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雯



一、課程目的
1. 認知層面:理解影響自己人際關系狀態的是“自我會不會被接納”,了解當下四種可能的人際關系狀態和發展傾向。
2. 能力層面:學會覺察當下自己人際關系的狀態。
3. 情感層面:接納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態,樹立積極面對人際關系變化的信心。
二、重點與難點
1. 重點:理解影響自己人際關系狀態的是“自我會不會被接納”。
2. 難點:接納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態。
三、設計思路
本節課以靶子比喻心,以鏢在靶上的分布和流動比喻每個人與他人的相處,通過“投靶”啟動、“畫靶”覺察、“造門”探究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充分覺察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態,并探究可能存在的原因,逐步認識到“我的靶由我做主”,最終回歸自己的“靶”——積極接納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態。
四、課程步驟、內容
(一)啟動階段——引出人際關系靶
1. 導入活動:投靶游戲
教師將紙靶掛在黑板上,隨機邀請三位學生上前投靶。投擲之前詢問學生希望投中幾環,最后和學生真實投靶情況進行對比。
2. 引入課題
師:在剛剛的活動中,我們期望打到10環,正中靶心,就像生活中,我們常常希望那個一見如故的、彼此都覺得還不錯的朋友可以成為一生的朋友,可是他可能只是我們一個普通的朋友,某一段路上的朋友。今天,我們就用靶子比喻我們的心,用鏢在靶上的分布和運動比喻我們每一個人跟朋友的相處。
(二)展開活動——覺察我的人際關系狀態
1. 體驗活動:書寫我的人際關系靶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際關系靶(如圖1),自己站在中間10環的位置。0-10環的位置上分別有誰呢?5分鐘內,請在學案中的人際關系靶上寫下他們的名字(可使用化名)。
2. 案例討論:高中適應期人際關系狀態
剛剛從初中步入高中的小麗不喜歡一個人去食堂吃飯;不喜歡晚修后一個人回宿舍;常常覺得身邊同學的想法很幼稚;非常期待每周五下午發手機的那一刻,可以把第一條信息發給曾經的那些伙伴,但他們回復得越來越慢了……
小麗現在的感受可能是什么?她的人際關系靶上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學生先回答,教師再用動態圖進行總結。)
圖2中紅色的點代表高中新認識的同學,藍色的點代表以前的同學。剛剛進入高中,紅色的點可能迅速涌入1-3環,漸漸有些同學進入了4-6環,但進入7-9環的少之又少,而且速度變慢。分布在外環的藍點逐漸向外移動,而分布在內環的藍點可能在閃爍中逐漸淡去。這時7-9環內的人數可能會變得很少,甚至出現極端的情況——空窗期。
3. 教師總結
有時候,決定我們內心是否孤獨的,可能不是靶上有多少人,而是7環以內有沒有人,有幾個人。7環以內的知心朋友,為什么這么難找呢?
(三)深入階段——探究人際關系狀態的深層原因
1. 體驗活動:換個角度看看“靶”
剛才看到的是平面的靶,現在來看看立體的靶(如圖3)。當我們從側面看時,靶上的每一環都變成了一堵墻。引導學生以墻的特點來類比心靈的特點,用“設門”比喻我們和不同朋友交往時設置的條件。
2. 小組活動
請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外層、中層和內層分別代表1環、4環和7環。
(1)充分發揮想象,設計1、4、7環的三扇門,用彩筆把它們畫在卡紙上,并做好標注。
(2)請在每扇門的左邊寫能讓你打開這扇門的人需要具備的條件。
(3)請在每扇門的右邊寫打開這扇門后,他們將看到的畫面。
小組分享完畢后,邀請1-2位學生介紹由外到內三扇門的設置難度、開門條件和開門后對方能看到的畫面。
3. 教師總結
原來,我們進入彼此的7環,看重的是自我會不會被接納。進入彼此的7環前,我們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等待、試探,期待彼此更信任一些。那么最終決定我們與別人成為知心朋友的是什么原因呢?
(四)升華階段——了解人際關系狀態的四種類型,接納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態
1. 小組討論
剛剛進入高中,學生可能有下面四種常見的人際關系狀態。
(1)獨享型。他們目前沒有找到一個適合成為知心朋友的人,同時非常享受獨處的狀態。
(2)觀望型。他們目前沒有找到一個適合成為知心朋友的人,但是非常渴望能有這樣的一個朋友,讓自己不那么孤獨。
(3)醞釀型。他們目前已經有想深入交往的人,但是還沒有行動,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4)試探型。他們目前已經有想深入交往的人,而且已經開始行動,或者正在交往中。
請小組討論分享,你是如何理解他們現在的狀態?他們接下來可能會怎么做?我們身邊還有同學處于其他的狀態嗎?(學生討論、分享,本環節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覺察、反思和感悟。)
2. 個人反思:我的靶由我做主
請同學們回到自己最初寫的人際關系靶上,想想自己現在處于什么樣的狀態,更接近哪一種或者哪幾種狀態,接下來準備怎么做呢?(學生思考,自由發言。)
3. 教師總結
每個人的人際關系靶由自己做主,在什么時間,以什么節奏和方式去尋找知心好友,由你自己決定。
(五)課程總結
1. 三句話總結:“有時候決定我們內心是否孤獨的不是靶上有多少人,而是7環之內有沒有人,有幾個人。”“原來,我們進入彼此的7環,看重的是自我會不會被接納。”“在什么時間,以什么節奏和方式去尋找知心好友,由你自己決定。”
2. 布置家庭作業:下課后,請同學們在一周內,嘗試在生活中實踐“個人反思”環節中的想法,并記錄感悟和收獲,字數不限。
五、課程效果與反思
學生對課程選題非常感興趣,積極參與體驗活動、小組討論和課堂發言,課堂氛圍和效果都很好。授課結束后,學生普遍認為對自己及自己的人際關系更了解了。
本節課很符合學生的學情和實際需要,不僅在課堂上激活學生的主動性,也能引發學生課后的思考,課程目標基本達到。
高中生在人際交往中除了要覺察接納、建立合理認知,也需要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因此,后續課程可以從積極人際交往情緒體驗和提升人際溝通能力的角度來選題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