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杰尹 李琛琛
摘? 要:“體育家庭作業”作為提升小學生身體素質、增強健康體魄的方式,并不是新概念和新事物。在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家庭體育作業”再次引起眾人關注。本文從體育家庭作業的氛圍營造、體育家庭作業設計原則兩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家校社;體育家庭作業
疫情下,網課的“興起”給傳統課堂教學帶來挑戰與機遇,課堂與網絡、教師與學生、學校與家庭社會幾者之間產生了極其特殊的化學反應。在這個特殊時期,學生不能到校上學、不能出門鍛煉,隨之產生了很多“體育家庭作業”、室內健身活動、打卡運動等,成為了促進小學生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體育家庭作業的氛圍營造
(一)國家教育政策的引領和指導
2020年9月21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體育總局 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該通知指出,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納入中考計分科目,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啟動體育素養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二)激發學生運動興趣
小學生他們天性好動,活潑、靈活,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會喜愛一到二項體育項目,特別是比如:跳繩、跑步、足球、游泳、打羽毛球等等,盡管他喜愛的項目竟技水平并不高,但是他們樂在其中。
(三)鼓勵家庭有傳統的運動項目
隨著物質生活、經濟水平的提升,許多學生的家庭都有傳統的運動項目,比如定期郊游、爬山、露營;還經常在家庭里做一些簡單地游戲,或者以家庭為單位參加社區舉辦的“運動會”等。特別是現在很多成年人比較重視和熱愛健身,甚至會帶著孩子參加一些親子馬拉松項目等。
(四)借力“網課”
在今年特殊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教育部門提出“停課不停學”的口號,各個學校廣泛地開展起了包括體育課在內的網上教學,出現了體育老師直播示范體育鍛煉、學生跟著鍛煉,每天在班級群、朋友圈運動打卡的全民在家運動“奇觀”。
二、家校社共育下的體育家庭作業設計原則
(一)合作性
1.學科教師的通力合作
體育家庭作業不會只是體育老師的“任務”,也不會光是班主任的“任務”,它的合理性、科學性、延續性、持續性需要學科老師的通力合作。
體育老師會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體質特征和發展需求布置相應的作業內容,并從個體運動、合作運動、戶外運動、探索運動、技能體驗、趣味游戲等角度設計體育作業內容,讓體育作業成為和語文、數學作業一樣成為學生每天必須完成的內容。
作為班主任老師,體育家庭作業則需要從管理、評價的角度入手,納入班級日常管理評價體系當中,對體育作業的提交進行有效的管理和評價,有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等,如在評價形式上,我們一般會采用口頭提交、紙質提交,以及目前流行的視頻打卡或者采用照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學生的運動場景,以真實可見的運動畫面感染大家,激發人人參與運動。面對評價結果,教師要給學生作出及時的反饋和獎勵,同時,還要對家長做好培訓和督促,讓家長做好配合工作,幫助學生成長。
2.家校的緊密合作
家長作為校外運動實踐活動的主要執行者和監督者,需要和學校老師打組合拳,配合老師的安排與要求,按時、按量地幫助、督促學生完成體育家庭作業;做好作業提交,及時、有效地展示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學校里老師也會根據運動情況給予及時的點評和獎勵,激發學生樂于在家運動、享受在家運動的快樂。
3.學生和家長的親密合作
一方面,家長可以與孩子們一起運動,以身作則,帶領全家運動;一方面,在生活中培養孩子每天運動、終身運動的習慣。在體育家庭作業的完成過程中,通過學生的“做”、家長的“做”,或者親子的合作運動,學生與家長親密協作,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高效的親子關系,在這段相處的親子時光中,父母和孩子更能有最直接的“對話”與“交流”。
4.家校社的有機合作
在家開展運動項目必定會有空間和時間的界限,而小區里、社區里則擁有更為廣闊的場地和設施、設備。住在同一小區的大多是同一學區的孩子,他們可以在社區的環境中進行一些活動和練習。家長們甚至會與社區聯合,舉辦社區運動會,根據學校給孩子們布置的體育家庭作業來安排設計活動項目,讓孩子們在競技比賽中更好的促進體育鍛煉、養成體育意識、培養體育精神。
(二)適宜性原則
1.結合學生家庭成員實際
體育家庭作業一般是需要家長輔助完成,大多時候需要使用一些電子設備,目前仍有大部分家庭老人培育為主,老人使用電子產品的熟練程度會有一定的限制。那么,老師在給孩子布置體育家庭作業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到結果的呈現形式,注意分類處理,并兼具可操作性和簡便性。是否可以此采用組隊打卡,讓來自同一小區學生集中打卡等。
2.充分利用家庭環境特征
小學生生源幾乎都是來自同一片區,而且會有很多來自同一個小區,甚至同一棟樓。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調查,將學生的家庭特征進行分類,根據小區設施、設備情況來安排不同的體育作業內容,充分地利用“地利”的情況進行作業的布置。一方面讓體育作業的內容更豐富、學生能夠實踐體驗,一方面還能形成一種“競爭”效應,讓孩子們在“比賽”中更好的完成體育家庭作業。
3.學科作業之間做好時間協調
體育家庭作業“正是”成為學生每天都要完成的“作業”,它和語文、數學一樣都必須持續的存在于學生的生活中,那么從學科作業之間的比例關系也必須做好協調。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每個學科不同學段的手寫作業量都是有要求的,但是作為體育作業,一般就是“每天運動半小時”這樣的約定為依據。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同年段的學生作業量和身體發展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每天其他學科老師的作業量也是會有浮動變化,所以作為班主任,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布置中做好協調安排。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社會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資源,家校社共育理念下的體育家庭作業已經成為學生養成健康體魄、形成運動素養的重要路徑。
作者簡介:鄧杰尹(1991—),女,重慶人,漢族.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李琛琛(1986—),女,四川南充人,漢族,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小學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