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博雅 張小莉
摘? ?要:教育部于2021年3月1日正式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但教師在運用教育懲戒權的過程中仍然面對諸多問題。通過借鑒國外施行教育懲戒權的經驗方法,并總結國內實施教育懲戒權的現狀,提出教師教育懲戒權的必要性、行使的原則和方法以及合理實施教育懲戒權的策略,為我國教師教育懲戒權的實施以及懲戒體系的完善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教師;教育懲戒;現狀研究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縱觀世界各國針對教育懲戒權的研究,許多國家都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參考一些教育領先的國家,許多對教育懲戒權采取了認可和肯定的態度,并在法律法規上做出了詳盡的規定。
在美國,教師懲戒權是各地區學校紀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國的制度規范中可以看到制度的剛性和彈性兼備。如若懲戒權嚴重影響學生憲法權利,其法律的規定往往具有高度確定性;而對于影響學生權利較小的懲戒權,其法律的規定往往具有高度概括性,或直接授權給地區教育委員會、學校等教育部門,給予地方、學校、教師相對充分的自主權和寬泛的裁量權。
在英國,2006年4月頒布的《教育與督學法》,使英國教師在管理學生時有了更加明確的權利。英國中小學的校紀校規十分嚴格,其管理學生的體系非常規范,每所學校都有嚴格的教育懲戒體系,但都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學校主張尊重每一位學生,強調建立完整的懲戒體系,懲戒與表揚同時發揮著對學生的教育作用。
在韓國,2002年頒發的《學校生活規定預示案》中對學校教育懲戒做出了相應的規定,明確了教育懲戒的事先告知、事中監控、時候申訴等細節。
在新加坡,正當的教育懲戒權也得到了法律的保障,《處理學生紀律問題的指導原則》不僅為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提供了法律依據,還明確劃分了懲戒的主體范圍。懲戒權的主體由校內拓展到校外,如警方、內政部、社會發展部、社會服務組織以及其他社會團體等。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對于懲戒權的研究比較少,但近年來教育懲戒權也日益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主要的研究內容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是否具有懲戒權及其合理性。這一問題的討論范圍一般在中小學內,對于中小學的教育教學管理,教師是否具有教育懲戒權這一問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的懲罰是侵犯人權的行為,會對學生造成身心的傷害;更多的學者認為教師具有懲戒權,這是使得學生規范行為、遵守紀律的有效方式之一。
2.懲戒權的內涵。綜合歸納學界已有觀點,懲戒就是為了達到警戒的目的而對錯誤行為進行處罰,從而避免類似行為再次發生。在學校教育中,懲戒是教師規范學生行為、實施管理教育的方法之一。
對于懲戒權的所屬性質,一種觀點認為懲戒權是屬于教師的一種“權利”。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懲戒權是教師的“權力”,是學校和教師為了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依據教育法賦予他們的教育權力,針對違反行為準則、破壞學校紀律的學生而行使的一種教育管理權。也有人認為,懲戒權既是教師的“權力”,也是“權利”。懲戒權針對的是學生的失范行為,它來源于教師的合法教育權力,同時也是教師的職業權利之一。
另外,為了更好地研究教育懲戒權的內涵,很多學者將其與“懲罰”“體罰”“語言暴力”等概念進行比較和區分。凡是質疑教育懲戒權的人,大多是模糊了這些概念,雖然是對學生的失范行為進行否定性制裁,但“懲戒”強調的是“戒除”這一目的,注重教育目標的達成和教育效果的實現;而“懲罰”是懲治的手段,強調的是負強化本身。由此可見,“懲戒”更能體現教育的本質,恰當地使用教育懲戒權可以更好地避免體罰和語言暴力等懲罰行為產生的負面影響。
3.懲戒權的相關法律。在我國,與教育懲戒權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條例正在逐步完善。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有“對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的權利;《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第二十七條規定“中小學應當嚴肅校紀,對嚴重違反學校紀律,屢教不改的學生應當根據其犯錯誤的程度給予批評教育或者紀律處分”。
對此,有許多學者已充分認識到包括教育懲戒權在內的教育領域立法上的空白。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法學專家勞凱聲教授曾在《變革社會中的教育權與受教育權》一書中指出,當今中國的教育法制有兩個必須正視的問題:一是中國教育法制建設與歐美等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仍相距甚遠,存在著許多立法空白;二是現今已經制定完成的舊法律仍然面臨著新時期的挑戰。
(三)國內研究現狀評價
1.缺乏實證研究。從目前我國關于教師懲戒權的研究現狀看,大多集中在理論層面,對于實證研究較少。教師的懲戒離不開教學的實踐,因此對于這一話題的研究更應該根據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的懲戒情況進行實證調查。
2.對國外相關法律研究較為不足。雖然目前已有一些學者對國外的教師懲戒權立法進行研究,但研究仍然不夠深入。針對我國懲戒權法律相對不完善的情況,國內的學者更應重視對發達國家較完善的相關法律進行深入研究,并結合我國具體的教育情況為懲戒權的立法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3. 懲戒權行使細節規定尚不完善。參考許多教育領先的發達國家,他們對于教育懲戒權的行使手段、行使過程、輕重程度以及懲戒申訴等細節都做了詳細地規定,但我國在這方面的規定仍然尚不完善。
二、教師教育懲戒權的必要性
(一)從法制角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于禁止體罰的規定,但并沒有禁止教育懲戒的相關規定,即沒有否定教師的教育懲戒權。前文提到了一些法規規定了教師具有“實施獎勵或處分”的權利,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懲戒權的肯定。
(二)從教育發展角度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桑代克、斯金納全面揭示了獎懲對個體行為的多方面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恰當的獎懲來促進知識技能的掌握、對個體行為進行塑造、矯正和控制,為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效地運用懲戒權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在學校教育中,獎勵可以強化正面的行為,促進良好行為的生成;而懲戒則可以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從而降低某一行為日后發生的頻率。獎勵和懲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學生的成長大多都需要經歷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在未成年人“三觀”不斷形成的關鍵時期,多數時候是通過正面教育、賞識教育對學生形成正向激勵,但有時鼓勵和贊美無法解決所有問題,還是需要相應的制度來規范學生行為,并對違紀學生采取相應的懲戒措施。懲戒作為教育的一種強制性手段之一,能起到防微杜漸、指導矯正、增強教育的效果。
在學校這個社會的縮影中對學生實施懲戒教育,有利于他們從小樹立遵守社會規范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個體逐步社會化。同時,從學校的管理和發展角度來說,教師懲戒的目的是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保障學校活動的有序進行,消除學生違規行為對學校的不良影響。
三、教師教育懲戒權的行使
(一)教育懲戒權行使的原則和方法
在教師懲戒權行使的原則方面,歸納總結眾多學者觀點,大致提出了以下內容:一是合法性原則,即要將法律賦予教師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化;二是教育性原則,即教師通過行使懲戒權的最終目的是規范學生行為,促進教育意義的實現;三是尊重性原則,即在實施教育懲戒時要尊重學生人權,以不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基本前提;四是公正性原則,即懲戒權的對象是學生的失范行為,要做到公平公正,一視同仁;五是靈活性原則,即教師應注意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靈活地采取不同的懲戒方式;六是整體性原則,即教師要將懲戒與說服教育相結合,注意溝通和交流,以獲得家長和社會的支持。
關于教師行使懲戒權的方式方法,王輝在《中小學教師懲戒權概述》中列出了以下幾種:言語責備;隔離措施;剝奪與學生受教育權無直接聯系的特權;沒收與違紀行為相關的物品;留校;警告;記入學生檔案處分等。
(二)教育懲戒權行使中的語言表述
要區分教師語言暴力和教育懲戒是完全不同的。教師的語言暴力是一種經常被教育者所忽視的變相體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提到,禁止對未成年人和學生實施體罰和變相體罰,《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也明確指出,教育者應該“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
教師懲戒權,既是教師對學生違反規定、破壞紀律的行為進行強制性管教的權力,是在教育活動中的必要權力,也是教師基于教育職業身份獲得的專業權利,有權對教育活動的過程施加一定的控制和影響。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指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教師可以對違規違紀、言行失范的學生根據情況實施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和強制措施。”從該意見稿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教育懲戒權的范圍和邊界逐漸清晰,同時也強調了一些在行使教育懲戒權過程中的不當行為。還有,《征求意見稿》再一次明確禁止了教師使用語言暴力,語言暴力給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深遠,與發展學生的教學初衷相悖。由此可以看出,教師的懲戒權是一種合法行為。懲戒權不只是教師的權利,也是教師應該履行的義務。
如何讓教育中的懲戒真正地發揮作用,至關重要的是教師在進行必要教育懲戒時的語言藝術。首先,要根據學生的情況組織語言表達,如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性格等,以此為基礎對學生進行言語懲戒,才能與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其次,教師可將幽默的語言納入懲戒,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失范行為并改正。
(三)教育懲戒權行使過程中的問題
1.懲戒行為隨意性大。由于教師在行使懲戒權時缺乏相應的標準,造成懲戒形式的選擇往往隨意性大。根據部分學者的調查和現實中的真實案例可以發現,有的教師不敢對學生實施正當的懲戒教育,而有的教師超出了合理的懲戒權限,導致懲戒權的濫用,對學生進行體罰等不當的懲戒方式。正是因為正當懲戒與體罰的邊界模糊,教師只能根據情況和自己的理解做判斷,有時就會侵犯學生的權利,乃至人格尊嚴受到踐踏。由體罰引起的侵權糾紛和賠償案件經常發生,教育懲戒行為的公正性難以體現,這也是當今部分中小學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
2.教育正當懲戒行為受到限制。社會媒體對一些體罰學生的不當懲戒事件的曝光,引起了社會和教育界的極大反響,有些教育行政部門還出臺了相關制度對教師的正當懲戒權加以約束。這些給教師懲戒權的行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教育的懲戒措施似乎成了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敢觸及的“高壓線”,這些都使得教育正當懲戒行為受到了限制。
四、合理實施教育懲戒權的策略
(一)社會方面
在立法立規層面,應以我國國情為基礎,明確教育懲戒權的性質、內容和法律地位。只有從法律層面明確了教育懲戒權的具體內容和邊界,才能有法可依,教師才能采取適當的懲戒措施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法律上對教育懲戒權的設置也應以學生為本,以教育為目的,以管教為手段。同時,我國立法機關要盡快修正《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明確規定教育懲戒權的相關內容,如規范懲戒權行使細則、懲戒權的實施范圍、領域和條件等,為教師行使懲戒權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還要建立學校懲戒的監督和法律救濟機制,教師和學校懲戒權的行使需要接受家長、相關教育部門以及社會輿論的監督,最好設置專門的監督機構,使得懲戒權的行使公開透明。如此,當懲戒權行使不合理時,學生及家長可通過專門的申訴機構進行申訴。
從媒體、社會輿論等角度而言,對教育懲戒權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使社會各界對教育懲戒權有更為客觀、公正的認識。社會媒體要加大對教育懲戒權的宣傳力度,注意科學性和社會性,真正做到為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服務、為社會進步服務。同時,對一些教師不當行使懲戒權的行為,如體罰、語言暴力等,要進行真實、客觀的報道,堅持積極、正確的輿論導向。
(二)學校方面
1.要劃分學校教育懲戒中的管理權限。明確學校教師及相關管理人員的職責與分工,校長、班主任、任課教師等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懲戒制度中的管理權限不同。其中,教師與學生接觸最多,是教育活動最主要的影響者,也是教育懲戒權的主要實施者。
2.學校也需要制定學校教育懲戒的規章制度。國家的法律法規所指定的教育懲戒權實施細則是在大方向上對懲戒行為進行指導,同時也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和各級各類中小學的積極響應。成文的制度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展開的基礎和規范,要達到以教育為目的、以懲戒為手段、以制度為載體的有機統一。
3.教育教學是持續性、系統性的工作,教師只有不斷提高綜合能力,才能滿足當前不斷發展的教育教學現狀。教育中需要適當的懲戒,這就對教師行使懲戒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應該積極開展相關的培訓,通過不斷學習使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和提高,以便于更合理地行使教育懲戒權。如教育懲戒的相關理念、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心理素質等。
(三)教師方面
首先,教師應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當學生有失范行為時,要想糾正學生的錯誤教師應該自己做到正確的示范。其次,教師還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懂得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規律,針對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運用多樣的懲戒方法。最后,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隨著社會對教育領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社會各界、學校、家長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意味著教師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壓力和挑戰。心理素質不高的教師,就更容易把懲戒權的行使演變成負面情緒的宣泄,從而造成惡劣的影響。
在如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鼓勵教育、賞識教育,但我們應該認識到,恰當的懲戒教育依然是有其必要性的。教育懲戒權應該在法律中被明確地規定,家長、教師、學校乃至社會各界都應該對教育懲戒權有更加正確和客觀的認識,懲戒不同于語言暴力和粗暴體罰,更不能是對學生的身心傷害。教育懲戒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改變自己的失范行為,進而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秩序,同時也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沒有懲罰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為了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為了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為了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為了和諧社會的構建,教育懲戒權的合理行使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周洪宇,方? ?皛.美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界定與啟示[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6):84~95+2.
[2]譚曉玉.教育懲戒權的行使與未成年學生違紀行為管理[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8,((04):32~35.
[3]張益剛.教育懲戒權的起因與屬性分析[J].齊魯學刊,2005,(04):123~126.
[4]董新良,李玉華.關于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懲戒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5):17~20.
[5]阿? ?計.教育懲戒權,立法的價值和姿態[J].人民之友,2019,(07):45.
[6]蔣一芝等.懲戒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