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 楊志
(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疫情席卷全球,全世界各地的大型體育賽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很多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的國家面臨巨大壓力,這使得大型體育賽事效益進入到人們的視野范圍內,大型體育賽事的效益如何、效益的組成、效益如何提升都成眾人研究的視角,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力求探索出后疫情時代下提升大型體育賽事效益的措施,為今后我國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提供一定的參考。
體育賽事的效益是指舉辦該體育競賽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該體育競賽所展現的效果和利益的對比。大型體育賽事是指競技水平高,并且能給舉辦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帶來巨大影響,并在媒體的推動下,在很大范圍內產生影響的賽事。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多個國家爆發。截至2021年2月,國內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中國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至此中國進入了后疫情時代。
2020年,面對疫情來襲,全世界面臨巨大挑戰,大型體育賽事的聚集性遭受了嚴峻的挑戰,各大賽事宣布延期或暫停,部分賽事實行無觀眾封閉式比賽,這給大型體育賽事的策劃和舉辦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李學東在其研究中曾表明,我國近年來舉辦的綜合體育賽事的經濟效益并不理想,過分夸大了大型體育賽事的效益。
從表1可知,中國近年承辦了數場大型體育賽事,表內僅為對應級別內影響力最大的賽事。北京奧運會共籌備了7年,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設了奧運村、新場館等大量配套建筑,花費2000多億元,最終盈利僅200億元,經濟效益并不理想,這使得現在很多國家不愿意承辦奧運會。
表1 近年來中國承辦的部分大型體育賽事表
再如,具有代表性的廣州亞運會,投資1200億元,計劃盈利8000億元,最終卻負債2000億元,計劃和現實落差巨大,令人咂舌。兩場國家級賽事,山東全運會和深圳大運會,投入大量資金,收益仍然不盡如人意,此外,還有其他各大賽事,經濟效益也并未達到預期。
反觀南京青奧會,從策劃開始注重節儉辦賽,雖然運動項目和運動員數量較以往均有提升,但預算控制在18億以內,僅僅新建了青奧體育公園1個場館群,其他場館多使用現有場館進行改裝升級,并投入使用,節省了大量資金,雖然最終沒有公開具體獲益數據,但從成本和賽事評價來看,經濟效益必然豐厚。
疫情后,我國大量減少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數量,國內較為重要的賽事,如國家級、省級賽事也嚴格控制參與人數。國內推廣較為廣泛、觀眾人數龐大的賽事,如CBA(中國男子籃球聯賽)、中超聯賽均采用無觀眾模式開賽。同時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必然受到巨大的影響。所以,綠色人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觀”與“生態觀”,以及取用于民、全民共享的“遺產觀”與“發展觀”非常重要[1]。
該文將政治、社會、文化效益放在一起進行探索研究。之所以將此3項效益放在一起研究,是因為通過前期數據調查與分析,大型體育賽事效益在政治、社會、文化上的效益較好。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效益較為直觀,但大型體育賽事的效益遠不止直觀可見的效益,還有很多客觀價值。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例,中國申奧成功,已經證明了中國已經走上了世界舞臺,其國家影響力、辦賽能力、國際地位都得到了國際奧委會的認可,而這一認可,使得中國在政治、社會、文化方面的底氣和自信得到了提升,經過7年緊鑼密鼓的籌備,2008年8月8日,在中國北京,中國人以一場震撼的開幕式,向全世界證明,中國已經踏入世界強國之列,中國文化貫穿開幕式的每個細節,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輝奪目的歷史長河,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發了中國人民濃厚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讓國際友人重新定義了中國新時代強國的形象,北京奧運會被很多全球媒體評為歷史最佳奧運會。在北京奧運會的影響下,大規模城市建設使北京成功躋身國際化大都市之列,其政治、社會、文化影響引領全國,其后,更多的一線城市緊隨風潮開始承辦大型體育賽事,效果頗豐,再反觀其經濟效益,可見大型體育賽事的效益更偏向客觀價值的體現。
3.1.1 正確看待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效益
我國一些城市對大型體育賽事的期望值較高,并且還存在著互相攀比的情況,所以往往會出現賽事建設奢華,回報達不到預期的情況。各個城市在決定要承辦比賽的同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大型賽事的經濟效益,避免盲目跟從。
3.1.2 建立科學的賽事風險評估體系
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的生態風險類型主要分為生態失衡風險、生態空間占用風險、環境污染累積集中爆發風險、資源能源無序利用過度消耗風險[2]。參考北京奧運會以來數十項體育賽事經驗,應加強風險評估體系建設,避免盲目樂觀,甚至回避一些潛在風險。
3.1.3 改進大型賽事經濟效益評估體系
全民健身理念提出后,我國各項體育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各種針對體育賽事發展所提出的創新機制和相關改革政策也層出不窮。而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當前傳統的體育賽事經濟效益評估體系存在一定的片面和不足,無法實現對當下體育賽事的各種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
3.1.4 利用好現有的場館和配套設施
北京奧運會后,陸續有多個城市承辦過不同級別的賽事,很多一線和二線城市都建設了自己的奧體中心,有一些中心城市有自己的奧運村、青奧村,應該利用好這些現有的場館和配套設施,盡量減少新建,注重場館的合理利用,以節省辦賽成本[3]。
3.1.5 制定疫情期間大型體育賽事的管理方法
疫情期間,大型賽事的組織和管理受到很大影響,應該根據賽事本身、賽事參與者、觀眾三大評估指標[4]制定特殊時期的管理方法,針對疫情產生的問題有針對地找到解決的途徑。
3.1.6 處理好賽后遺產
在處理奧運村等賽后遺產時,可以將其轉化為觀光旅游項目,以達到維持保養或盈利的目的,促進城市旅游空間布局和優化[5]。
大型體育賽事在政治、社會、文化效益方面的成果相比于經濟效益來說較好,但后疫情時代來臨,大型體育賽事要承擔新的重任。
3.2.1 成為展示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民風貌的名片
大型體育賽事是全球人民的集會,是一場促進全世界人民相聚、關注的盛世,一場賽事的舉辦給一個國家帶來的不僅是財富,更是政治上的繁榮、社會上的昌盛、文化上的綻放。賽事中的每一位運動員代表著國家和地區的風采,展示著人民風貌。
3.2.2 成為疫情時期推進全民健身、強身以抗疫的宣傳大使
城市政府辦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辦賽的價值[6],在后疫情時代下,人民的身體素質和抵抗能力被推上了抗疫前線,而大型體育賽事正是各項體育賽事最好的宣傳大使,在疫情面前,只有增強體質、強身健體,才能有更多的資本與疫情對抗,通過宣傳、賽事轉播、體育文化、體育氛圍等各種途徑,做抗疫的宣傳大使。
3.2.3 成為鼓勵群眾同心戰疫、攜手共渡難關的先鋒陣地
大型體育賽事會激發群眾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在后疫情時代,人民群眾更需要扭成一股力量,促進民眾團結。大型體育賽事的觀眾基數大,宣傳和鼓舞能力強,各大賽事應該以共同抗疫為主題,來渲染氛圍,加強民族英雄形象建立,致敬抗疫英雄,同時也能提升體育競技氛圍,達到共贏的目的。
大型體育賽事效益由多方面組成,面對疫情帶來的巨大影響,必須用新的視角重新衡量其實際效益,彌補疫情前已經出現的漏洞,再根據實際情況,規劃疫情后賽事的發展,才有助于促進大型體育賽事健康發展,做到賽事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