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順
摘要: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重點在于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民族風情、民族手工藝等特色文化資源優勢,將資源優勢進行轉化,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進一步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水族銀飾是水族人民的藝術品,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推廣黔南州水族銀飾民族文化為目的,積極響應國家政府號召,加強民族民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與精準扶貧相融合,努力將其轉為市場優勢,使其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品牌價值及宣傳科普教育價值。
關鍵詞:水族銀飾;文化創意;傳承發展;扶貧建設
中圖分類號:F59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169-003
一、水族銀飾概述
水族自稱“睢”,據研究與古文化發祥地的睢水流域有關。族稱“睢”被“水”取代,與唐代開元年間在今黔桂交界的環江一帶設置以安撫水家人為主體對象的羈縻撫水州有關。這是封建中央王朝正式確認水家為單一民族之始[1]。
水族具有世代傳承的民俗故事與傳說,也反映了濃郁民族特色的發展歷史和社會生活,擁有認知意義、教育意義、審美意義與科研價值,對探討民族起源具有一定的意義。水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文明的民族,具有獨特的社會生活,民族風俗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并從側面反映了水族的起源和歷史。
(一)水族燦爛的民族文化
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的象征,水族幾千年來擁有本民族的語言認讀古文字。水族古文字主要用于《水書》的撰寫,是水族特有的文化現象與特色,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2006年5月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水族婦女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水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屬于原始宗教范疇,是對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因此水族人民認為萬物皆有靈,信仰鬼神繁多、敬畏神怪,期望人丁興旺、保佑水族人民子孫平安。
(二)水族銀飾的匠心獨運
水族銀飾是少數民族對美的藝術表現,并用作服飾鞋帽等裝飾來豐富美化生活,象征著美好、勤勞和富有的標志。水族結婚風俗是新娘將銀飾品作為嫁妝,男方則以銀器、銀幣作為禮金。水族每逢“過端”等節慶日時,水族姑娘、婦女以銀飾裝扮自己,搭配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精美絕倫。水族銀飾是記錄水族社會歷史、經濟文化與民族風俗的“活字典”,展示了水族社會豐厚的民族文化與觀念意識。
水族地區的銀飾品是由當地水族銀匠手工制作完成的,分布在都勻市基場水族鄉,三都縣廷牌鄉的拉外、甲王、塘州鄉高本、丹塞縣下雷塘村等。銀匠技藝世代相傳,都勻市基場水族鄉銀匠手藝人陳貴錦師傅制作的銀飾品,主要受眾群體為水族婦女,制作工藝精湛,深受當地水族人民的喜愛。
(三)水族銀飾的類別
水族銀飾種類繁多,在水族服飾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筆者前往都勻市基場水族鄉進行田野考察,大致分為以下四類。1.水族頭飾;2.水族頸飾;3.水族手飾;4.水族腰飾等。水族婦女穿戴一身完整的銀飾品,不僅體現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
(四)水族銀飾的藝術表現
1.水族銀飾紋樣的文化寓意。水族銀飾紋樣大致可分為動物紋、植物紋、人物紋三種類型,使用率較高的有龍紋、鳳紋、魚紋、花草紋等。動物紋:主要以龍紋、鳳紋、魚紋、蝴蝶紋等常見。水族人民原始圖騰崇拜最具特征的是魚紋和龍紋。在生活習俗和民間傳說中,水族的圖騰崇拜是魚,他們認為魚是水族祖先的化身,寓意是團結和睦、人丁興旺。植物紋:水族人民巧妙的運用大自然作為藝術創作題材,創造了許多生動的植物紋樣,采用花草的枝、葉、莖和藤條,用來襯托主體紋樣。人物紋:水族銀飾紋樣中人物出現得較少,較為常見的是孩童戴的銀帽福。銀帽福形象主要為八仙與菩薩,神明造型和藹可親,寓意著水族兒童平安健康成長。
2.水族銀飾紋樣的裝飾美感。水族與苗族、漢族等民族群居生活,在生活上和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裝飾紋樣上,苗族偏具象,水族偏抽象。水族紋樣以線作為主要造型方式,線的表現自由隨意,層次分明,外型比較完整飽滿、內部造型豐富生動。水族銀飾紋樣的構成形態分為單獨紋樣、適合紋樣與連續式紋樣。
(五)水族銀飾的材料與制作工藝
1.材料的可塑性。傳統首飾大多選用金屬材料,金屬材料分為貴金屬和其他金屬。銀則普遍使用于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中,例如水族、苗族、布依族等都佩戴銀飾制品。由于銀的自身性能,可以塑造出不同風格與造型的銀飾品。較純的銀飾材料十分的柔軟,在制作花絲等難度較大的工藝上較好塑性與制作,但是易于變形。添加白銅的銀飾具有一定的硬度,多用于鏨刻工藝,能夠更好地保持不易變形。
2.工藝的創造性。水族銀匠工作坊較為簡陋,雖然目前有各種先進的制作工具,但他們依舊喜愛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進行銀飾制作。在田野調查中的工藝技法如下:(1)花絲工藝;(2)鏨刻工藝;(3)焊接工藝;(4)炸珠工藝;(5)清洗工藝等。水族銀匠用木炭加熱金屬,接著將木炭堆砌成爐窩,將銀飾品放入其中進行加熱。熔化銀料時,將銀子放入坩鍋,再把坩鍋放在燒紅的木炭中,加入硼砂幫助銀子融化。
二、水族銀飾與現代文化創意的融合
(一)水族銀飾中材料的創新應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傳統民族文化有著神秘且古老的魅力,在不斷探索與研究的同時,水族銀飾材料在銀飾產品設計中需要加入適當的創新,滿足人們對當今生活的追求,提升民族文化產品的價值。材料從古至今都是設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傳統銀飾產品物質屬性同時,材料的應用也需要具備較強的人文精神。
1.綜合材料的魅力。在傳統的水族銀飾中,銀作為主要材料加以運用,水族人民認為銀有趨避鬼神的作用,所以對銀的渴望遠遠大于其他材料。在當今多元文化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善于發現和創造更多新鮮有趣的事物,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較為重視。銀飾愛好者、設計師們通過探索和實驗,利用不同物質的材料進行加工創作,碰撞出全新的視覺體驗。
綜合材料主要是采用混合材料,例如油性、水性顏料,染料、泥土、木材、玻璃、鋼鐵、紙、化學試劑等各種材料都可以運用。對綜合材料深入透徹的了解是產品設計的重要環節,例如一塊閑置的木材,帶著歲月的痕跡,給人以無限的遐想。一張廢舊的報紙,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也承載著當時的記憶。綜合材料的運用,首先是理念的形成,然后尋求材料進行全新的創作。第二是對某種材料的偏愛,依據偏愛的材料做相應的藝術創作。在眾多材料的媒介下,綜合材料會讓產品增添更多的色彩。不同的材料與傳統水族銀飾相融合時,會產生許多不可預知的效應。當然要適當地運用綜合材料,經過實驗與藝術特有的規律,才能更好地展現綜合材料帶來的魅力。
2.新型材料的創意。新型材料具有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有別于傳統材料。新型材料的覆蓋面廣泛,例如紡織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醫用材料及醫療制品業、電工器及電子元器件制造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需的特殊材料也是新型新材料的使用范圍。
對新型材料的使用,盡可能地選擇環保、無害、可持續發展的再生能源材料。生物材料中許多類型的材料在醫療健康中得以運用,譬如金屬、合金、陶瓷等高分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使用最多的是高分子生成物材料。新型材料的出現不僅解決了眾多領域上難以攻克的問題,在藝術創作中作為材料進行研究與應用,充分發揮藝術無盡的創意。創作者需要保持對新鮮事物探究的好奇心,從而創造出振奮人心的作品。傳統材料與新型材料的結合,需要更多的包容性,通過不斷的磨合才能展現出和諧的狀態。水族銀飾如何與新型材料碰撞出新的靈感,大膽地接納并改變傳統藝術的審美方式,帶來多樣化的藝術形式,使作品充滿想象力、感染力和創造性。
(二)水族銀飾中工藝技法的創新運用
1.民間工藝的相互吸引。民間手工藝是勞動人民創造并生產的手工藝,有著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與濃厚的地域特色,反映了當地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與高超的工藝技法,同時也是大眾生活的民俗藝術。民間工藝類型有刺繡、銀飾、編織、陶瓷、布藝、木雕、毛絨、皮影、泥塑、漆器等。民間工藝不僅滿足人們日常所需的物質需求,也給予人們對美好事物的享受。
民間工藝在造型上簡單淳樸、夸張且具有趣味性,沒有繁復的表現,強調的是單純與樸素。民間藝人以主觀的情感和真實的心理感受為主要表現形式,在人物、動物、植物的外形特征上,以夸張變形的方式進行表現。如黔東南苗族刺繡的紋樣中,常見人與動物和植物合為一體的圖案形象,神秘且夸張。色彩的運用同樣是以主觀情感和象征表現為主。如京劇臉譜中黑臉的包公、紅臉的關公、白臉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都是主觀意識的色彩表現。民間藝術主要取材于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與自然環境,如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等。
都勻基場水族鄉群居著水族和苗族,兩個民族間的文化既有區分又有相同之處,源于兩個民族間長期共存、互相融合的結果。在銀飾的表現中,水族和苗族的銀飾工藝技法幾乎是相通的,但在圖形紋樣和穿戴的方式上略有區別,這也是民族民間工藝相互吸引、相互溝通的重要體現。
2.高新技術的無限可能。技術的革新使產品迅速的發展,傳統手工藝與機器生產形成相互對立的位置。傳統手工藝講究精細與溫度,機器大生產則體現出時代的進步與快速,效率大幅度提高,符合多數現代年輕人的思想觀念。
當今電腦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未來在醫學教學領域、臨床診斷和手術等方面廣泛使用。醫生通過模擬技術,在顯示器上練習模擬手術,追尋更加完善的治療手術方案。電腦3D打印技術已經趨于成熟階段,3D打印又稱快速成型技術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將金屬做成粉末狀、塑料等可粘合材料,經過漸層打印的方式建造物體的技術。在電腦上使用三維軟件繪制圖稿,電腦操作方便快捷,易于修改。3D打印技術適合小規模制造,無法承擔大規模的生產,例如銀飾小眾高端的定制化產品可以用于3D打印技術來實現,利用高新技術的電子設備,更好地運用于未來的設計與制作,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三、扶貧建設下水族銀飾的傳承與發展
(一)水族銀飾的發展現狀
水族銀飾的發展主要依靠當地銀匠們的堅持和熱愛,調查發現都勻市基場水族鄉的銀匠較少,銷售群體為本地的水族人民。由于地理位置、環境等原因導致當地人均收入較低,購買銀飾品是比較奢華的。隨著白銅鍍銀首飾的流行,本地多數少數民族將其作為首選之一,白銅鍍銀飾品的外觀與純銀區別較小,價格便宜。時代的變遷,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水族銀飾上出現了塑料制品的珠子、玻璃球作為裝飾,深受當地婦女的追捧,同時也影響了傳統銀飾文化的發展。
1.水族銀飾的傳承現狀。銀器制品在水族地區盛行,用量較大,水族專職銀匠師傅較少,大部分時間用于農業生產,農閑時才會制作銀器制品。受外來新鮮事物的影響,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增加經濟收入,鮮少有年輕人愿意做銀匠維持生計。傳統的銀匠工藝大多數為子承父業,銀匠極少對外招收學徒,父傳子、子傳孫,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當今社會百姓生活質量逐步提升,涌現出許多女性愛好者學習銀飾制作,不再局限于傳男不傳女的固有思想。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有了更加穩固的應對方法。在社會從事不同職業的銀飾愛好者、設計師、高校師生等,通過不同的途徑去學習和了解這門技藝,進行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使水族銀飾既有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意義,又有實現經濟效益的價值體現。
2.水族銀飾的營銷狀態。水族銀飾的主要銷售群體是當地的少數民族群眾,在走訪中了解到,水族銀匠通過自身的勤奮努力,做出許多優異的成績。銀匠大師韋良恩是水族銀飾制作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民間藝人銀飾制作高級工藝師。韋良恩在都勻市石板街擁有自己的銀飾店面,主要經營的是水族少數民族銀飾品的制作,不接受私人訂制,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會一賽”、能工巧匠大賽以及國內各類作品評比大賽,均取得優異成績,吸引外地游客駐足購買。
都勻市石板街有多間銀飾商店,店內銀飾品幾乎都是機器生產的,價格幾十至上千元不等,樣式千篇一律。水族銀飾的銷售主要是通過旅游產品的形式進行宣傳,雖然產品銷量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品牌效應較弱,宣傳力度欠缺等問題都值得去改進和完善。
(二)精準扶貧下水族銀飾的保護傳承與創新
都勻基場水族鄉在都勻市東部。面積41.1平方公里,人口1.1萬,分布著水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基場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至今沒有形成一個成規模的農業產業。地區較偏遠,部分少數民族群眾與外界接觸較少,自我發展意識薄弱,不善于接收新鮮事物,市場意識淡薄等落后觀念。
民族手工業鼓勵扶持民族工匠藝人,塑造區域品牌效應的民族手工藝品,規劃以加工、傳承、展示、銷售的民族手工藝產業。創建線上線下銷售模式,提高銀飾產品的銷售量,增強水族銀飾的影響力。針對貧困戶進行免費培訓、技術入股等多種方式,將水族銀飾的生產銷售與脫貧攻堅有效連接,促進貧困戶脫貧,發展致富之路。
1.高校文化創意團隊。在高校建設開展傳統民族工藝工作站、研培計劃、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等,尋找更多的合作對象與傳承人,以此為表率,才是水族銀飾精準扶貧的根本表現。以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激發廣大師生學習黔南州優秀地域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豐富和活躍校園文化生活,打造校園文化特色,進一步促進民族工藝的傳承與發展。讓學生了解水族銀飾的魅力,以“宣傳、認識、保護、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鼓勵學生學習、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
2.古鎮創意園區旅游。水族銀飾古鎮園項目主要包括水族銀飾博物館區、體驗式商業街區、水族銀飾文化主題會所區。打造以水族銀飾文化、民俗特色于一體的商業步行街區。以店面+工作坊的形式滿足人們的需求,可以在店內購物、手工互動,體驗水族銀飾的制作過程。水族銀飾文化主題會所,集住宿、餐廳、宴會廳、多功能會議室為一體的精品酒店,是游客與客戶所接待洽談最佳會所。將水族銀飾古鎮園由簡單的購物功能打造為集旅游、消費、娛樂等多功能的綜合體,讓旅游者體驗民族風俗與傳統文化時,享受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魅力。
3.互聯網民族手工藝。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大,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圍繞民間手藝人構建“互聯網+”傳統手工藝平臺,采用電商、直播等互聯網方式為傳統手工藝人提供了銷售渠道。互聯網傳統手工藝平臺采用電商銷售、個性化定制的形式進行銷售,為傳統手工藝人建造線上銷售渠道。對于傳統的鄉村集市、線下店鋪等銷售形式,互聯網傳統手工藝平臺更直接地聯系供需雙方,讓水族銀飾作品呈現在手工藝愛好者的眼前,不僅降低手工藝人銷售成本,也減小了買家的購買成本。也可以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將水族銀飾的制作流程展示給顧客,一是提高平臺商品的可信度,二是增大了手工藝人在平臺上的曝光度,對手工藝人品牌打造和傳統手工藝文化具有傳播、宣傳的作用。
貫徹國家脫貧攻堅發展規劃,堅持把民族地區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科學合理的規劃,使民族地區特色產品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振興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水族銀飾豐富細膩,是水族人民勤勉、聰慧的成果,也是水族人民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水族銀飾具有較強的民族特點,通過國家的扶貧建設,大力支持傳統民族文化,使水族銀飾能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充分了解水族銀飾文化,并對紋樣、材料、工藝等進行分析與探索,并知曉它的性質和特征,通過實踐真實地感受到銀匠藝人們的艱辛與不易。在艱苦的條件與閉塞的環境中,國家政府給予扶貧建設的同時,也需要尋求自身的創新,多元文化的融入,給民族文化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創造性,使民族文化更加燦爛輝煌,同時具有科普教育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潘朝霖.中國水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1
[2]劉世彬.中國水族文化散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9
[3]貴州人民出版社編.中國貴州民族民間美術精粹·銀飾[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3,12
[4]張澤玥.貴州水族銀飾研究[D]江蘇大學,2019,04:74
[5]田慧娜.三都水族傳統文化的社會教育價值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8,6:82
[6]張力力.水族銀飾的藝術特點[A]水家學研究(四)論文集, 2004,6:174-176
[7]田淇.讓民族工藝美術融入現代生活[N]貴州民族報,2019, 5:1
[8]吳國勛.大力支持產業扶貧[N]中華合作時報,2020,3:1
[9]趙梓鈞、趙丹丹、郭瓊.水族銀飾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究——以嫁妝為例[J]多彩貴州文化學刊,2017,(00):127-133
[10]楊素高.水族銀飾[J]文史天地,2005,(08):63-64
[11]趙祎.黔南都勻水族銀飾[J]中國寶石,2003,3:105-106
[12]黃繁、冉萍.精準扶貧視覺下昆明少數民族工藝經濟價值開發與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01):54-55
[13]金德光.精準扶貧戰略下湘西民族傳統手工藝創意產業開發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7,(06):19-21
[14]李宏.設計扶貧精準識別與推進策略[J]包裝工程,2020,41(14):130-134
[15]解淑紅.水族服飾文化探源[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