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先后帶領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第三、四批支教隊員(合共23人次)在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度過了一學年的支教生活。作為支教隊的帶隊人,扮演著多重角色:在教學中做學生們的良師,在生活上成為隊員的益友。林芝支教,讓我對“為人師表”四個字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一、為藏族孩子打開一扇窗
2019年8月下旬,第三批支教隊共13人抵達林芝。為幫助支教隊員們消除初上講臺的緊張,克服教學中的畏難情緒,初到林芝我幾乎把業余時間都放在了隊員們的課堂上,每個班、每門課逐一細聽,除當堂對授課隊員進行教學指導,還以每周召開一次業務會議的形式,讓隊員們分析交流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對策及時改進。支教隊員也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學會根據學生的反應轉換課堂環節,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2019年秋季開學以來,第三批支教隊師生每周授課累計270個課時,人均每周21節課。
2020年6月,我帶著第四批支教隊的10名隊員回到林芝。這次除了一名第三批的老隊員之外,都是大二、大三的學生,幾乎沒有教學經驗。我再次投入精力和時間幫助隊員盡快掌握基本教學方法,督促新隊員一邊觀摩學習一邊抓緊備課。抵達林芝半個月內,所有隊員都走上了三尺講臺,承擔起橫跨旅游、文化藝術、汽車維修、學前教育等4個系部的8門不同課程,每周合計近110個課時的教學任務。
給藏族學生帶去基礎和專業知識的同時,在他們的眼前和心里打開一扇窗,讓他們擁有了解和探索外部廣闊世界的勇氣,是我和隊員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和方向。基于此,我們在林芝職校舉辦了“守學習初心,立成才鴻志”演講比賽、“青春戀歌,花開不敗”生理與個人衛生系列講座、“師生歡度工布年,不忘初心育新人”游園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在舞臺上閃閃發光。
淳樸而訥言的藏族學生生活環境如何?他們的父母對孩子在校求學又有著怎樣的期盼?帶著這些問題,支教隊在大雪紛飛的寒假、陰雨連綿的暑期,延遲返粵甚至主動放棄假期,跑遍了林芝下屬(除墨脫縣)之外的一區五縣,深入二十余戶藏族學生家中探訪。
2019年的12月下旬,林芝已是大雪飛揚,翻山越嶺道路艱難;2020年的7月下旬,又值林芝雨季,泥石流、塌方時常阻隔了行程。山一程水一程,雨一程雪一程,我們克服山高路遠、高原缺氧等種種困難,合計行程上千公里,把愛心和溫暖送到每一戶學生的家中,也把支教隊奉獻高原的熱情灑在林芝的山水之間。絕大多數家長只有小學文化,有的甚至無法用漢語溝通。或局促著,或羞澀的,偶爾說出的一兩句漢語都是對孩子學習的關切,對老師的全心托付。這關切和托付正是我們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2020年7月1日上午,在2019級藏醫班的教室,借著電子黑板的投映,我們完成了一個簡單的儀式:第三批支教隊的最后一項任務,結對幫扶四位家境貧寒但致力向學的職校學生,向他們發放第一筆助學資金。第三批支教隊給這個任務定名為:“帶不走的愛”。除了定期給予資金上的支持,更希望能夠陪伴著他們走更長更遠的路。
二、與支教隊歷風雨共成長
前后一年、先后兩批,帶21名隊員進藏支教。都說“師者父母心”,又說“教學相長”,在林芝的春夏秋冬里,我和我的隊員歷風雨共成長,將近一年的朝夕相處,被他們的青春熱血、勇敢堅毅所打動,也為他們在雪域高原的每一點進步和成長欣喜。
1. 高原支教,我是隊員信任依托的“家長”
甫抵林芝,兩批支教隊當中都有隊員出現夜里難眠、胸悶、心悸、頭疼等癥狀,飽受胃疼、腹痛等困擾,我時刻關心隊員們的身體狀況,幫助他們盡快克服高原反應,投身支教工作。2019年秋,面對林芝職校新搬遷,窗簾、桌椅等宿舍配套設施不齊備造成的種種不便,積極主動、想方設法與校方多次溝通,爭取校方的理解和支持,盡力、盡快為隊員們解決后顧之憂。林芝,離廣東三千公里之遙,隊員們難免有想家等情緒問題,我也通過個別談心、組織集體活動(如每月生日會、騎行國道318)等多種方式進行疏解。
2. 高原支教,我是隊中互相扶助的“戰友”
隊員們初上講臺,面對職校學生厭學等問題,會出現情緒上的波動,我每每耐心進行開導化解,堅定他們“立德樹人”的初心。而自己偶爾也會被學生們氣得流淚,都是隊員們陪伴著紓解內心的委屈和焦慮。我看著隊員們在很短的時間里掌握基本教學方法,站在三尺講臺上侃侃而談,嘆服他們的學習能力,佩服他們的勇敢鎮定。
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從方案策劃到落實物料、宣傳發動、現場實施,都是隊員們一點一滴、克服困難完成的。為了讓方案獲得職校領導的支持,學會了和行政科室打交道;為了海報的宣傳效果,學會了和廣告公司討價還價;為了活躍現場氣氛,學會了組織節目甚至調試音響。而我,一邊充分放手,讓支教隊員發揮所長、施展才華;一邊密切跟進,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糾偏,確保效果。隊員們心里知道:“沒事,萬一搞砸了還有朱老師在呢。”
寒暑假家訪的同時,我帶領隊員們結合所學先后確定了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旅游專業人才輸送、林芝市汽修行業現狀及人才需求、當地時令農副產品和特色手工藝品的生產銷售情況等多個選題,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情、發放問卷,撰寫調研報告,為助力脫貧奔康貢獻當代大學生的聰明才智。
隊員們在幾個月的支教生涯里完成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換,在過程中增強本領,不斷鞭策自己學習和思考,不斷清晰未來的發展路向。第三批的李霞和張晨兩位隊員結束支教后,又選擇分赴西藏和新疆展開志愿服務,踐行支教初心,繼續為祖國邊疆奉獻青春。
高原支教,我們在和職校學生的朝夕相處中感受著他們的淳樸和熱情,那些被調皮學生氣哭之后又在他們的真誠道歉中破涕為笑的尷尬,那些陪伴著學生在醫院看病輸液的夜晚,那些看著學生們點滴進步倍感驕傲的時刻,都是教師這個職業的使命與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