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楠 王赫淼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環境及當下居住環境的變化,集合型住宅以其有機、多元、聯動的優點進入大眾視野。特別是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加重及二孩政策進一步放寬的社會背景下,家庭人口結構及居住模式等方面均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化,其中多代居住的家庭數量越來越多。鑒于此,應重點分析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結合該住宅類型的研究背景及意義,實現改善人們的家庭居住環境,促進多代交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化帶來的人口問題及城市居住問題。
關鍵詞:城市化進程;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戶型;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集合型住宅在建設規模、數目、面積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人口老齡化加重的社會背景下,居住問題屢見不鮮。但是,這方面的研究課題還較局限,如房屋政策、棲身模式及構筑設計等仍需要一段時間的研究和實踐。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集合型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也將成為促進我國集合住宅模式不斷優化發展的新趨勢。
一、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城市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加之流動人口控制政策的取消,所以我國城市人口激增。從國家統計局于2016年公布的多項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城鎮人口高達8億人左右,同比上一年末增加了2000多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0%以上。從上述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國己進入城市化迅速成長的關鍵時期。但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城市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諸如人口增長、居住需求多樣及城市土地資源短缺等現實問題,這時集合型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住宅進入大家的視野,也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關注的重點。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民眾對住房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在商品經濟影響下,部分房地產開發商傾向開發建設規模大、出售率高、利潤優厚的戶型,卻忽視了對建筑工程周圍地塊環境的探究,也沒能站在消費者角度考慮建筑的室內規劃。而這種單一戶型的集合型住宅已經難以滿足居住者的需求,即房地產市場開發無法滿足現階段部分居住者的期望。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不斷推進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理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住宅不再只是遮風擋雨的房子,更是為居住者提供一種舒適、便利的居住狀態。與此同時,考慮到現在的現實情況,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用性套型設計也不能采取原始、簡單的設計方案,需要結合居住者的實際居住要求,豐富集合型住宅建筑設計及室內空間設計,并立足實際,設計出滿足不同住戶需求的集合型多代住宅空間[1]。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為更好應對城市化發展變化,滿足城市人口居住需求,應在保持城市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優化城市的空間布局和室內空間設計。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便是設計師在應對社會發展變化做出的積極反應,也是緩解城市人口壓力的積極嘗試。在這些集合型多代住宅的內部空間中,設計師應將居住空間轉化為適應社會發展、滿足更多居住者需求的空間環境。通過合理劃分建筑內部空間,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住者的居住環境,甚至提高其生活質量和品質。對此,應進一步探索和優化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設計,以適應居民的多樣化居住需求。對此,設計師在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設計過程中,應先明確設計目標,即致力于不斷提高市民的住宅環境和居住質量,更好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在我國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有關研究不斷豐富的社會背景下,我國城市住宅發展模式正被集合型住宅占領[2]。面對這樣的建筑建設發展勢頭,集合型住宅建筑設計及室內空間設計將成為當下住宅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現代住宅設計中,設計師應集合居住者多樣化居住需求,其中包括多代居住需求,在更好滿足住戶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礎上,補充其室內空間舒適性及適應性。
二、影響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設計的因素
(一)使用群體的變化
對于居住者而言,住宅設計之初多是按照最初家庭成員組成的具體需求定位和設計居住空間。從夫妻的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再到有老人的三世同堂,這樣的多代生活狀態對居住空間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設計的重難點。對此,在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需針對特定高頻使用者的具體需求,設計和優化建筑和室內空間。如三口之家的廚房可能由男主人或女主人打理,所以廚房的設計在風格、色調等方面比較簡約,若面對與老人共同居住的現實,還要考慮老人的實際需求。可見,在多代生活的社會背景下,研究和探討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家庭成員行為模式的變化
隨著城市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我國一、二線城市居民養老問題使得更多子女傾向多代共居。特別是如今年輕人忙于工作,無暇照顧孩子和家庭,需要老人與其同住來照顧孩子。在上述社會背景下,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設計有關研究的現實意義就進一步凸顯出來。關于多代居住下,各居住成員間的差異性和個性化要求,可以通過分析和探討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的適應性來實現[3]。此外,多代居住的家庭結構較為復雜,家庭成員受到各自教育背景、人際關系、職業差異、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影響,所以研究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的適應性將利于優化家庭成員間的生活行為模式。
(三)使用時間的變化
在原本的居住空間設計中,對于特定空間的設計主要考慮使用時間。如正常上班父母及上學孩子的三口之家,其居家時間主要集中在晚上和周末,使得一些輔助空間的使用頻率和需求都不是很高,只要盡量滿足主要空間的使用功能便可。但是,面對多代居住的家庭結構,考慮到成員間的關系較為復雜,應適當增加學習空間、辦公空間及娛樂空間,并保證在時間上家庭成員間互不干擾,以提升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的適應性。
(四)使用品質的變化
如果家庭成員結構較為簡單,就對學習空間、辦公空間及休閑空間使用頻率不高,家庭成員間的居家生活要求也多是停留在功能層面。隨著家庭人口結構的改變,多代共居的家庭更多,家庭成員間對于居住空間使用品質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化,對環境舒適度及生活空間品質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應適當增加私密空間,增加符合不同成員身體尺度的家具等。
三、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設計基本原則
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設計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適應性設計原則。該設計理念是指在維持原本建筑格局下,根據多代居住者的需求對各空間結構與功能進行適應性布局。例如,在家庭成員組成的變化下,可適當減少臥室空間,增加多代家庭成員的生活利用空間;在生活水平提高前提下,重新布局室內空間,適當增加家具等使用設備;在居住者生活方式改變下,改善空間布局,適當調節空間大小。二是可變性設計原則。該空間設計原則下,設計者在原建筑面積不變的條件下,通過優化設計方案改變空間,以滿足居住者的差異性需求。可適當增加框架結構的應用,如運用墻體、家具等構件改變空間的尺度、形態、位置等,進而實現提高室內空間運用的靈活性。三是精美性設計原則。在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設計過程中,其精美性可通過美化空間、優化施工精密度等方面實現,并結合居住者個性審美需求優化設計,增加居住空間的適應性,具體可以結合家庭成員的文化素養及身份、個性等細化居住空間,以更好增強多代居住的適應性[4]。
四、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的適應性套型研究
(一)增加設計師與居住者的互動
設計師與居住者間的交流和互動應建立在居住者的生活習性、使用習慣及潛在需求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提高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的適應性套型設計的合理性,設計師有必要結合居住者的生活模式,使得設計更貼近居住者及社會需求。增加設計師與居住者的交流和互動能使得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的適應性套型更加符合居住者對空間的個性化需求,減少設計盲目性,減少返工環節,進而實現降低集合型住宅的建設成本。
(二)賦予建筑傳統文化精神
我國設計師在進行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的適應性套型設計時,始終抱著對傳統文化繼承和批評性的思維理念,使得住宅設計方案結合當地的地形、氣候以及材料等條件,通過這種方式滿足居住者對居住環境在地域文化方面的情感歸屬感。對此,在研究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時,應注意賦予其更多的場所精神,并從空間本質入手優化和豐富其設計內涵,尋求一種更具情感認同的居住空間形態。
(三)對于不同戶型的探索
針對多代家庭,設計出不同的戶型將成為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的主要發展趨勢。如日本戰后形成的N LDK戶型模式,而且在社會家庭結構形態不斷變化的今天,該國建筑師在積極探討適合當代家庭結構的集合型住宅,這也是集合型住宅建設的意義所在[5]。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的適應性套型研究將顛覆傳統家庭對于空間的觀念,打破單一住宅模式,使集合型住宅設計脫離傳統戶型模式的束縛,更好滿足多代共住的需求。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家庭結構、消費觀念、生活理念、養老方式等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研究和探討集合型多代居住適應性套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住者的居住品質,并能更好滿足其對居住空間的個性化需求。
參考文獻:
[1]王蓉.淺談多代共居住宅空間的彈性設計[J].居業,2020(9):26-27.
[2]張曉君.居家養老模式下的適老化住宅設計分析[J].中華建設,2020(3):74-75.
[3]石璐,魯煜.基于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多代共居住區設計研究[J].藝術工作,2019(3):86-89.
[4]葛佳欣.城市“多代居”型住宅功能空間的代際適應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19.
[5]梁建超.基于養老需求的冀東農村住宅適應性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