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蘭
【摘? 要】對于小學生來說,聽故事、講故事能夠引起學習語文的興趣,拓寬視野,激發想象。小學教師能夠認識到講故事對于語文課堂的裨益,并恰如其分地將故事引入課堂,課前確定故事教學目標,聯通語境和物鏡的絕佳橋梁,引導學生從具象走向抽象,熏陶和浸染法恰到好處;深入理解故事教學內容,抓住事件,注重語言呈現;小學語文課堂中嵌入故事,不斷豐富故事教學方法形式,不斷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語文課;講故事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6-0126-03
Chinese Lessons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Good at Telling Stories
(Liqiao Central Primary School, Shandan County,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ZHAO Yulan
【Abstract】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to and telling stories can arouse interest in learning Chinese,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stimulate imaginati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an recognize the benefits of storytelling in the Chinese classroom, and introduce the story appropriately, determine the story teaching goal before class, connect the context and the objective lens, and guide the students from the concrete to the abstract. The edification and immersion method are just right;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story teaching, grasp events, and pay attention to language presentation; embedded stor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s, continuously enrich story teaching methods, continuous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s, and promote student development.
【Keywords】New era; Chinese class; Tell a story
我國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曾說過:“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惫适庐斨邪重S富的內容,能夠從不同角度呈現世界的本源,對于小學生而言,更是能幫助其開闊視野、插上想象的翅膀,不失為一種展開語文教學的絕佳方式。如若小學教師能夠認識到講故事對于語文課堂的裨益,并恰如其分地將故事引入課堂,為其注入活力與趣味,使學生能夠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與更多知識。
一、確定故事教學目標
在建設故事課程、開展故事課教學之前,最近要思考的問題就是:為什么要上故事課?為什么要消耗大量的課堂時間、耗費諸多教師的寶貴經歷,打造故事課?為什么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聽故事而不是像往常一樣學習生字詞、學習遣詞造句、練習語文題目?這些問題一言以蔽之,就是故事課的教學目標應當是什么。在品德課上、數學課上、科學課上、勞動課上也都可以講故事,那么在語文課上所講的故事究竟有何差異?
故事教學法可以應用在任何科目當中,教師可通過歷史故事或名人軼事、寓言故事、幽默笑話活躍氛圍,以此抓住學生們的目光。教師所講的故事必須服務于教學,必須能夠起到輔助作用,才不會成為單純占用課堂時間,不會成為一種浪費。而語文學科中的故事課,必然要為語文教學服務,因此,它應有與語文學科教學共同的根本目標,即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應用能力。但故事課之所以獨立于常規課程,也有不同之處,其本質區別就在于故事課當中的學習方式主要是熏陶、浸染,而非訓練。根據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大多數小學生(7~12歲)的認知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其抽象思維能力有所欠缺,還不能脫離具體場景理解事物,其作出的任何思維活動都要有具體內容作為支撐。小學階段正是打基礎的時候,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學科,還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小學生需要學習的不僅有生字詞,還有語法、句式、修辭、寫作方法等,對于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學習語法、句式等抽象內容都要在具體語境中進行,而且必須是自己熟悉的語境或者與周圍生活和事物緊密連接的語境。換言之,該階段兒童的語文學習具有特殊性,與其采用大量的訓練,不如使用熏陶和浸染法。而故事則是聯通語境和物鏡的絕佳橋梁,能夠引導學生從具象走向抽象,使熏陶和浸染法恰到好處。
二、深入理解故事教學內容
(一)教學基礎:事件
故事指的是曾經發生過、現在正在發生的或將來要發生的事件。故事有些是真實的,是教師家長的親身經歷或名人軼事,有些是虛構的,還有些故事以現實為基礎,運用了文學手法進行夸張或渲染、改編,比如某些小說。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聽故事與兒童聽故事的目的不同,在內容方面的傾向性也有所差異:成年人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對于身邊正在發生的事件了如指掌,因此聽故事更傾向于滿足獵奇心理,希冀著能從故事當中聽到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小學生則還未建立對世界的完整認知,對于身邊的事物都不甚熟悉,因此聽故事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
在所有故事中,事件都是基礎,是核心,小學生不會有意識地從故事中刨根究底、尋找其所反映的道理或者蘊藏的人生哲學,他們關注的只是事件本身,是前因后果、過程、人物、情感糾葛。過去有些教師也曾經有意識地在課堂上穿插故事,或者打造故事課,但效果并不能盡如人意,故事課程的構建更是以失敗而告終,其根本原因就是當教師講故事時,總也無法完成從教師到“講故事的人”的角色轉換,過于注重故事的教育效果,將本來輕松愉悅的講故事變成煞費苦心甚至別有用心地講道理。但在小學生眼中,唯具象真實才能吸引人,抽象的道理本應是故事中的點綴,事件才是其了解世界的工具和途徑。若是教師一味關注道理的傳輸,相當于本末倒置。因此,教師應當時刻牢記:故事課程、故事課的基礎是具體事件,而非道理。
(二)畫龍點睛:語言
在故事課上進行語言的熏陶與浸染、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水平是最終教育目的,語言教學是故事課的核心,是畫龍點睛之筆,是課堂上的閃光點。而故事課上的語言教學包括幾項內容:
第一,故事的結構與要素。一個故事應當有時間、地點、人物,還要有起因、經過、結果,如此才能算作完整。有些作者在創作故事時,為求文學效果會進行刻意的縮減,例如使用開放式結局,不說明結果,將想象和判斷的權利交給讀者。但對于小學生而言,應盡量選用常規故事。教師在講故事時必須清晰地指出要素,使學生能夠在心中構建起清晰的框架,厘清文章思路脈絡,從而建立更深刻的認知。
第二,講故事所用的語氣。講故事與閱讀故事最大的差異就在于聲音,前者能夠借助聲音來更為清晰地體現故事中所蘊藏的感情,能夠用語氣來渲染特定氛圍,更容易將聽眾帶入。教師在講故事時必須選擇恰當語氣,例如,講一個溫馨的小故事,就我們怎么選?應當用和緩的語氣;講一個緊張刺激的故事,就必須波瀾起伏。
第三,語言的邏輯。針對不同年級小學生讀者的故事在邏輯上也有所差異,適合低年級學生的故事一般結構重復極其簡單,適合高年級學生的故事邏輯則相對復雜,可能會出現劇情的反轉。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不妨鼓勵學生根據故事開頭和過程猜測結局,在推理過程中鍛煉語言邏輯;在高年級教學中,學生已積累一定閱歷與知識,教師可以挑選部分長句或段落,帶領學生一同進行感悟和比較,從而鍛煉其更高級的語言表達邏輯。
小學生有著模仿的本能會下意識地重復教師的行為,言傳身教往往比長篇大論的說教更有效,若教師在講故事時能夠正確把握語氣、節奏、邏輯,就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潛移默化地達成教學目標。
三、小學語文課堂中嵌入故事
講故事絕非簡單的復述。應當挑選怎樣的故事?用怎樣的方式來呈現一個故事?挑選怎樣的時機來穿插故事?這些都是語文教師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嵌入故事通常有三種策略:第一種是故事教學法,指教師講課時挑選一些與所講知識具有關聯性的簡短的小故事,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和廣泛地理解所講內容,或者直接采用講故事的形式來部分代替傳統意義上的授課,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故事來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用埋藏在故事當中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考,用其中蘊藏的道理來浸潤學生心靈。第二種是故事課,指的是整節課堂都圍繞故事展開,它通常指獨立的某節課。第三種則是故事課程,指的是采用校本、班本課程的方式,將整個語文課程進行故事化,將具有內容連續性和關聯性的一系列故事開設為獨立的課程。本文將要討論的是在一系列故事課程當中如何將單個的故事課上好,如何通過優化每個環節,使整條教學鏈條更為豐富和完善。
四、豐富故事教學方法形式
簡單的復述并非講故事的唯一方式,還可采用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強化學生的課堂體驗。所謂情境教學法,指的是教師借助適當的教具,輔以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設備,在班級中渲染與所講故事相適宜的氛圍,或還原某個重要場景,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之感、能夠更容易地將自己帶入其中,獲得更深刻的感悟。小組合作學習法,顧名思義,指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活動,可以要求學生相互討論聽完故事后的感受,可以復述教師所講的故事,也可以輪流為其他成員講故事。采用上述方法能夠給學生帶來更為真實的體驗,能夠促進學生彼此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鍛煉學生語言能力。
五、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課不能只是簡單的知識傳輸過程,還應當兼顧學生的感受和情感體驗,充分考慮學生語文素養和各方面能力的形成與提升。教師應當善于講故事,以此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具有個性化思維、全面發展的學生。
參考文獻:
[1]朱一華.談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指導策略[J].語文課內外,2018(34).
[2]陳贇.提高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效性初探[J].語文課內外,2018(34).
[3]孫榮芳.閱讀從故事分享開始[J]. 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4(11).
[4]徐小芳.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9(12).
[5]楊青.小學語文教學中講故事教學法的價值及使用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0(01).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