肅 張掖 734000;2.張掖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甘肅 張掖 734000)
環境問題一直制約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PM2.5作為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其粒徑小,可直接呼吸入肺,成為危害健康的殺手。眾多研究表明,利用城市綠地削減PM2.5已成為城市突破十面“霾”伏最有效的生態學處理方式[1]。Nowak等[2]通過構建模型測算指出,樹木每年可削減4.7~64.5tPM2.5。袁楚陽[3]研究表明,以“灌-草”和“喬-灌-草”為主的植物配置方式對PM2.5等顆粒物的削減率高且削減效果穩定。陳小平等[4]研究表明,林帶郁閉度在75%~90%、疏密度在10%~20%時,對大氣顆粒物的削減效果最佳。顧康康等[5]研究表明,城市道路林帶隨著林帶寬度的增加,對顆粒物的削減作用更突出。春夏季林緣到林帶內PM2.5濃度呈遞增趨勢,秋冬季PM2.5在25~30m處濃度值低于林緣處[6]。也有部分研究關注道路綠地、居住小區綠地、公園綠地對大氣顆粒物的削減作用,其中,史曉麗[7]對北京行道樹滯塵效益的探究中有結論表示植物的滯塵量道路>校園;李海梅等[8]以杭州市常見的5種植物為研究對象,在工業區、交通去和清潔區對照采樣研究發現植物對PM2.5的滯留能力工業區>交通去>清潔區。綜合眾多學者的研究發現,植物對PM2.5的削減能力受植物種類、結構、面積和寬度的影響。林帶對PM2.5的削減效果因林帶配置結構等的不同,最佳削減寬度也存在差異。
PM2.5濃度采集分季節進行,每個季節選擇天氣晴朗,無風或者微風天,采用BR-HOl-1210顆粒物監測儀器,以路緣0m距離為起點,向林內3m、10m、20m、30m、50m處6個觀測點同步觀測3d,手持顆粒物監測儀器布設在距離地面1.5m處(成人呼吸高度)連續觀測3min,每1min記錄1次數據作為重復。
數據借助于SPSS 19.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最小顯著性差異法(LSD)進行多重比較,圖形借助Origin 9.1繪制。
削減率公式:
W(%)=(C0-Cn)/C0×100%[9]
式中,W為削減率;C0為道路林帶0m處PM2.5濃度值;Cn為道路林帶n m處PM2.5濃度值。
如表1所示,4月林帶對PM2.5的削減率在10m處最小,50m處削減率最大,為4.73%,與其它梯度差異顯著。7月林帶對PM2.5的削減在50m處與其它梯度差異性顯著,削減率為5.42%。10月,林帶對PM2.5的削減率在0m、3m為負削減之外,其它梯度削減率均為正,其中50m處削減率最大,為1.61%,與其它正削減的梯度上差異性不顯著。12月林帶對PM2.5的削減除在50m處為正削減之外,在其它梯度均為負削減,但是除與10m梯度外,在0.05水平上與其它梯度差異性不是很顯著。

表1 不同采樣距離林帶內PM2.5削減率差異性
城市不同功能區道路林帶對PM2.5的削減率變幅在-14.29%~12.49%。商業區和空地對照道路林帶對PM2.5的削減率多為正;住宅區道路林帶對PM2.5的削減率在30m和50m處為正,其它寬度處為負;城郊區林帶對PM2.5的削減均為負。不同功能區道路林帶對PM2.5的削減率總體,如圖1所示,表現為城郊區>空地>住宅區>商業區。

表2 不同功能區道路林帶對PM2.5的削減率比較
道路林帶對PM2.5的削減,在不同季節表現出來的削減有效寬度不同。可能是因為冬季林帶樹木進入冬季休眠期,植物的生理活動較弱,加上樹木落葉,林帶的郁閉度下降,林分的疏透性較強,滯留能力降低,因此隨PM2.5削減的有效寬度增大。春夏秋季采樣時快速路林帶植物處于生長期,夏季植物生長旺盛,這3個季節林帶內植物郁閉度和密度在逐漸擴大或者最大,植物生理活動開始增強或者較強,對大氣中PM2.5的吸附和截留作用強,因此林帶對PM2.5的削減率較高。
道路綠地對PM2.5的削減效率受城市功能區的影響。空地因人為活動較少,對道路綠地植物的覆蓋度及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小,因此滯塵的特征明顯,滯塵作用在50m梯度上最好,與王月榮[10]滯塵在20~30m梯度上最好的結論不相同,可能是因為采樣地點以及采樣時間不一樣的原因。商業區、住宅區等屬于人口集中區,靠近道路的林帶受干擾水平較高,一定條件下限制了個體較高大草本植物的生長,林帶植物群落多樣性和蓋度距道路越近變異越大[11],因此對于PM2.5的削減能力降低。林帶對PM2.5的削減率呈現出在水平梯度上的不規律性,但不同功能區均在50m處削減率最大。
林帶對PM2.5的削減在不同水平梯度的表現特征需分季節討論。4月,林帶對PM2.5的削減率30~50m效果明顯;7月,削減率在50m處差異顯著;10月,削減率在20~50m處均為正;12月,削減率只在50m處為正。
快速路林帶不同功能區內PM2.5的污染水平總的表現為商業區>居住區>城郊去。寬度上,商業區和城郊區在30~50m處削減效果好,住宅區在50m處削減效果良好,因此,應結合城市功能區去配置林帶寬度,以發揮最佳滯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