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豐
摘要:青年力量的參與,是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做好青年參與工作,需要從回歸、扎根與成長三個維度把握。首先,從出走轉向回歸,是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邏輯起點。“身”的回歸應加強物質激勵與保障,“心”的回歸應培養青年人的責任擔當和對鄉村的價值認同。其次,向“泥土”里扎根,是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青年人要有扎根基層的決心和韌性,鄉村要為青年提供扎根的空間。最后,在奉獻中成長,是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目標導向。青年發展成長與鄉村振興的同步推進,能夠營造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良性循環局面。
關鍵詞:青年 鄉村振興 回歸 扎根 成長
*基金項目:山東大學政管學院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協同治理視角下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建設路徑”(SDZG2019010204)。
2020年,脫貧攻堅戰勝利收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新時期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作為在脫貧攻堅勝利成果基礎上開啟的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我們面對更復雜的形勢、更突出的矛盾和更艱巨的任務,必須采取更有效的舉措,匯聚更豐富的資源與更強大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運動100周年講話中指出:“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基于此,在繼往開來的關鍵歷史節點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青年力量的廣泛參與。那么,該如何充分動員青年群體投身鄉村發展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呢?又如何保證進入鄉村發展進程的青年持續、高效地輸出力量呢?把握好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三個維度,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基本思路。
一、從出走轉向回歸: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邏輯起點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走出鄉村、走向城市。在絕大多數村莊,老人和小孩成了村里的常住人口,農村的“空心化”問題日益凸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統計數據,現階段,我國外出務工人員高達2.9億人左右,其中有超過1.4億人都是80后和90后的農村年輕人。青年人的出走,導致村莊失去了活力,鄉村的發展建設處于停滯狀態。而鄉村的停滯與落后,進一步加劇了青年人的出走。“進城”似乎成為了當代青年人奮斗拼搏、追尋夢想的必然選擇,“心”的出走現象變得突出。因此,要推進青年力量積極參與鄉村振興,首要的任務是從“身”與“心”兩個層面實現青年人由出走鄉村到回歸鄉村的選擇轉向。
(一)“身”的回歸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身”的回歸層面,有關部門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激勵與保障舉措,提高鄉村社會建設“大舞臺”對青年人的吸引力。第一,加強對青年參與鄉村建設的政策扶持。要依據青年身份、領域、職業方向等的不同,采取針對性的扶持政策。例如,對于青年村干部,要提高工資待遇和生活補貼;對于返鄉創業青年,要增強資金支持與技術指導等。第二,加強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狀況已成為人們擇業時首先考慮的重要因素,”現階段青年不愿在鄉村地區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鄉村的公共基礎設施難以滿足現代化的生活需要。因此,鄉村地區加快構建健全的公共服務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能夠為青年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增強青年的回歸意愿。第三,開拓多元化的回歸、參與渠道。渠道暢通,能夠幫助青年更加清晰地了解基層鄉村的現實需要,更加便捷地參與鄉村發展建設的各項事業。例如,山東省的“青鳥計劃”通過寒暑假實踐實習活動,充分帶動了廣大山東青年學子回到家鄉干事創業。
(二)“心”的回歸
在“心”的回歸層面,培養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擔當和對鄉村的價值認同是核心任務。“青年”這一概念不僅僅是按照年齡進行劃分的一種群體類型,它更代表著一種社會角色,被賦予了社會期待,承擔著相應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市場理性逐漸主導了大多數青年人的行動邏輯,導致年輕人對經濟利益盲目追求,對奉獻與服務產生心理抵抗。為了讓每一個青年明白自身對鄉村發展建設的作用和價值,喚醒青年人內心的覺悟,黨、團組織以及政府相關部門應大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宣傳青年力量之于鄉村振興的不可或缺的意義。同時,應借助主流新聞媒介加強對青年回歸鄉村的輿論引導,營造出全社會支持、鼓勵青年人回歸鄉村的環境。
二、向“泥土”里扎根: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鄉村振興要有效地吸納青年力量參與,不僅需要引進青年人才、推進青年回歸,更要留住青年人才,保證回歸的青年們能夠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在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治理等各個方面作出貢獻。鄉村留住青年人才的一個根本表現就是,青年愿意并且能夠在鄉村的“泥土”里深深地扎根。向“泥土”里扎根,要求青年真正融入基層社會,加入鄉村發展建設的進程之中,實質性地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各項事業。
(一)“向‘泥土里扎根”對青年自身的要求
要做到向“泥土”里扎根,首先需要青年人自己有決心和韌性。基層工作尤其是鄉村工作往往會面臨繁雜的日常事務、巨大的工作壓力,承受艱苦的生活條件。青年人只有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敢于吃苦耐勞的堅毅品質,才能擁有扎根基層,深入“泥土”的志氣、勇氣與底氣。青年如何使培育自己的良好精神品質呢?一個重要的途徑是從他人的奮斗史中汲取力量與智慧。例如,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年時期,同黃土高原的群眾們在山溝溝里同甘共苦、艱苦奮斗、砥礪前行,并一步一步地從迷茫彷徨走向堅定自信的偉大歷程。然而,扎根“泥土”是一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人生歷練。除了從前輩、偉人那里獲得精神上的激勵與啟示,更需要青年自己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淬煉。“扎根”本就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窄至廣的漫長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斷克服各種困難與阻力,不斷汲取“養分”、學習成長,才能牢牢地立于基層的“泥土”之中。
(二)“向‘泥土里扎根”對鄉村的要求
要做到向“泥土”里扎根,還要求鄉村為青年提供一種身份的定位與歸屬,保證青年有扎根的空間與扎根的價值。蕭子揚等學者提出了“青年+”的概念,強調要深入探索青年與鄉村振興的內在契合性,以最大程度發揮回歸青年的事業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可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絕不等同于單純的大力發展經濟,讓鄉村逐漸演變成城市,而是在保留鄉村內核的基礎上,開拓出科學有效的方式或路徑。因此,各地鄉村要根據自身特點,推出符合本地現實情況的振興策略,并結合策略的實施需要引進青年人才,以保障每一個參與鄉村振興的青年人,都能運用自身所學在特定領域、特定職務或是特定事務中施展自己的獨特才能。例如,浙江很多村莊利用當地山清水秀、民風質樸的特點,積極開展鄉村旅游,開發建設現代化的村莊民宿產業,為青年設計師、規劃師、建筑師等青年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彰顯價值的廣闊空間。
三、在奉獻中成長: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目標導向
“回歸青年”既要向下扎根,也要向上成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作為“圓夢人”的青年,首先即是“追夢者”,青年人不僅要有圓民族“大夢”的責任擔當,也要有追尋自己夢想的基礎權利。在投身鄉村發展建設、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青年人如何貢獻力量,還要注重青年人自己能夠收獲什么。換言之,我們應將“在奉獻中成長”作為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目標導向,讓青年參與者有所奉獻,也有所成長。
(一)“在奉獻中成長”的內涵
要堅持“在奉獻中成長”的目標導向,必須深刻把握其涵義。“在奉獻中成長”的核心內涵是,青年參與鄉村振興不是一個青年單向奉獻、付出的過程,在青年參與鄉村發展建設的同時,也應該獲得自身能力、素質等的鍛煉、發展與提升。對青年個人而言,“在奉獻中成長”的目標導向同時滿足其承擔社會責任和提升自我能力的雙重需求,能夠增強其參與成就感與獲得感。青年是一個人成長的黃金階段,青年時期的經歷與收獲對人一生的成長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長遠來看,“在奉獻中成長”的目標導向,能夠讓鄉村振興中的青年參與者獲得更加完滿的人生。
對整個國家而言,“在奉獻中成長”的目標導向兼顧了社會發展與青年發展兩個重大追求。“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成長之于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提出,“促進青年更好成長、更快發展,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根據青年發展理論的觀點,“社會發展決定青年發展,而青年發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與未來空間。”基于此,可以認為“在奉獻中成長”的目標導向使得鄉村振興戰略與青年發展規劃能夠同步推進、雙向驅動,形成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良性循環。
(二)“在奉獻中成長”的實現路徑
要堅持“在奉獻中成長”的目標導向,必須科學制定實施舉措。首先,在國家頂層設計方面,應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與青年發展規劃的內在契合性,繼續加強二者之間的協調對接,將參與鄉村發展建設納入新的青年發展規劃,同時也將對青年的培養、教育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方案。其次,要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青年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加快培育更多符合新時代鄉村發展需要的青年人才。例如,可以在高校設立鄉村振興研究機構,培養鄉村建設各個領域的高水平“新農人”。再次,加強對駐村青年的關懷照顧,建立彈性的職業發展通道與事業發展路徑,允許已回歸青年的“再出走”。以鄉村青年干部為例,在強調奉獻精神、鍛煉能力品質的同時,要拓寬職業上升空間。對于能力出眾的青年干部,要善于提拔到更高水平的職位。最后,要通過黨、團組織以及相關行政機構、社會組織的宣傳教育,推動青年自身樹立積極進取的價值追求。激勵駐村青年充分發掘自身潛能,在鄉村振興的各個領域,勇擔重任,爭做“中堅力量”。
“只有青年多多的還了農村,那農村的生活就有改進的希望。”1919年五四運動之前,面對農村日益凋敝的景象,作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同志在《青年與農村》一文中表達了對青年參與鄉村建設的殷切期盼。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歷史節點上,面對更加復雜的形勢、更加突出的矛盾,鄉村的發展建設依舊迫切需要充滿朝氣、活力與智慧的青年群體積極參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寄語廣大青年,“到基層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實現青年力量持續賦能鄉村振興,不僅要依靠青年群體內心的自覺,還需要各級政府、黨團組織、高校、社會組織等有關主體采取有效措施,為青年參與鄉村發展建設提供物質保障、發展空間與價值引導等。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