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強 吳瓊 毛穎哲
摘? 要: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服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重點推動的職業教育重大改革。而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貫通(專科層次與本科層次)一直是構建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點和難點。專本貫通培養,不僅涉及國家教育管理體制、高校招生制度等層面,也涉及微觀教育領域中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體系等方面的銜接融通,但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最核心的無疑是兩種層次教育的課程體系與銜接。課程銜接科學合理,不但使兩種層次教育能夠真正融合,更是實現預期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所在。本文從高職與本科貫通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課程內容銜接角度進行探討分析,提出以“能力”為主線實現兩種教育層次的課程體系銜接理念,以及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的路徑,對當前正在實施的專本貫通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專本貫通;能力主線;課程銜接;研究
2010 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接著,教育部、各省(直轄市)紛紛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文件,開展專本貫通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本科人才。2012 年至今,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等職教發達省市陸續啟動了高職本科聯合培養(2+2)和(3+2)試點項目,探索培養具有高級技能的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后陸續擴展到大多省份。2020年國家又擴大普通高校專升本(高職直通本科)的規模32.2萬人,2021年,各省專本貫通在原來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擴招。專本貫通逐步成為我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新型應用型職業本科人才的主要渠道,也將逐步成為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立交橋中的重要一環。
一、目前專本貫通中的課程銜接現狀
我國高職與應用型本科兩類院校的合作培養時間不長,還處在磨合期,所以兩種教育層次的課程如何銜接還沒有引起重視或還處于前期探索階段。但實施合作培養以來,由于相關課程內容銜接還不成熟,存在不少課程重復或銜接不嚴謹的問題,帶來的教學問題已經顯現,給學校教學實施帶來不利影響。反映在教學管理上,還沒有將關注點放在課程銜接上,也缺少一般性課程銜接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路徑,離構建專本貫通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立交橋的目標還有較大距離。
目前國內對于實現專本貫通課程銜接研究還停留在初期的理念和思路上。代表性的如:“課程如果不加以適當的組織和銜接,將是支離破碎、凌亂不堪,毫無教育意義的。課程銜接是決定課程的范圍和順序,順序則是將這些因素適當的排列秩序,也即課程的垂直組織”[1];“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開發系列教材是實現高職本科內涵式銜接的重中之重。根據職業教育特點對課程體系進行合理取舍和科學重組,構建以能力為本位、模塊式的一體化課程體系,保證其既統一又相互獨立,實現高等職業教育與本科課程設置的全面銜接” [2]; “縱向遞進與橫向拓展,構建‘二層次、三類型、四模塊的課程體系,實現高職與本科課程在垂直(繼續性)與水平(整合性)的銜接” [3]等。
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在專本銜接研究與實踐方面比較成熟。如美國社區學院與高等院校本科學分互認銜接模式;英國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文憑相溝通模式;德國基于雙元制專本貫通融合模式;新加坡上下貫通的“立交橋”式的職業教育體系,學生可以根據學分、課程成績或證書考試成績直接進入本科相應年級繼續學習,不另設專門的招生考試。他們基本的做法就是通過課程銜接、學分互認機制實現教學模式的貫通。
目前國內已普遍形成專本貫通必須進行課程銜接的系統化設計共識,但在具體課程和內容的銜接上還未見成熟案例和成果,也缺少一體化設計的思路,這也是目前眾多院校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因此,課程銜接的迫切性與現實性已成為專本銜接教育的最基礎和最重要課題。
二、能力是貫穿于高職和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靈魂主線”
“能力和技能”是職業教育人才的立足之本。技能是顯性的,可以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來測量和評價;而能力相對“隱性”,很難用顯現的方式來測量。而能力又是知識與技能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最佳發揮的根本表現,因此,能力和能力的增長對于職業教育人才更顯得尤為重要,也是專本貫通人才培養的靈魂和主要目標。
應用型本科注重“能力本位”, 其能力主要指專業知識、技術的應用和再創新能力,強調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結合, 二者相輔相成。應用型本科培養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其專業能力應用是檢驗培養目標的重要指標,這種能力的形成更多的是通過專業實踐活動來培養的。
無論是高職,還是應用型本科,兩者的人才培養目標都體現“能力”的應用性。在“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中,高職和應用型本科都屬于應用型的高等教育,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高職培養的是為行業、企業提供一線技術、技能操作人員,是新技術、新方案的有效執行者;而應用型本科培養的是行業、企業提供一線技術指導人員,是新技術、新方案的有效開發者。因此,“能力”是兩者之間人才培養的主線和內涵。
三、以“能力”為主線是專本課程銜接的邏輯必然
從專本貫通的人才培養目標銜接來看,高職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層次更高。學生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和能力,應用型本科人才是在本科專業學科基本規范的基礎之上注重人才的技術技能培養和職業性要求的本科人才,要求基礎知識扎實,專業特長突出,是通才基礎上的專才,因此,可以說應用型本科體現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在“職業能力”的可持續性和延伸。
在專本課程內容的銜接中,如何以學生的“能力”增長為主線構建課程銜接的框架,是課程內容的改革中心。由于“能力遞進”是一個復雜的半隱形的過程,其教學效果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才能證明和確定,加上不同院校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個體的差異,存在一定的難以測量性,這也是課程銜接中的難點。
課程銜接是專本貫通人才培養的必然需求。由于原來本科階段所有課程的設計基礎面向的是高中階段的生源,專本貫通培養,本科階段的生源輸入已變成完成高職階段學習二年或三年的學生,因此,學生基礎的變化,必然帶來課程重構的必然,否則貫通培養的效果和效率將大打折扣。
另外,專本兩層次的課程內容銜接,在(3+2)模式中專本銜接主觀上提高了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客觀上增加了在校學習期限,故課程內容應作適當調整。
專本銜接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即具備本科人才培養的基礎理論與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又具備高職技術技能的特點,因而是一種全新的且具有獨特優勢的培養方式。原來各自獨立的課程顯然不再適應這種要求,因此,高職課程與本科課程,在專本銜接模式下,應該成為相互融合、上下分層的一體化課程體系。高職的課程目標應作為本科階段大學課程的輸入,也應符合高職人才培養的需要,本科大學課程應是高職課程的延續和提高。
四、構建以“內容貫通、能力遞進”為主線的課程銜接方案
(一)專本貫通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目標設計
首先應從課程教學目標入手,明確現有各階段教學目標與專本貫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有何不同;其次梳理現有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及與專本貫通人才培養要求的差距;本科階段、高職階段課程內容的層次關系并落實到課程內容的改革和銜接上,最后是進行課程內容一體化設計。
同時應進行橫向拓展的高職階段課程目標設計。在縱向銜接的基礎上,高職階段課程也應符合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部分學生直接就業)。課程目標應兼顧人才培養規格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群所要求的職業能力。
(二)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
將專本兩個階段教學內容中含有相同(似)知識屬性或在課程中具有相同或相近培養功能的課程內容,統一設計,設置同類模塊進行銜接,然后再把這些課程模塊按能力遞進原則進行組合,并適應學生多角度、多形式選課以及個人發展需要,同時為未來專本銜接的學分轉換奠定基礎。
在課程內容銜接中,應遵從教學內容從簡到繁,從易到難的基本規律和原則,減少重多存在于課程教學中的重復內容,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為學生減少大量重復性學習內容和時間,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實現專本貫通模式教學的優勢。
(三)專本貫通的一體教材開發
目前專本銜接并無針對性的課程教材,基本沿用原來高職、本科各自的教材,難以滿足專本一體化人才培養特征的要求。因此,在明確了專本貫通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體系一體化設計后,就應根據各階段教育目標和內容開發適應性教材及數字化教學資源等,以滿足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胡春光.課程銜接:含義分析、學理基礎及主要問題[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0(08):57-62
[2]甄國紅.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3+2”高職本科銜接課程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7(14):30-32
[3]何靜.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的課程銜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93-96
項目:2020年陜西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專本貫通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課程銜接研究”(課題編號:SGH20Y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