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霞
摘? 要:學習材料是指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所使用的各種道具和載體。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經歷數學思維的過程,就是去感受、理解、分析、篩選和融合這些學習材料的過程。
關鍵字:小學數學;學習材料;統計與概率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學習材料的有效利用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
一、學習材料的來源
學習材料主要有三方面的來源,
1.教材上現成的學習材料。這也是常規課的主要學習材料,包括主題圖,例題,練習等。
2.教師補充的學習材料。教師通過預設,或者根據學生前測情況來設計導學案,學習單,練習等。
3.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學習材料。這些隨機生成的學習材料,我們要因勢利導,篩選使用。許多時候這些來自于學生的思維成果,會產生意想不到效果。
二、適當增加,變"淺顯"為"深入"
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學習材料對師生的引導相對較少。這就需要教師在深入研究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用透學習材料,數學教材以孩子們喜愛的游戲為素材,用四張圖展示活動的過程。
圖一意在引導孩子們交流討論擲兩顆骰子會有哪些可能,確定結果的范圍。
圖二以師生比賽為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展開接下來的數學學習活動。
圖三讓孩子在多次的游戲中,用正字記錄游戲結果,讓孩子們體會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更讓孩子們產生認知沖突,為接下來的探究提供可能。
圖四的目的是讓孩子們進一步探究奧秘,發現規律。但是圖中的活動卻任然停留在擲一擲,并用條形統計圖的方式記錄和是幾。還是停留在讓學生從事件發生的頻率這一層次上去發現奧秘,我個人認為似乎有點太過淺顯。
因此我覺得可以適當增加一個活動,讓探究更加深入。
猜測:誰贏的可能性比較大?引導孩子們交流擲出的數,和可能是幾。
活動(1):集體活動,選一位同學和老師比賽,另外一位同學負責在黑板上記錄。
活動(2):同桌活動,雙方互選一組數,再次進行游戲,引發認知沖突。
第三次:引導學生列舉數的組成,深入發現奧秘。
設疑:你能發現其中的奧秘嗎?四人小組交流并用列舉的方式說明,將匯報整理成表格。
三、精心替換,變"煩瑣"為"順暢"
通過前測我發現最主要的兩個問題,一是平均數這一統計量很容易與具體量相混淆;二是學生對于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較兩隊的成績是存在很大的困難的,如果教師直接呈現教材中的問題"哪個隊的成績好",學生很難發現"這樣比較不公平,因為兩隊的人數不一樣啊",不能將思維聚焦在"用每隊的平均成績"上。同時例1,例2呈現兩個不同的情境,在一節課上過于煩瑣。為此可以創設一個"男女生隊投籃比賽"的主情境,然后進行以下設計。
1.創設情境,引出平均數
學校要舉行籃球賽,四年一班準備選拔男、女隊員組隊參加比賽。
(1)教師用課件分別呈現圖1與圖2,讓學生說說從圖上讀懂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并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直接總結核心問題:像這樣,通過移多補少后得到同樣多的這個數,就叫原來幾個數的平均數。如6是5、6、7這3個數的平均數。
2.探索研究,理解平均數
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索平均數的特征:先引導學生再次認真觀察,說說哪個數是哪幾個數的平均數,然后進一步追問:這個6是代表淇淇第幾次投中的成績?
四、精化過程,化"靜態"為"動態"
教材所提供的學習材料一般是靜態的。但是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想辦法讓靜態的知識動起來,讓知識的形成過程更加直觀形象。
1.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不知大家是否有注意,原來教材里使用的是機器人大賽這個情境,以參加機器人比賽的人數條形統計圖,牽出折線統計圖學習。后來改為了用人的體溫來引出折線統計圖。因為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在于表示連續量的變化情況,而機器人大賽的參賽人數顯然是一些離散量。雖然進行了修改,但用紙質的書本展出示的折線統計圖只能是靜態的結果。條形是如何演變為折線的?可能對于剛接觸折線統計圖的學生來說有點突兀。我們可以把折線統計圖的形成過程制作成動態的,通過將直條的最高點抽象成一個個點,再把一個個點連接起來的動態演示。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初步感悟數據的連續的變化情況,在后續讓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上表示數據的不只是點,其實在折線上還有無數個點,他們也在表示著數據這一知識點時,也會更加自然許多。這樣的精細設計能讓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的形成過程以及本質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2.經過之前的動態展示,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的形成過程就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在接下來畫折線統計圖時,可以將學生的當場作用用手機拍攝視頻進行記錄,并用互動課堂,西沃等軟件進行上傳,讓學生在對比中感悟,怎么樣畫折線統計圖更加方便,還有畫折線統計圖時應該注意的一些細解。
不僅是這節課中,其實除了統計與概率板塊,許多其他的課堂,我們都可以把學生的動態生成的學習材料記錄下來,供全班同學學習或者討論,評價,從而改進教學。這些來源于學生的材料,也更貼近學生。同學們提的改進意見,也更容易被他們所接受,而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材料展示給他們。
總之,要想增加學習材料的有效性,關鍵在教師,只有盡可能地提供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材料,學生才能真正有效地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