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秋麗 張婕 陳玉榮
糖尿病流行病學特點為高患病率、高并發癥率、高死亡率、低知曉率、低控制率、低治療率,給患者及社會帶來較大的經濟及心理負擔[1-2]。積極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將有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而血糖控制受治療依從性影響,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差是其血糖控制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3-4]。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由于缺乏專業性護理指導導致治療依從性下降,從而影響血糖控制效果[5]。實施有效的隨訪將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治療依從性,從而改善患者預后[6]。信息化醫患互動平臺是通過信息平臺,發現患者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醫療管理中的不足,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從而獲得理想的護理效果[7]。為了使糖尿病患者獲得及時、準確、快速、規范化的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應用信息化醫患互動平臺對患者實施管理,獲得理想的效果。
選擇2019年7—12月入院的91例糖尿病患者為對照組,2020年1—6月入院的91例患者為觀察組。納入條件:符合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糖尿病診斷標準;入組前未接受過抗血糖治療;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條件:合并溝通功能異常、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或老年癡呆癥;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合并惡性腫瘤或其他內分泌系統疾病。對照組男45例,女46例;年齡18~75歲,平均42.5±3.8歲;病程1~15年,平均5.2±1.2年;學歷:小學10例,初中15例,高中35例,大專31例。觀察組男47例,女44例;年齡18~76歲,平均42.9±3.5歲;病程1~17年,平均5.8±1.4年;學歷:小學10例,初中16例,高中32例,大專3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接受糖尿病常規性護理,即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科學飲食,協助患者做好日常生活護理,幫助患者制定健康目標計劃書,明確飲食控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接受常規院外隨訪,隨訪時間為3個月,隨訪方式為電話隨訪,隨訪頻次為2周1次,每次30 min,隨訪內容包括指導科學飲食、合理用藥、運動鍛煉等內容,鼓勵患者提出問題并對患者進行詳細講解,增強治療信心。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信息化醫患互動平臺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1)建立糖尿病信息化管理小組:由內分泌科護士、信息中心工作人員、設備科工作人員等多個部門組成,小組根據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IGMS)及血糖數據制定個人化血糖管理措施。
(2)糖尿病信息化管理內容:信息化管理小組采用北京華益軟件公司開發的IGMS軟件對患者實施信息化管理,入院后后信息化管理小組應用智能血糖儀監測患者血糖,IGMS、智能血糖儀與本院醫院信息系統(HIS)對接,從HIS中獲取住院相關信息,將信息下載到智能血糖儀中,在血糖測量前,護士可通過智能血糖儀在床旁掃描患者手腕條形碼進行身份識別及確認。血糖測完后,智能血糖儀可將患者血糖信息同步到內分泌科IGMS系統中,由信息化管理小組對上傳數據進行歸類及存檔。信息化管理小組可通過IGMS系統中可查閱患者基本病史信息、飲食情況、疾病性質、用藥情況、住院期間各時段血糖波動圖形及血糖不良事件。血糖管理小組在IGMS系統設定低血糖及高血糖閾值,當血糖低于或高于所設定閾值,IGMS系統界面便立即彈出個人信息并發出警報聲音。此時,由血糖管理小組根據患者年齡、飲食狀況、疾病性質、血糖值給出個體化建議,包括飲食建議、胰島素使用量及方案,由內分泌科醫師接收并執行建議醫囑。對于高血糖及病情復雜患者,由糖尿病管理小組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床旁會診。
(3)醫患互動:血糖管理小組在患者入院時指導其在手機中安裝IGMS手機APP版,患者每天可登陸IGMS系統將自己疑問、飲食、用藥、運動鍛煉等情況通過圖片、文字等方式上傳至主治醫師診療系統中,主治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制訂有效的治療方案。由信息化管理小組在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為期3個月微信或電話隨訪,隨訪期間了解軟件使用情況及居家期間血糖管理情況,耐心回答提出的問題。
(1)自我效能: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8]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目標能力(3條目)、個人知信行(3條目)、突發事件應對能力(4條目)等3個維度,共10個維度,每個維度采用1~4級評分,分值越高提示自我效能評分越高。
(2)治療依從性:應用自擬的《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量表》評價患者治療依從性,量表包括飲食控制、血糖監測、遵醫用藥、規律鍛煉、足部護理、急癥處理等項目,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依從、一般、不依從。
(3)血糖水平:記錄兩組干預前后糖化血紅蛋白(HAbl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FPG)。
采用SPSS 21.0數據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目標能力、個人知信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目標能力、個人知信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飲食控制、血糖監測、遵醫用藥、規律鍛煉、足部護理、急癥處理等方面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例)
干預前,兩組HAblc、FBG、2 hFP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Ablc、FBG、2 hFPG水平較對照組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相關指標比較
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的信心及期望,是個人對自我行為能力的認知及評價,提高自我效能,將有助于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改善遵醫行為,提高治療效果,有利于血糖管理及控制[9-10]。信息化醫患互動平臺管理是將信息化技術與臨床血糖管理相結合的管理,能幫助醫護人員動態了解血糖情況,加強患者與醫護人員間的溝通及交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患者疾病情況及個人護理需求,制定有效的個體化干預方案[11]。 由于信息化醫患互動平臺的建立可起到監督患者執行良好行為習慣及強化教育的作用,正確認識疾病,從而增強患者自我效能[12]。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目標能力、個人知信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高于對照組(P<0.05)。
治療依從性是指患者飲食、用藥、生活方式等行為改變與健康教育或醫學建議一致的程度,患者治療依從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采取積極的方式應對疾病,有利于康復[13]。由于信息化醫患互動平臺管理在患者身份識別、落實臨床血糖危急值管理方面更加便捷、可行,幫助患者更好地實現糖尿病安全目標管理,提高治療依從性。結果顯示,觀察組飲食控制、血糖監測、遵醫用藥、規律鍛煉、足部護理、急癥處理等方面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與楊雪等[14]一致。
信息化醫患互動平臺管理通過運用聯網血糖監測設備,組建專科團隊等方式對糖尿病患者實施血糖標準化管理,與傳統血糖管理相比,信息化血糖管理通過收集患者血糖數據并及時將數據上傳,根據血糖控制情況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有助于患者血糖控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HAblc、FBG、2 hFPG水平較對照組下降(P<0.05)。
總之,信息化醫患互動平臺管理可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疾病治療依從性,有效控制血糖,有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