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明
3-6歲的兒童正處于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形成的時期。因而要從幼兒開始進行愛的啟迪,讓愛在幼兒心中萌發,有計劃地創設激發幼兒愛的情感教育,將愛的情感培養滲透到日常活動中,要重視家庭和幼兒園的相互配合, 提升幼兒愛的情感,同時滲透具有中國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
什么是愛?廣義的愛就是博愛,如,官員對老百姓的關心愛護,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在廣州市白云區松洲第一幼兒園(以下簡稱“松洲第一幼兒園”)的教育中是如何體現愛的?我們把愛貫穿在教育理念中,即“愛潤心靈 活力童年”,其含義是愛潤心靈——“愛”是我們教育的根本和核心。活力童年——健康“成長”的花朵才會發出誘人芬芳,兒童的健康成長是我們教育理想和追求的目標。愛——是橫向維度;成長——是縱向維度。宗旨中對“愛”的表述:愛是思想、行動,也是文化。
我們說的“沒有愛就沒有幼兒園”,愛的落點是行動,不是 “愛在嘴上” “愛在思想上”,是思想與行動的統一;是有機有形的愛的教育。愛的文化會傳承,洗滌心靈,當愛成為一所幼兒園團隊的行為符號時,就走向了文化,不但讓愛永駐幼兒園,也在幼兒的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把握“愛”的尺度,是教育工作中給予幼兒適宜的愛,著重于愛的品質,學會尊重幼兒、理解幼兒,更好地陪伴幼兒、支持幼兒,與幼兒們共同成長,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行為是我們應在教育服務中體現的專業能力。“以愛育愛,洗滌心靈”,育人育己,傳承愛,傳遞愛,傳播愛,培育出充滿愛的人才。這是松洲第一幼兒園的園訓和愛的文化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要旗幟鮮明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把國家、人民、民族裝在心里,培養健康、樂觀、向上的品格”。因此,從幼兒開始傳承與傳播愛的教育也是立德樹人的一項有效途徑,同時開啟幼兒愛國的情感。
一、傳承與傳播
什么是傳承?就是更替繼承。幼兒在生活中多以模仿為主,父母對待長輩(親人)的態度, 教師與教師的互相幫助,教師與家長協助完成一個任務,當他人生病時的關心與幫忙,同伴間的分享,共同收拾整理玩具等等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與教育幼兒學會關心他人,同時在幼兒幼小的心靈里萌發與傳承愛的教育。
什么是傳播?所有有次序的過程。傳播可分為三類:一、人際傳播,即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地示意、談話、討論問題。二、媒介傳播,通過信件、電話等方式傳遞;三、大眾傳播。傳承與傳播主要途徑是社會、幼兒園、家庭潛移默化與榜樣的教育,家長通過網絡形成了以孩子發展為紐帶的群體,家長之間形成了緊密聯系的關系,不同家庭間可以就孩子的教育問題進行相互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家庭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支持與協助上,通過家庭實踐、倫理關系等方法傳播,還可以通過現代的媒體讓孩子感受愛的熏陶。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應該是整個生活的教育。”而幼兒園受師資條件以及課程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幼兒園愛的教育還處于萌芽階段,主要是激發幼兒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感受愛的情懷
把愛化為直觀的、形象的、具體的、可感知的多種情境,讓幼兒身臨其境,既有利于他們接受,又能廣泛地調動他們的興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過環境的創設有目的地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墻上掛上中國的標志(國旗、國徽、首都、地圖等);周邊有中國近代的英雄人物(鐘南山、抗疫、抗洪、抗震英雄、科學家等);廣州的美食、地標性建筑等基本知識。另外,還可以在區域角放置一些愛國主義漫畫冊、少數民族服飾等,幼兒可以通過擺弄物品接受愛國主義啟蒙,了解祖國的人文歷史,從而產生愛國主義情感,實現愛國主義育的目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親子關系,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愛融入幼兒一日生活
以“潛移默化”“寓敏于樂”的教育方法,將愛國主義情感培養融入日常活動中。
(一)積累愛的情懷
在一日生活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主題教育活動積累愛國情感、以傳統節日為依托培養愛國情感,利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幫助幼兒了解祖國,春節過后,讓幼兒講述迎新春的各種趣事,他們從穿新衣講到收紅包,從吃團年飯講到走親訪友;中秋節,給幼兒們講中秋節的來歷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談中秋賞月的話題;端午節,幼兒們在吃粽子的過程中知道了屈原和賽龍舟,中國民間的風俗給幼兒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開展主題愛國教育月系列活動,如,大班的“與國同夢,筑夢同行”“民族團結一家親”,中班的“我給祖國媽媽送賀卡”。在日常活動中融入愛的教育,激發幼兒愛國情感,引導幼兒了解國家的基本情況。
(二)講故事、唱紅歌
教師可以適當地講一些幼兒感興的紅色故事,選擇適合幼兒觀看的愛國主義育影視片,如,《小小放牛娃》《英雄兒女》《雞毛信》等,介紹抗疫英雄鐘南山、禁毒英雄吳光林、救火英雄劉慶東、抗洪英雄李向群等,讓幼兒在家長的協助下自己制作一本故事繪本(英雄人物事跡),在鍛煉幼兒表達能力同時也實現了國主義情感的培養。教師有計劃地教唱歌曲,通過獨唱、合唱方式,引導幼兒樹立起愛國情感,如,中班《童聲嘹亮紅歌會》,小班開展《活躍童心,唱響中國》等。
(三)升旗
每周一晨會活動,是培養幼兒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途徑。經過一段時間的晨會,幼兒基本能明白國歌什么,并學會唱國歌,對歌曲內容有一定的感知,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利用晨會,進行護旗教育,讓幼兒知道國旗、國徽是中國的標志,了解國旗、國歌的意義,開展國旗下的講話,讓幼兒有自我表現與抒發愛的情感的機會。
(四)愛之美
在美術活動中,引導幼兒用粘貼、繪畫、泥工等方法制作《我的爸爸媽媽》《快樂的一天》《郊游》《我的同伴》《愛心卡》《美麗的衣服》等, 通過畫民族服飾,了解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通過畫“太空”航天飛船”,了解我國的航天事業;通過畫“郊游”,了解廣州的繁榮。美術活動能夠幫助幼兒認識和抒發愛的情感。
四、家園共育,家庭、幼兒園配合
家庭、社會的合力作用,提升愛國主教育的效果。對幼兒來說,家庭是他們的第一課堂,而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年齡越小,家庭的作用就越明顯。 因此,我們在幼兒園開展愛國主義育的同時,注重家園結合發揮家長的作用,我們開展紅色基地打卡活動,讓家長帶孩子到周邊的紅色基地進行參觀、拍照,帶孩子走出去,讓他們觀察、體驗以達到情感的升華。如,家長帶孩子外出參觀中山紀念堂、總統府、農講所、冼星海公園、烈士陵園、黃花崗72烈士墓,認識廣州的土特產;參觀花城廣場、科技園等了解科技的發展給家鄉帶來的巨大變化,激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讓有條件的家長帶孩子到其它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擴大幼兒的視野。同時,利用社區環境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重陽節帶幼兒進入社區慰問獨居老人,讓幼兒為居委中心的老人表演節目。
總之,對3-6歲的兒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活動使家長和孩子共同感受與體驗、參與與互動,不僅激發了幼兒的愛國情感,更使家長意識到孩子的愛國意識培養的重要性。我們要以強烈的愛國之心,飽滿的愛國激情,引領幼兒在愛的藍天下暢游。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