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潤宜

摘 ?要:人的生命歷程,從受孕開始,人的身心發展,也由此開始,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孩子。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發展、思維、興趣、愛好、能力、稟賦、習氣,就沒有教育。青少年兒童一般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嬰幼兒期(0-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歲-20歲),每個階段,都有孩子的心理規律。了解青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身心發展規律,同時考慮個體的差異性,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讓我們的教育更有實效性。
關鍵詞:幼小銜接;家校協同
一、案例概況
雯雯(女),6歲,小學一年級,與父母和爺爺奶奶同住,爺爺奶奶比較溺愛雯雯,媽媽比較嚴厲,經常批評孩子,同時父母在家經常吵架,雯雯自上一年級以來,上課時不能堅持聽講,偶爾想要走動一下,更多的時候 經常被窗戶外面的動靜所吸引,雖然老師一再點名,但是雯雯還是不太能控制自己,雯雯也覺得上學很累,因為課上老師要求他們坐好,認真聽。課后還有作業,還要考試。雯雯以前幼兒園是從來沒有作業的,她常常跟媽媽說不想上學,不想寫作業。爸爸媽媽因擔心雯雯不能適應一年級的學習生活,會出現厭學,前來咨詢。
二、案例解析
(一)家庭原因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提出:兒童生存的人際環境系統是動態的,可以分為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宏系統。其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其所在的微系統,即孩子所在的家庭、學校以及他的同齡人群體。學校和同齡人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屬于新的微系統,需要時間去適應。如果父母之間的不和及經常當孩子面吵架容易會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和無助感,但不會用言語表達;同時如果經常批評孩子,對孩子而言,傷害比較大,因為評判易帶來分離,也會讓孩子遠離你,影響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大量的事實和心理學家的實驗告訴我們,不被經常進行負面評判的孩子,會有更健康的價值觀、更穩定的個性和更健全的人格。
1.幼小銜接是兒童成長的重要轉折點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兩個階段之間的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重要轉折,正好處于人類邏輯思維形成和使用過程中的第二次轉換期,做好幼小銜接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幼兒園時期主要是以游戲和能力發展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學教育主要是以適量課業和課堂知識的學習為主的,需要調整的身心來適應,幼小銜接不當容易引起造成孩子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方面的種種問題,比如孩子會容易疲憊,食欲不振,精神狀態差,上課容易走神,上課時隨意走動,壓力大,自卑,厭學,甚至表現出孤僻,不敢跟人說話,不愛與同學溝通。這些問題都對孩子以后的人生有一定的影響。而剛上一年級正好經歷這個階段,這些表現是幼小銜接過程中常常出現的短時間的適應不良,上課的規則意識和紀律還未建立起來。
(二)個體因素
孩子在家頗受寵愛,較少受到約束,從幼兒園升入小學階段后,還未適應學齡期的嚴格要求和學業難度,加上父母經常在她面前吵架,可能會讓雯雯缺乏安全感,容易對陌生的環境敏感,另外雯雯年齡小,有點怕苦,遇到困難還未學會如何去處理和面對,容易出現幼小銜接的問題。
三、家校協同,讀懂孩子
(一)讀懂孩子是關鍵的第一步
讀懂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生兒育女,重要的是育,而育的關鍵是懂得孩子,懂得孩子每個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材施教,才能有成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父母都會認為我最懂我的孩子,他屁股翹翹我都知道他在想什么,事實上,多數這樣說的父母不是真正懂得孩子,他們只不過用經驗和自己的認知來理解孩子。真正意義上的讀懂孩子,是指懂得孩子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懂得遺傳的影響,懂得性別差異帶來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異和環境等對孩子的影響等。
(二)結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
小學時代,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人生走向社會化的第一個關鍵時期。如何提前做好幼小銜接,使孩子的小學生活有一個好的開始,引導孩子走好學校學習生涯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要引起每個家長的重視。這個階段的孩子智力和心理發展都非常迅速,也是早期教育的黃金期。同時,家長要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角色的變化,喚起他們的自我意識。進入小學之前,就要讓孩子明白這個階段是需要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接受良好行為規范訓練和約束的事情,還要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并且家長要關注孩子各方面的變化,隨時給孩子引導和鼓勵,在排除孩子其他問題(正規醫院評估)之后,父母要結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做好相應的工作:
1.思維非常具體,形象,善于機械記憶。例如:能夠流利的背誦流行歌曲中的歌詞,隨著曲調演唱,但從歌曲中抽出一段就不能自由的唱,都得從頭唱起,否則就難以下來,因為他們還處于整體機械記憶的,不能緊緊抓住所記的內容和意義有條理地記憶,也就是理解記憶的能力還未完全發展起來,因此建議家長在訓練兒童的思維時要考慮這個特點,要循序漸進,讓孩子慢慢適應小學的學習。
2.知覺發展還不夠充分,知覺分配還未完全發展。在這個階段,許多孩子在做作業時往往看錯題,或者把方位搞錯,如:容易把毛寫成手,把6寫成9;在觀察順序性方面,容易零亂,不系統,沒頭沒尾;同時只要能引起自己興趣和關心的事物,注意力就能保持相當長的時間,如收看電視中的動畫片時,別人說話她聽不到,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注意分配和知覺分配未完全發展,實屬正常,不要對此反應過度,避免指責、抱怨和打擊孩子,否則容易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
3.既興奮又緊張。上一年級后,既有對新生活的好奇和興奮,同時學習生活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從半學半玩變成有約束、有規律的學習生活。上學不遲到,不早退,上課認真聽講,人際關系逐漸變復雜,老師要求嚴格,同伴之間互不相讓,不斷出現沖突,主要由老師調解,因此還需要引導父母加強孩子的人際關系互動和上課片段訓練,并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孩子更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和建立新的同伴關系。
4。學業緊張,容易出現疲勞感。孩子進入小學后,學業需要耗費較大精力,做作業到比較晚,容易疲勞,為此引導父母要抓住這個關鍵期,訓練孩子自主完成作業的習慣,遇到困難知道如何向老師求助。
5.出現入學適應問題:孩子可能對老師教授的知識不太理解,但是又不太敢問;因家庭寵愛而甚少自理的機會導致孩子入學后跟不上學校的緊張節奏,也容易出現不適應。因為進入小學后立馬就會開始小學階段的課程學習,雖然學校教育是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的,但學習任務的突然加重,難度的加大,因此,重點引導父母及時做好指導和鼓勵,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及訓練孩子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給孩子進行適量的幼小銜接的題目訓練,例如數學和語文拼音等的家庭練習,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小學階段的各科學習。
(三)結合行為訓練法及代幣法,幫助孩子盡快適應
行為訓練法和代幣法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原理,通過強化引發所期望的良好行為的訓練技術。通常采用分級進階的訓練,按完成情況給予獎勵(正強化),從而增加良好行為的出現頻率或者持續時長。結合孩子的實際,取得班主任的協助,訓練孩子安靜坐在課室的頻率和時長以及在課堂主動舉手回答,按時完成作業等良好行為并給予相應的獎勵,促使孩子慢慢形成習慣。
總而言之,我們要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同時也要考慮性別差異和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地做好家庭教育。
不管如何,孩子在成長之路上,會遭遇種種“成長的煩惱”,我們家長也在不斷接受挑戰。助力孩子擊退成長中的種種“怪獸”,家長不僅需要勇氣,也很需要智慧。為什么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不進去?主要的原因是家長并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一個合格家長不是與生俱來的,成為“智慧家長”更需要不斷學習,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和建議,要揚長避短,更要因材施教。
(評價參考:優良中差;獎懲:與孩子協商合理的獎懲條件。)
參考文獻:
[1]王梅,《家校合作促進幼小銜接》,《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19年9期.
[2]何志斌,家、園、校三位一體互動的幼小銜接教育措施研究[J].學周刊;2019年15期.
[3]曹潔,幼小銜接常見心理問題解析和應對,《心理與健康》,202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