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薇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規則》首次定義了教育懲戒的概念,明確了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方式。
當今社會,賞識教育、鼓勵教育成為主流,其意圖是呼喚和要求主體教育的回歸。然而,在教育實踐中時常被作為一種教條推進。人們把注意力過于集中在“正面教育”之上,除指責懲戒以外,還會把懲罰與人格對立,且常常冠以教師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的缺失,使得教師們陷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境地。教育必須是潤物無聲、和風細雨地進行嗎?懲戒是否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呢?作為一名教師,在學校教育中應該如何把握教育懲罰的界限、掌握教育懲罰的尺度,已是教育界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第一,理解內涵,實現“會用”教育的懲戒權。如果教育懲戒不規范就會失去它應有的價值。教師在懲戒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自我監督和反省,不能被一時的憤怒所支配。對學生的生命健康、隱私等權利,給予切實尊重和保護。教師在使用教育懲戒權之前,必須明晰教育懲戒權的施行細則,才能做到合理使用教育懲戒權。
第二,明確目標,實現“善用”教育的懲戒權。懲戒的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教育手段,不斷讓學生得到成長和進步。此時,教育懲戒就需要高超的教育技巧。教育者在面對學生遇到的問題時,不要因為學生犯了錯而使閃光點被埋沒,更不要急于用簡單粗暴的態度進行批判或處罰,要以寬容的心態冷靜對待,用愛和智慧讓其意識到錯誤并走出尷尬的境地。教育懲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發展,需制定好方向,合理地利用教育懲戒這一輔助方法,并在具體實施方面把握好尺度。
第三,讓愛融入,實現“慎用”教育的懲戒權。如果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有錯誤過失,教師是必須要知道的。因為只有理解學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才能幫助其克服缺點,這種理解是教師關心學生的基礎,只有教師心中有學生,才會潛心研究學生的心理。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年齡、性別、身體狀態等各方面的差異進行懲戒,不能“一刀切”。教師需要多一些耐心和細心,認真分析學生犯錯的原因,設計不同的懲戒方法,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只有教育者真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不用固定思維判斷他們,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才可以防止教育懲戒被濫用。
綜上所述,作為教育者既要看到誤用、濫用懲戒給學生帶來的傷害,又要還懲戒以一席之地,讓它回到原來的位置。高明的教育者總是可以洞若觀火,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犯錯程度、當下環境等,機智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方法,盡量把懲戒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所以,讓我們多一點智慧和愛,多去尋找學生的優點,并施以有尺度、有溫度的教育手段,剛柔并濟、張弛有度,方能達到育人之效。
(作者單位: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