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作為高中教育體系中一門難度相對較大的學科,知識內容也顯得更為深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維水平要求較高,以至于在學習過程中極易遇到諸多障礙與疑難點,教師可創設有效情境助力物理教學,幫助他們高效學習,使其不再懼怕物理.
關鍵詞:創設情境;高中物理;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27-0064-02
收稿日期:2021-06-25
作者簡介:鄧莉(1976.10-),女,江蘇省江陰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
創設有效情境即為應用情境教學法,這是一種教師刻意創設或有的放矢引入以形象為主體、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場景,把知識融入其中,引發學生的態度體驗,輔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課本知識,使其心理機能也有所發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有效情境,將抽象、難懂的物理知識變得具體和易懂,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他們深層次理解物理知識.
一、密切結合實際生活,創設真實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近年來日益流行的一種新式教學方法,現已廣泛運用至各個教育階段的各個學科當中,且衍生出很多新式教學手段.其中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材中蘊含著不少生活化元素,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大量的物理現象,很多生活現象也能通過物理知識來解釋.對此,高中物理教師可密切結合實際生活創設有效情境,根據教材內容有目的性的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現象,據此營造真實的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輔助他們更好的學習.
在進行“自由落體運動”教學時,教師先在課件中播放一組生活中的畫面,如:樹葉從樹上飄落下,雨滴從屋檐上下落,雪花從天而降等,要求學生觀察和討論,使其分享生活中的一些類似經歷,讓他們初步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現象.接著,教師講述: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落體運動,下落快慢在不少情況下是不同的,從蘋果樹上落下的蘋果和飄下的樹葉能一起同時下落嗎?重的物體一定下落得快嗎?怎么證明?引導學生提出猜想:物體下落過程的運動情況與哪些因素有關?質量大的物體下落速度比質量小的快嗎?指導他們取兩枚相同的硬幣和兩張與硬幣表面面積相同的紙片,把其中一張紙片揉成紙團,運用控制變量法操作小實驗,分別以不同情況讓硬幣與紙片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觀察下落的快慢情況,使其得出結論:物體下落過程的運動情況與自身質量沒有關系,隨后在生活情境中繼續探索這一物理現象.
上述案例,教師密切貼合生活現象創設有效情境,煥發學生的生活體驗與經驗,使其初步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表達技巧.
二、借助實驗教學優勢,創設具體教學情境
物理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目,在整個物理知識體系中,實驗是對理論知識很好的補充、驗證和還原,能夠將抽象的物理原理、規律或性質以實驗形式來呈現,顯得更為具體和生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促進他們形成牢固記憶.具體來說,高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實驗教學的優勢創設具體情境,為物理教學提供更多助力與支持,帶領學生在實驗操作輔助下研究與探索理論知識,使其在手、腦、口相互配合下高效理解.
以“圓周運動”教學為例,教師先演示實驗:用細線一端系住粉筆,粉筆在豎直平面內繞細線另一端做圓周運動,且把運動軌跡畫在黑板上.指導學生認真觀察,一起討論和總結圓周運動的概念,即為“軌跡是圓的曲線運動就是圓周運動”,要求他們列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如:鐘表指針、電扇扇葉和地球繞太陽的運動等,使其對圓周運動獲得初步認識.接著,教師在剛才實驗中的細線上任取A、B兩點,A點更接近圓心,詢問:A、B兩點哪點運動的更快?學生結合實驗現象思考與回答:B點比A點運動的快,因為相同時間B點運動的弧長較長;A點和B點運動的一樣快,因為相同時間A、B點轉過的角度一樣.點評:兩種答案都很有道理,都是正確的,只是從不同角度來描述圓周運動,可以將運動的弧長與時間的比值定義為線速度,將轉過的角度與時間定義為角速度.讓他們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
如此,教師借助實驗的優勢來創設有效情境,將物理理論知識以實驗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其一邊動手操作實驗、一邊動腦思考與動口交流,讓他們掌握勻速圓周運動的特點.
三、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物理思維
為通過創設有效情境助力高中物理教學,教師可基于問題導向視角切入,優化問題的呈現形式,一方面可以激活學生的物理思維,另一方面能夠為其指明思考與探究的方向,提升他們學習行為的針對性與目的性.高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結合所授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先利用語言描述、實物展示、實驗、圖片、視頻等形式營造情境,再由情境中引出問題,引領學生圍繞問題認真思考和討論,助推他們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掌握相應的物理知識.
例如,在學習“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過程中,教師先在課件中展示“雞蛋碰石頭”的畫面,據此創設情境,由學生猜測結果——雞蛋碎了,針對現象設問:雞蛋為什么會碎?使其思考和探討,將他們的視線轉移至力上來,帶著疑惑學習新知識.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兩兩擊掌創設情境,隨意選取兩位同學采訪擊掌時雙手有什么感覺?將會說到“有麻麻的感覺”,然后詢問:踢足球射門的瞬間,球飛出去,腳會有什么感覺?回答“腳會痛”,即系設問:靜止放在桌面上的水杯,受到桌面對它支持力的同時有沒有發生變化?他們知道因為杯子對桌面產生壓力而發生形變,使其親身感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之后,教師與學生一起提出物理學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定義,提出問題:它們有什么關系?鼓勵他們踴躍提出個人猜想,一起分析,如:同性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為接下來的科學探究實驗做準備.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結合圖片、實驗和操作等方式創設情境,從情境中提出相應的問題,活化學生的物理思維,讓他們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靈活引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教學情境
當前,信息技術已經慢慢普及至教育教學中,再加上學校比較注重多媒體設備的配備與應用,這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多新的思路與可能.要想通過創設有效情境助力高中物理教學,教師要與時代保持同步,靈活引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化的教學情境,結合動畫、視頻或圖片等還原物理現象或場景,實現由抽象向直觀的轉變,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提升物理課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引導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思索與互動,促進他們內化與吸收知識.
舉個例子,在“曲線運動”教學中,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幾種物體做曲線運動的錄像,如:導彈軌道,汽車轉彎,游樂場的過山車等,引導學生觀察和交流,總結曲線運動的定義,討論:上述運動和直線運動除軌跡不同外,還有什么區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同步演示小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和彎道上行駛的情況,使其發現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接著,教師講述:如何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的速度方向呢?在大屏幕上投影展示小球在平面內做曲線運動的畫面,呈現小球釋放后的直線軌跡剛好是曲線的切線,讓學生了解到這就是小球在曲線上運動的方向,然后播放錄像:在砂輪上磨刀具時,刀具與砂輪接觸處有火星沿砂輪的切線方向飛出;繞傘柄旋轉時,傘面上的水滴沿傘邊各點所劃圓周的切線方向飛出,引領他們分析和歸納: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線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對于上述案例,教師靈活引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有效煥發學生的感性思維,使其知道什么是曲線運動,及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如何確定的,鍛煉與提升他們的分析能力.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創設有效情境助力物理教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值得大力倡導與借鑒,教師應結合具體物理知識創設豐富多樣、精彩紛呈的情境,帶領學生在情境中思考與研究物理的奧秘,使其始終保持濃厚學習興趣,最終升華整體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黃璜.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0):247.
[2]馬春.試析情景教學法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途徑[J].科技資訊,2020,18(10):164+166.
[3]周永.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學案導學”模式的有效性分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Z2):115-116.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