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加
摘 要: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教師在閱讀教學之時要注意將這兩種特性融合到一起,也就是要引導中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文出于心,心藏于文”,讓其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實現“文”與“心”的契合,這就使得語文閱讀教學不僅達到了傳播文化知識的作用,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學生的情感發展、人格完善等,對其未來發展有益。本文對此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文本細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運用
每次閱讀都是一個發現之旅,但很多中學生在閱讀學習之時并未體會到這一點。他們懂了文本中的修辭,卻感受不到其文辭之優美;讀了文本中的文字,卻看不懂其中的故事;能復述文本中的故事,卻無法進入故事中的世界;會分析文本的篇章結構,卻不理解作者選擇此種篇章結構的原因。他們確實學習和積累了很多的語文知識,但是在閱讀文本時卻始終覺得隔著一層朦朧的霧,看不清潛藏在文本深處的東西,這對其能力和素質發展是不利的。而究其原因在于,中學生未曾深入的細讀文本,這也是筆者開展本次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閱讀教學應以文本為載體,而從當前現狀來看卻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文本在閱讀教學中被邊緣化,部分教師忽略了文本本身,將關注點放在帶領中學生學習其中的知識、分析其中的思想、研究其中的對象等處,看似深入的教學卻在無意中割裂了文本與教學之間的聯系。比如,部分教師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時,緊抓愛自然和護自然這一中心思想進行分析,他們帶領中學生認真探討目前的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的情況,破壞自然環境的例子從國內舉到國外,最后得出一個“我們要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結論。這樣的教學看似緊緊抓住了課文的中心思想,但是在整個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中學生并未有足夠的時間去細讀文本,揣摩其中的語言,并在此基礎上自己去發現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文本的作用被極度弱化。
其次,文本解讀較為粗糙。部分教師在引導中學生解讀文本時,存在一定程度的堆砌套話行為,諸如流露贊美之情、批判社會黑暗面、展現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等,這樣的解讀看似深入,其實放在很多文本中都適用。這種情況容易導致中學生在解讀文本時不必進行細致的閱讀和深入的思考,就能選出一些看似合適的套話來充作自己對文本的體悟,這種情況使得文本本身的獨特性被遮蔽,其人文性功能難以獲得有效的發揮。此外,文本解讀過程呈現出固定化的特點,基本上各個類型的文體都有其固定的教學流程,這樣的閱讀教學過程固然易于掌控,但是卻不易讓中學生發現文本深處隱藏的東西。
最后,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比較膚淺。文本閱讀停留在對表層知識的探討上,也就是教師通常引導中學生對一些“一讀即知”的內容進行反復的探討。比如,在《背影》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抓住“父愛”這一主題,讓中學生去文本中找都有哪些部分描寫或者是體現了父愛,找完之后讓大家相互交流和探討,這樣閱讀教學也就到了尾聲。這樣的教學未能讓中學生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深入的體驗父愛為自己帶來的感受。此外,部分中學生在文本閱讀時存在虛假閱讀的情況,他們依據自身的主觀經驗或者是閱讀期待來理解文本,因此理解到的并不是作者想要傳達的東西,這樣也會影響到閱讀教學的效果。
二、文本細讀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借助文本細讀,讓閱讀回歸文本
文本細讀更為關注文本自身,需要教師引導中學生從文本出發,仔細研讀其中的文字、結構等,認真體會原文,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解決文本在閱讀教學中被邊緣化的問題,同時也有助于中學生更加細致的解讀文本。文本從來都是一個整體,知識、思想等均蘊含其中,它們密切結合在一起才構成了我們所看到的言理、敘事、傳情等于一體的精妙文本,而在文本細讀時不應將其割裂開,而是要找到它們的交融之處,這樣才能深刻體會文本的內涵和神韻。比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描寫“清留學生”時有這樣一段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實在標致極了。”這段話就是集敘事、傳情等為一體,既記敘了“清留學生”的一些行為舉止,又利用反諷手法表現了其空虛麻木而又庸俗的本質,使得作者對其厭惡之情盡顯,而這樣的體會只有讓中學生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同時也是細致解讀文本的一種體現。
閱讀時有所“悟”也是文本細讀的一個重要目標。當然,“悟”有深淺之分,引導中學生獲得深層次的感悟才能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而想要達到此目標,引導中學生對文本進行具體分析,進而獲得透徹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分析之時要緊抓文本中的關鍵點、特別點、矛盾點等,這樣才能讓中學生看到以前忽視或者是未感受到的內容,從而獲得深層次的感悟。以《桃花源記》的教學為例,文中以大量篇幅描述了桃花源之美,但是在文章的最后陶淵明卻把“桃花源”寫“沒”了,多人遍尋而不可得,“桃花源”真正成為了一個“世外之所”,亦或其只是漁人的一個夢境?教師通過引導中學生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打分析,就可以讓其深層感悟到作者向往桃源生活,但是又無法從現實生活的泥沼中脫身的無奈之情。
(二)通過文本細讀,深入理解文本
文本細讀有助于中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每個文本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時它們也是豐富而又深邃的,想要突破表層的限制,深入領會文本的獨特魅力,教師就要指導中學生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文本。文本細讀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發掘文本的個性,也就是要看到每個文本的獨特之處。特別是現在的中學語文教材通常以單元主題的方式編排,這就很容易讓中學生看到這些文本的共性而忽略其個性,這樣的閱讀是籠統的、粗糙的,難以讓中學生尋找到文本的獨特之處,感受其因何被奉為經典。教師可以引導中學生以多重比較或者其它科學合理的方式找到文本的獨特之處,進而深入理解文本。
以《恐龍無處不有》這一課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說明性質的文章,重點在于理清作者如何在說明的過程中向讀者傳遞知識,這也是細讀本文時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師可以引導中學生以多重比較的方式來分析該文本,讓其將文本精簡為二百字、二十字,看看能夠剩下什么內容?然后再讓中學生思考一下僅以如此少的字數也能說明“恐龍無處不有”這一內容,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么多字呢?通過這樣的比較分析,中學生就能較為清晰的看到該文本的思路和語言特點,從而幫助其更加深入的理解該文本。
(三)文本細讀與廣泛閱讀相結合
文本細讀通常要求中學生要緊扣文本,也就是要從文本入手,在真實閱讀的過程中獲得真實的感受,而且在閱讀之時務必要忠于文本,從文本內部著手分析其所要傳達的內容、探尋其隱藏于深處的奧秘。文本細讀除了要緊扣文本之外,還應當將其與廣泛閱讀相結合,這樣有助于作者在比較閱讀、補充閱讀等的過程中,對文本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
以《白楊禮贊》這一課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非常適合朗讀的散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中學生以朗讀的方式進行文本細讀,教師可以帶領中學生一段一段的讀,并且要讀出激情、讀出豪氣,同時還要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讀進去,這樣有助于中學生更好的感受散文的意象美、節奏美、音韻美。教師還要引導中學生在朗讀之時品位散文之中的動人之處,以及凝聚作者濃烈情感之處,如“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適時與中學生探討一些疑惑之處,比如“作者為什么先說白楊樹是西北極為普通的一種樹,然后又說它是不平凡的呢?”。這些都是緊扣文本的細讀,教師還可以結合廣泛閱讀來幫助中學生對相關文本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如在《白楊禮贊》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袁鷹的《白楊》引入課堂上,讓中學生對比閱讀兩個文本,理解同樣以白楊為寫作對象,但是在寫作手法上有何不同,在此基礎上引導中學生對借物喻人和象征這兩種寫作手法進行分析,這樣有助于中學生對《白楊禮贊》中象征手法的運用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辨識細節與立足整體相結合
文本細讀應當以辨識細節為始。閱讀之時,當先所見即為文字,而文字不僅具備其客觀意義,同時也承載了作者所賦予的一些主觀意義,這就使其在不同語境當中具有極為豐富的比喻義、聯想義等。如果讀者不能理解所見文字的意思,自然也就難以讀懂整篇文本的意思,有時甚至由于一字之誤而誤解全篇,因此在文本細讀時務必要辨識細節,甚至于要做到“咬文嚼字”,對文中的一字一句甚至是一個標點都要仔細琢磨,這樣才能揭示出文本深處隱藏的內涵。當然,對細節的辨識應當建立在整體之上,這是由于文本的本質是一個系統性的文字組織,通常由多個部分構成,而且各部分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只有弄懂其聯系才能對文本有一個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以《記承天寺夜游》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對這句話的細節之處進行分析發現,其中雖未提一個“月”字,但是卻借比喻之法寫盡了月色的澄澈。結合整個文本對這句話進行分析,將其與后文中的“閑人”二字相照,中學生很容易生出這樣一種感受,承天寺中澄澈的又何止是月色,更是詞人此時的心境。由此可見,在辨識細節時也不能忘記整體,必須從整體入手對細節之處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文本中所隱藏的內涵。
總之,文本細讀對于中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提升極為有益。中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之時要注意借助文本細讀讓中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夠回歸文本,同時還要注意將文本細讀與廣泛閱讀相結合,將辨識細節與立足整體相結合,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文本細讀的效果。當然,中學語文教師還應當繼續探尋文本細讀在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方法,借此提升中學生的閱讀素養,讓其學會閱讀并且能夠愛上閱讀,這樣才能不斷促進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肖夢華.文本細讀,淺教深悟:核心素養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教育觀察,2020,9(31):75-77+97.
[2]趙從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20(17):28-29.
[3]紀春玲.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J].華夏教師,2020(14):55-56.
[4]王麗榮.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應用策略分析[J].華夏教師,2020(02):33-34.
[5]陸豪.于細微處見功夫——運用文本細讀法創造高效課堂[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7(0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