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宜靜 何婷 舒文杰
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患者住院時間有限,主要還是依賴于居家修養。然而居家修養期間,患者和家屬因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又無護理人員從旁協助,自我護理能力明顯不足,容易出現各種問題而影響康復效果,降低生活質量[1]。微信APP是集文字、語音、視頻、圖片為一體的通信工具,也是當前人們常用的社交軟件,可有效促進人們的交流和溝通[2]。個性化護理干預是以整體護理為基礎,實施的以體現人文關懷、充分尊重患者個性、為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護理模式[3]。本研究觀察微信APP輔助線上個性化護理干預對手術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手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條件:手術順利完成,術后無嚴重出血等并發癥;無意識障礙及精神類疾病,具備正常溝通能力;可熟練使用智能手機;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相關情況清楚知曉,同意加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妊娠及哺乳期婦女;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伴有血液系統及免疫系統病變者;伴有酒精或藥物依賴史; 伴有不可控的高血壓及糖尿病;既往認知障礙或精神類疾病史;聽力、視覺及語言功能缺陷者;未達到出院標準而轉院者;惡性腫瘤。將符合上述標準的126例患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均衡的原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3例。觀察組中男36例,女27例;年齡27~65歲,平均41.37±10.95歲;手術分類:肛腸手術19例,頸椎手術13例,腰椎手術23例,胸椎手術8例 ;手術時間80~210 min,平均165.82±32.67 min;住院時間8~27 d,平均17.39±4.81 d。對照組中男36例,女27例;年齡26~63歲,平均41.02±10.53歲;手術分類:肛腸手術20例,頸椎手術11例,腰椎手術25例,胸椎手術7例;手術時間90~205 min,平均160.93±30.18 min;住院時間8~26 d,平均17.28±4.56 d。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標準,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兩組年齡、性別、手術分類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術后隨訪護理,即利用門診隨訪時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并給予相關指導。觀察組通過微信APP輔助線上個性化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
(1)干預前準備:患者麻醉清醒后,由主管護士向其和家屬介紹微信APP的功能及今后使用的意義,征得其同意后,指導其通過手機軟件商店下載微信APP,并關注醫院公眾號和進入相應疾病群。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使用微信群,使每位患者均能正確做到在群里發文字、語音、圖片等。
(2)個性化護理干預的實施:每日早晨九點,由??谱o士通過視頻或語音方式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有關知識,包括日常注意事項、并發癥的防治、功能鍛煉方法等;每周通過語音或視頻的方式與患者溝通1~2次,了解患者的用藥情況以及目前存在的體征或癥狀,從而對其病情作出判斷,并提出針對性的指導建議;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答患者的疑惑問題,鼓勵患者大膽宣泄內心的負面情緒,情況較嚴重者可由心理醫生為其制訂疏導方案;定期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專家講座等公益信息,鼓勵患者和家屬按時參加,促使患者形成基本、有效的自我管理行為[4]。
(3)定期抽查:由專人針對原發疾病及手術方式進行提問,從根本上掌握患者當前的實際情況,針對不足之處再次進行強化教育。
(4)鼓勵患患交流:專人負責帶動和鼓勵病友們在群內通過語音或視頻的方式分享、交流自護心得,推廣有效康復經驗;邀請預后效果較好的患者錄制視頻,幫助其他患者建立安全感及信任感,從而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治療和生活。
(5)溫馨提示:不定時在群里或公眾號里發送溫馨提示,如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霧霾天氣出門鍛煉時戴好口罩等。兩組觀察時間均為3個月。
(1)并發癥發生率:記錄患者出院3個月并發癥發生率。
(2)生活質量: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量表簡化版(WHOQL-BREF)[5]于出院時及3個月后對患者進行評價,包括生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心理領域4個維度,各維度評分均為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6]。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理領域、環境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生理領域、環境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隨著醫療需求的大幅度增長和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的逐漸縮短,居家康復期間的護理也成為臨床關注的熱點。個性化護理干預最大的特點為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特點和需求制定臨床護理防范,針對性較強,更符合人文關懷的特點[7-8]。個性化護理的有效性雖得到臨床的充分證實,但目前該護理模式的實施對象多以住院治療患者為主,且個性化護理“因人而定”的特點也使得醫護人員需與患者“一對一”交流和指導,方能達到護理實施的目的,故個性化護理在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期應用難度較大。
微信APP為免費的即時通訊軟件,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是人們接收各種信息的有效途徑。將微信APP應用到醫療工作中,通過其語音、視頻發送等多種功能向患者定時定期發送疾病及防護相關的知識,可多元化提高健康的傳播范圍和速度,還能幫助護理人員持續全程監督患者的健康行為,強化患者對疾病及自身情況的正確認知,從而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和改善預后[9-10]。在臨床中的應用具有個性化、連續性、便攜性和互動性等[11-13]。微信APP在醫療行業的大范圍應用,使得患者和家屬與醫護人員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快捷、方便,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即便在患者居家修養期間也可與醫護人員進行“面對面”“一對一”的交流和溝通,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期的個性化護理干預也得以通過此途徑實現。
本研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隨訪護理,觀察組通過微信APP輔助線上個性化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護理后生活質量得分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微信APP輔助線上個性化護理干預能幫助護理人員準確及時了解患者的用藥、作息、功能鍛煉等情況,從而評估護理計劃的執行度,以及根據需要及時靈活調整護理計劃。同時,護理人員還能通過微信公眾號或微信群發布最新防護措施、功能鍛煉等內容,為患者提供長效性的信息支持,并在線對患者進行指導和監督,幫助其主動規避不利于術后恢復的行為和習慣,從而減少并發癥和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微信APP輔助線上個性化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手術恢復期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并改善生活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