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6歲幼兒是社交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幼兒社交能力的發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小班是幼兒踏入校園生活的開始,其對于環境的感受最為敏感。幼兒園應該全面分析各個空間設計要素,利用光照、顏色、聲音和氣味等設計要素的積極影響,促進小班幼兒開展積極、主動的社交行為,促進其與教師、同伴的全方位的社交行為。
關鍵詞:空間設計;小班幼兒;社交能力
一、幼兒園空間設計與小班社交行為的關系
2001 年,教育部制定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了成人應該去幫助孩子學會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并且為孩子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的機會與條件[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專門強調了兒童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的培養。上述文件均強調了 3-6 歲兒童社會性交往能力的重要性。那么,怎樣引導幼兒開展社交行為,培養社交能力?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心理狀態不同,社交行為和社交能力也不相同。對于小班幼兒而言,他們剛剛開始幼兒園集體生活,且其身心發展的許多方面正處于敏感期,把握小班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發展的現狀,給予相應的指導以促進其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對于小班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保證落實幼兒園教學目標都至關重要[2]。小班幼兒處于年齡發展和環境變化的過渡期,其對于周邊環境要求更高,科學的幼兒園空間環境有利于小班幼兒更快地融入幼兒園生活,有利于幼兒與教師和同伴更好地開展社交活動。
空間行為關注研究空間與行為的關系,尤其是著重于進行社會交往時人們使用空間的固有方式[3]。幼兒社交行為和社交能力受年齡、氣質、情緒、語言等內在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家庭、環境和學校等外在因素影響。幼兒園作為小班幼兒正式入學后學習和生活的場所,其最初的社交行為和社交能力均來自這里,而幼兒園的環境是小班幼兒在幼兒園接觸到的第一個要素,是影響小班幼兒開展社交行為的直接因素。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幼兒心理和身體發展特點,才能設計出適合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才能有效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4]。小班幼兒剛剛開始幼兒園生活,其對于外在環境更加敏感,科學的幼兒園空間設計可以有效引導小班幼兒開展積極的社交行為,發展他們的社交能力。
二、小班社交能力發展的空間設計要素
幼兒園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簡單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社會技能。小班幼兒剛踏入不熟悉的校園環境,其社交能力發展參差不齊,需要學校和教師的正確引導,由于3歲幼兒其對外界的觀察偏于感官性,因此,幼兒園可利用空間設計豐富的因素來獲取小班幼兒的信任感,進而引導其社交能力的發展。具體來說,幼兒園發展小班社交能力的空間環境要素包括以下四點。第一,光照要素。光是生命源泉之一,也是地球環境要素之一,光不僅會對生理產生積極影響,而且會對行為產生影響[3]。比如,在光照下,人更愿意做出利他行為;在光照下,人更有安全感;更偏愛光照充足的地方。光照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及其重要,因此幼兒園室內室外的空間設計首先要考慮的便是光照因素。第二,顏色要素。由于對顏色的不同情感體驗,而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反應。顏色是一種視覺刺激,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等對于顏色的偏好表現不同。顏色的色調、飽和度和明度是影響個體對其情感的三要素,暖色調和冷色調給人的視覺沖擊不一樣。科學的空間色彩搭配和設計,對于保持情緒穩定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聲音要素。聲音無處不在,包括悅耳的音樂聲,也包括令人不悅的噪聲。美妙的聲音能增加個體對環境的信任度,增加行為的發生率。反之,令人不悅的噪聲會嚴重降低人際吸引、增加攻擊性行為、減少利他行為。長期處于噪聲環境中的兒童,容易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影響個體行為表現,導致出現同伴和社交問題。第四,氣味要素。不同的人對于同一種氣味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不同情緒下對于同一種氣味的感覺也可能不同,但是一般來說,香味讓人感到愉悅,臭味讓人感覺不適。好聞的氣味可能促進人際交流行為的發生,如香水;難聞的氣味使個體對于環境的依戀度降低,進而阻礙社交行為的發生。
三、空間設計要素在小班社交能力發展中的應用
幼兒園空間設計的基礎是建筑學、美學、色彩學、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等學科知識。幼兒園空間設計對象包括幼兒在幼兒園學習、生活和娛樂的環境設計,如趣味性的游戲空間、科學的教育空間和溫馨的生活空間等。第一,游戲空間是小班幼兒最喜愛、活動時間最長的空間。幼兒園游戲空間應綜合幼兒各方面感官進行設計,剛進入幼兒園的小班幼兒一般是3歲左右,而3歲左右的兒童需要的亮度較低,游戲空間應注意每個區域平衡的亮度,以降低幼兒的視覺疲勞。為了引起幼兒的注意,刺激幼兒的感官,游戲空間可根據顏色搭配,合理使用紅色和黃色的搭配,因為紅色可使人產生興奮感,黃色可使人寧靜。通過平衡的空間亮度和科學的顏色配比,增加幼兒對環境的依戀[5],穩定幼兒情緒,使其感覺到愉悅感,進而促進其與同伴進行合作游戲,開展社交行為。第二,教育空間是小班幼兒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開展與教師交往、與同伴合作的場所。3歲幼兒注意力還不能完全集中,容易受到意外運動刺激和噪聲影響而分神。這要求幼兒園教育空間應設在相對安靜的地方,以免噪聲中斷小班幼兒與教師的交往行為,影響幼兒社會交往的體驗。第三,生活空間是指幼兒游戲和學習以外的空間,如飯堂、洗手間、圖書室、操場等。多生活空間進行簡單的分割,有利于幼兒在空間活動中獲得私密性的感覺,促進其開展社會交往的主動性。對于操場等室外空間,應以綠色為主,綠色場地的面積大小與幼兒情緒和問題行為呈負相關性。綠色場地空間,對于培養幼兒行為的自主性與自發性有正向作用。此外,生活空間應避免難聞的氣味揮發。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DB/OL].
[2].龐麗娟.教師與兒童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279-283.
[3] .蘇彥捷.環境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09.
[4].任羅建清.南昌出新幼兒園空間設計[D].南昌大學,2020.
[5]. 甘義.依戀游戲對小班幼兒社會自立-社交行為養成的實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0.
陳東梅(1990-),女,漢族,福建泉州,本科,現就職于泉州市豐澤機關幼兒園,二級教師,主要從事幼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