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 葛子豪 高健
摘要:網絡“洗稿”現象嚴重擾亂了網絡秩序,由于部分自媒體營銷號的“洗稿”手法較為隱蔽,法律目前并沒有明確的條例對其界定,因此這種侵權行為使得大量原創作者面臨維權難的問題。互聯網的交互性與便捷性助長了“洗稿”亂象,“洗稿”文章、“洗稿”視頻、“洗稿”音頻比比皆是,因而對“洗稿”的治理迫在眉睫。
關鍵詞:網絡侵權;洗稿;自媒體
中圖分類號:D92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123-002
全國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加強自媒體洗稿法律規制的對策建議》的提案,“洗稿”現象在當下網絡平臺比比皆是。這不僅是對原創作者的傷害,更暴露出我國對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存在短板。將他人版權的原創文章或影視作品在未獲得原創者同意下直接挪用或者剪輯制作出其他形式的作品,這類網絡侵權行為在社交媒體平臺俯拾即是。例如某些網絡影視劇解說員、專注熱門話題的自媒體人員、惡搞短視頻博主等以一種網絡新業態的呈現,從業者不進行創作,而是將某些素材挪用的制作使用。而這些對于原創者產權的“拿來主義”正是當下網絡社會中司空見慣的“洗稿”現狀。
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洗稿”出現了系列產業鏈式的發展,“洗稿”行業可以直接運用相應的智能技術手段,短時間內就可安排出一篇“洗稿”作品。現如今,網絡“洗稿”也不僅僅局限于文章“洗稿”,還出現在線音頻“洗稿”、短視頻“洗稿”等現象。“洗稿”在網絡空間內的不斷滋生,隨之而來的侵權糾紛案也越來越多。
一、“洗稿”現象長期滋生的成因
在網絡技術的普及與迅速發展下,自媒體行業的發展已進入繁盛階段。新媒體發展效益的凸顯,自媒體僅依賴流量便可存活。在信息超載的當下,為了增加內容吸引流量,“洗稿”成為了多數媒體的首要之選。縱觀整個網絡空間自媒體的“洗稿”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流量和經濟效益成為其爭先追逐的目標。
(一)移花接木式抄襲
盡管存在部分的網絡監管條例的出臺,由于監管的缺失,使得自媒體“洗稿”現象仍然長期存在。“洗稿”的亂象最常見的是對于熱門文章的“洗稿”,現如今更是出現了熱門音頻、視頻的“洗稿”。網絡“洗稿”的頻發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法律對原創作者著作權保護的不完善,一個網絡熱門內容是可以多個平臺發布,熱門文章或視頻一經出現,其他平臺均會“移花接木”式的發布,這類效仿、重組就是“洗稿”的初始化模式。
“洗稿”管理的缺失催生出“洗稿”行業的誕生,一些微小的自媒體者基于自身主體小,不害怕茲事體大,對于“洗稿”內容的發布變本加厲,有的甚至出現系列“洗稿”內容的發布。“洗稿”的頻頻出現不是出自一家之手,而是整個行業多數人員都存在該行為。現今短視頻的火熱,入駐短視頻行業的博主也越來越多,由此近幾年的視頻“洗稿”糾紛也愈發繁多。
(二)原創保護不完善
亂象的背后是部分“洗稿”者存在僥幸心理,更多的還是因為缺乏完備的管理條例。著作權法的認定困難使得“洗稿”亂象愈演愈烈,在利益的蒙蔽之下這些“洗稿”者更加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
以“洗稿”文章來看,大多數是在原創文章上的基礎上進行段落調整、改動全文框架,或打亂語句順序以及改寫核心語句進行同義替換等,這與我國著作權中所認定的抄襲侵權存在些許偏差,這也造成原創者維權難度大的問題。原創者對于自己作品被“洗稿”的維權難問題,經常選擇放棄維權,由此也造成了“洗稿”者長期在各大平臺發布“洗稿”作品的不正之風,最終導致惡性循環。維權難的問題,給原創者造成傷害不止一星半點,久而久之原創者就算有維權的想法也難以再次付之行動了。
(三)精準打擊難度大
網絡空間的新業態使得信息的傳播渠道多,傳播的形式更為多樣化,“洗稿”依托于網絡平臺的更替其生存的形式也在不斷地變化,“洗稿”亂象的頻發不僅造成網絡亂象成災,還進一步涉及抄襲等侵權行為的出現。“洗稿”的隱蔽性難以對其定性,使得對其精準打擊的難度增大。
在激烈競爭的網絡環境下,內容變現成為“洗稿”者生存的必行之道。自媒體人員奉行利益先行、流量至上的生存法則,在各類熱門話題的刺激下轉向文章、視頻的“洗稿”,以此獲取流量變現。從“歪理邪說”與“差評”的糾紛,再到六神磊磊與周沖的糾紛,最后到王和巖與“呦呦鹿鳴”公眾號的糾紛,折射出“洗稿”現象在當下微信公眾號平臺屢禁不止。從短視頻網站的“洗稿”糾紛不斷,日益凸顯出“洗稿”行為在各大視頻網站的滋生。
二、“洗稿”現象治理的對策
新媒體的環境下,短視頻行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短視頻不僅內容“洗稿”,“洗稿”音頻也比比皆是。“洗稿”的方式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地升級,更有甚者明目張膽地抄襲、剽竊原創者的作品。“騰訊內容開放平臺”于2019年也發布了“洗稿搬運專項整治”的公告,公告中不僅有關于“洗稿”可能涉及到的侵權行為一一說明,還著重展示了一些違規案例,這使得自媒體的侵權變得有據可依。基于當前網絡的現狀,“洗稿”的治理刻不容緩。
(一)監管部門:加大“洗稿”者懲處力度
“洗稿”之所以屢禁不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相應的法律條約的管理。反觀近幾年對“洗稿”的處理僅僅是以封號、道歉、賠償金額直至最后的不了了之,沒有嚴厲的懲治手段,這些處罰對于“洗稿”行業或者自媒體從業者來說是毫無影響的。加大對于“洗稿”侵權的懲治力度是治理這類亂象不可或缺的一步。
首先對于各大平臺的“洗稿”內容直接刪除,禁止二次編發,對于屢禁不止的“洗稿”人員直接封號撤銷其發布的權利;其次對于存在“洗稿”的相關產業調查后全面禁止“洗稿”產業的存在;再者針對法律進行完善,在涉及著作權、知識產權等方面補充相應“洗稿”的內容,讓維權者在維權時有法可依,侵權者在侵權后違法必懲;最后相關的監管部門對于各大平臺的監管政策需嚴加督促,加大平臺的懲治力度,積極鼓勵平臺和社會對于網絡平臺中“洗稿”現象的舉報,一旦涉及侵權必將嚴格處理。
(二)自媒體:堅守媒體人的職業素養
“洗稿”侵權的亂象充斥著網絡空間,隨著后真相時代的到來,受眾極易受到他者的誤導,在粉絲眾多的自媒體的影響下,受眾群體常被困于“洗稿”中,這嚴重地挫傷了原創作者的創作熱情。“洗稿”日益威脅著網絡空間的正常發展,依靠受眾群體本身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也是遠遠不夠的,因而還需要自媒體人提高自身素養,進而減少“洗稿”的出現。
一方面不僅需要自己監督自己提升素養,杜絕“洗稿”的出現,要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氛圍,另一方面對于被“洗稿”要積極維權,不能不管不顧,依法維權扼制“洗稿”的生存空間。自媒體人并不都是專業的媒體人,但仍需堅守作為一個媒體人的職業素養,不可將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倒置,也不能觸碰網絡侵權的底線,不能一味顧及內容為王,以原創為榮才是正確的生存之道。
(三)平臺:加強發表作品的管理
對于“洗稿”的侵權行為利用法律手段來抑制其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加強各類“洗稿”的管理把關,從發布的源頭進行阻截也是至關重要的。新媒體的發展使得把關人的身份在不斷地轉變,僅僅依托傳統的把關人即編輯群體進行“洗稿”把關是力不從心的,還需結合新媒體的發展,依托各個方面從嚴把關,如平臺的把關、受眾自身的把關。
平臺的把關是阻止“洗稿”內容頻發的關鍵,各大平臺對于各類作品在發布之前進行監管審核,一方面一旦發現有“洗稿”跡象便禁止相關發布,減少其傳播,另一方面對于類似的作品在進行二次審核若發現疑似侵權的內容,直接責令相關人員進行刪除,禁止作品在平臺的傳播;受眾的把關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當前信息的飛速發展,受眾不再關注事實本身,而是注重情感的訴求,自媒體為迎合受眾,對于熱點的話題存在“洗稿”熱門專題的現象,受眾對于一些網絡侵權的“洗稿”作品要提高警惕,積極抵制。
(四)技術:運用智能手段的加持
技術的發展催生出大數據、區塊鏈、算法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衍生出一批新模式和新業態。網絡空間的“洗稿”行為給網絡侵權行為造成強有力的威脅,因而利用外部技術發展創作形成一個專門針對“洗稿”的技術手段,是減少網絡侵權以及保護產權的一大利器[5]。
首先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產權的各個流程的保護,讓原創者的創作得到全流程全方位的保護,減少作品被“洗稿”侵權概率。其次,融合區塊鏈和大數據合作機制,進行作品的所有創作流程的跟蹤匯總,將整個網絡平臺的數據融合在一起,對各大網絡平臺涉及“洗稿”的作品核查追根溯源并追究責任,進而加大侵權嚴懲力度。將新技術手段納入網絡侵權的細化研究中,推動相關法律的完善,另外技術手段加持對侵權人員的追根溯源,進而起到有效的威懾作用,從而減少“洗稿”的泛濫。
三、結語
“洗稿”具有隨時性和隱匿性的特點,除了需要職能部門的監管和助力,還需發揮整個網絡行業的監督力度,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環境下,其助長的不良風氣嚴重擠壓了優質原創內容的生存空間,而原創內容流失更加加劇市場環境的惡化。當下大部分人對于網絡侵權等產權保護的系列問題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因而處于網絡空間的自媒體人更要遵循網絡空間的秩序,不可在網絡侵權的邊緣觸碰。原創優質內容,杜絕拿來主義式“洗稿”,是當前自媒體從業者謀求長遠發展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文德,葉娜芬.網絡信息資源著作權侵權風險分析——以微信公眾平臺自媒體“洗稿”事件為例[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7(02): 48-51
[2]范海潮,顧理平.自媒體平臺“洗稿”行為的法律困境與版權保護[J]出版發行研究,2018(11):5-8
[3]匡文波,李永鳳.自媒體為何洗稿不休[J]人民論壇,2019(25): 118-119
[4]高健,余富強,葛子豪.網絡主播群體性問題及其治理[J]傳媒, 2020(03):74-76
[5]張瑜,衛欣.網絡微影像:互聯網時代的影像新形態[J]東南傳播,2018(10):105-107
[6]高健,鄭光耀,徐偉悅.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略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0):73-74+78
[7]陳相雨,丁柏銓.抗爭性網絡集群行為的情感邏輯及其治理[J]中州學刊,2018(02):166-172
[8]衛欣,劉露.縣級電視臺傳播生態位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J]中州學刊,2017(12):164-169
[9]陳相雨.商業廣告“講導向”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準繩[J]傳媒, 2017(20):77-79
[10]高健.影響“90后”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因素與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0):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