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

摘 要:幼兒園開展民俗節日活動有利于幼兒心理品質的形成、幼兒認知的發展和幼兒社會規范的形成,文章從“師幼共構”角度出發,提出了尊重幼兒,讓民俗節日活動兒童化;分析內容,讓民俗節日活動教育化;滿足需要,讓民俗節日活動化三種活動策略,以此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體驗,提升幼兒傳統文化素養。
關鍵詞:幼兒傳統文化素養;民俗節日活動;幼兒園活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3-0034-02
傳統文化是我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應當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歷史,這也是增強幼兒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和民族歸屬感的重要方式。幼兒傳統文化啟蒙不應止于誦古詩、講經典,應明晰幼兒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概念內涵與價值思考,針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內容及途徑進行有效的探索,發掘傳統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一、幼兒園開展民俗節日活動的價值取向
在國家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幼兒園的傳統節日活動也逐漸豐富起來。幼兒對傳統節日精神內涵不了解,沒有發自內心的情感體驗就不能萌發民族文化意識,更別談對家鄉、祖國的歸屬感了。提升幼兒傳統文化素養應建立在用活動挖掘和調動幼兒的學習潛能以及 參與的積極性之上。同時,這樣的活動又能將成人文化與兒童文化相融合,讓幼兒在真實的活動中去感知、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幼兒園利用民俗節日活動來促進幼兒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需要把握好民俗節日活動與幼兒之間的關系。
(一)幼兒園民俗節日活動有利于幼兒心理品質的形成
學前階段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個性形成和行為養成的重要階段。民俗節日來源于生活,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四幼兒園和雅分園在開展民俗節日活動中以“培養健康、靈動、自信、共情、明理的中國兒童”為核心,尊重兒童的個性化發展。幼兒用自己的視角去理解民俗節日活動,在不斷參與和生發的活動中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幼兒參與民俗節日活動的過程就是自然習得良好品質的過程。
(二)幼兒園民俗節日活動有利于幼兒認知的發展
幼兒在民俗節日活動過程中會自然習得與節日相關的知識。民俗節日都是通過人們的外在行為、語言、表情、服飾等表現怎樣過節,是外化的可通過直接感知獲得的節日感受和體驗,不同于其他傳統民間文化蘊含在語言、文字、藝術作品中,對幼兒而言需要學習、理解后才能感知。我們以中秋節活動為例,教師給幼兒講中秋節的傳說時,幼兒通過對中秋這一傳統節日的了解,對中秋的由來、中秋的習俗有了初步的認識,從而促進其對節日認知的發展。在開展的民俗節日活動中,我們通過討論、提問、交流與分享等方式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此外,傳統民俗節日有周期性的特點,時間的固定性和周期性便于幼兒認識和掌握四季[1]。
(三)幼兒園民俗節日活動有利于幼兒社會規范的形成
民俗節日活動并不是個人單獨的活動,是屬于全社會的、屬于大家的,因此民俗活動可以增進幼兒對他人的了解。幼兒園開展民俗節日活動時,幼兒可以從中體驗到節日的一些常規禮儀和文化禁忌等,還可以從中學習遵守相關的社會秩序[2]。此外,幼兒參與傳統民俗節日教育活動,還有利于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幼兒通過積極地參與這些形式多樣的民俗節日活動,與同伴友好交往合作,團結互助,從而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
二、“師幼共構”:民俗節日活動促進幼兒傳統文化素養提升的策略
師幼共構式民俗節日活動是指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根據傳統民俗節日的特點和幼兒自身的興趣共同設計并在特定的節日里實施的活動。我們的民俗節日活動主要以主題活動和項目活動的組織樣態為主,在傳承文化核心價值的同時實現幼兒發展的雙重價值。師幼共構的民俗節日活動體現了對幼兒的尊重,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教師完善自我文化修養的支持。
(一)尊重幼兒,讓民俗節日活動兒童化
傳統文化的基調是成人文化,要傳承并發展,關鍵是將成人文化下的傳統節日轉化為幼兒自己的節日。尊重幼兒,以幼兒為主體,在開展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期間,我們更注重活動開展的兒童視角。師幼共構,在尊重兒童學習方式、學習特點的同時讓幼兒在傳統節日活動中提升傳統文化素養。活動過程中,教師把握活動的教育價值,在尊重幼兒的同時讓民俗節日活動不失去它應該有的文化傳承和情感體驗。
例如,(中班)中秋節主題活動中,在開展中秋節主題活動前,教師根據主題設計活動目標,對幼兒現有的經驗進行了解,將幼兒的想法、興趣和需要融入活動設計中。活動前,教師以節日典型活動“甜甜的月餅”為切入點,拋出話題讓幼兒進行討論。中秋節里你想吃什么?為什么要吃月餅?和誰一起吃?幼兒通過收集信息,在分享、討論中了解到月餅在中秋節所代表的含義。民俗節日活動中的食物也具有情感的傳遞作用。活動中,幼兒圍繞“月餅”展開了進一步的探索。月餅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呢?“我”來做月餅,月餅分享給誰?教師在不斷支持幼兒的過程中將尊重幼兒體現在活動里。幼兒在追隨自己興趣的過程中不斷建構自己對民俗節日文化的認識,理解中秋節這一傳統節日,深入了解中秋節這一節日的內涵。在制作月餅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和實踐操作讓中秋節的習俗留在了幼兒的心中。幼兒把制作好的月餅分享給了同伴、家人和朋友,在傳承中秋文化中,將團圓共享的美好情感內化于心,在分享月餅中激發幼兒產生情感體驗,促進幼兒在民俗節日活動中的社會性發展。
(二)分析內容,讓民俗節日活動教育化
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如“趕花會”“坐茶館”等,在傳承文化的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教育價值促成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幼兒教育的融合。師幼共構體現在教師對民俗節日活動的價值判斷,教師需要把握對幼兒發展價值的興趣點才能滿足幼兒在原有經驗上的生成。民俗節日活動內容的選擇應以幼兒的經驗、不斷發展的能力以及年齡特點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