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雨
【摘要】如今國家和社會對教育事業越來越重視,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也在不斷改革,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然而,閱讀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如今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沒能適應改革的需求。因此,這就需要老師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尋求有效策略,促進學生更好的獲取知識,努力達到小學階段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 教學實踐 閱讀教學
【正文】對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進行良好的閱讀教學,能夠規范學生行為,對學生以后的習作和發展都有重要影響,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能力。同時,閱讀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條件,學生通過閱讀能夠獲取大量知識,擴展學生的學習范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深刻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一、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有待提高
在如今的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沒有加強對閱讀教學的重視,沒有全面分析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有效的策略,沒有為學生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學生閱讀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只是了解文章的表層含義,沒有從閱讀中真正獲取知識,提高各種能力,慢慢的學生就會對閱讀失去興趣,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2學生的主體性需要加強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老師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挖掘知識,進行必要的指導與點撥,沒有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沒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提問,不能激發學生思考。其次是沒有擴展學生的學習范圍,只注重課本的閱讀,完成教學任務即可,忽視了課外閱讀對于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二、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究
2.1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不斷地調整教學策略,選取合理的方法與內容,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與點撥,通過不斷的提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學會不斷探索。努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下,深入理解文章內涵,投入精力到閱讀中去。
例如:在教授小學一年級《我上學了》課文的時候,通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了解學校的生活,要學會養成閱讀的習慣。首先讓學生進行自我介紹,指導學生認識自己的班級和年級,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吸引學生的注意。然后為學生播放上學歌,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老師為學生做示范,讓學生跟著老師一起讀,再給學生留出足夠時間,讓學生同桌之間互讀,在指名學生朗讀,并對學生做出及時的評價,規范學生行為,讀完之后讓學生談談作者的感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2.2豐富教學方法
讓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是學生進行高效閱讀的前提,老師通過不斷地指導,規范學生行為,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學會發現問題并尋求辦法去解決,教會學生做筆記的方法,加強學生的朗讀,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其次,為學生提供閱讀資源,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
2.3積極開展閱讀活動
老師要為學生提供閱讀的機會與平臺,給學生留出足夠時間讓學生閱讀,根據實際情況,抓住時機,積極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下時間,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老師可以定期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印象深刻的文章或故事分享給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的感悟,加強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例如:在開展小學一年級《快樂讀書吧》的活動時,通過活動鼓勵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并交流閱讀后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積累知識。課前老師準備好讀書卡和相關的課件。首先和學生交流,讓學生分享最近讀的書籍,將書中有趣的故事分享給大家,從而引導學生要多讀書,不斷地擴展閱讀范圍。然后老師出示課件學生和父母正在讀書的插圖,讓學生觀察圖片上的人物在干什么?并配出相應的文字,讓學生朗讀,并讓學生體會學生說話的時候的感情,并再次朗讀。同時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完成閱讀卡,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
2.4規范學生行為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預習的方法,在預習的過程中,對文章的大意有個了解,能夠分清重難點內容,將復雜的知識標記出來,在課堂上集中聽講,或是向老師及時請教,培養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規范學生閱讀行為。
【結束語】
因此,老師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學會正確分析,合理的采取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課堂的參與性,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在閱讀中真正獲取知識,提高各種能力,進而提升語文素養,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王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趣味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1(09):2.
[2]陳福雪.淺析激發與強化小學生語文閱讀意識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9):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