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品迪
(貴州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貴州 貴陽 550003)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維護國土生態安全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保障[1]。全面加強森林經營是現代林業建設的永恒主題、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務[2],是認真貫徹落實習平近總書記關于精準提升森林質量重要指示精神的戰略舉措。編制執行森林經營規劃是全面科學持續開展森林經營、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的重要基礎。
根據白云區2016年林地年度變更調查結合白云區第四次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全區國土總面積25960 hm2,林地面積10582.71 hm2,占40.77%。全區森林覆蓋率44.12%,森林面積(含非林地上森林面積)10745.09 hm2;活立木總蓄積832137.70 m3,森林蓄積832104.40 m3;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為110.34 m3/ hm2。
全區林地按地類分,喬木林7376.33 hm2,占69.70%;竹林1.17hm2,占0.01%;疏林地1.65 hm2,占0.02%;灌木林地2878.89 hm2,占27.20%;未成林造林地103.20 hm2,占0.98%;苗圃地6.91 hm2,占0.07%;跡地143.46 hm2,占1.36%;宜林地55.21 hm2,占0.52%;林業輔助生產用地15.89 hm2,占0.14%。
按森林類別分,生態公益林9145.43 hm2,占86.42%,其中:重點公益林4298.66 hm2(事權等級均為國家級公益林),占40.62%;一般公益林4846.77 hm2(事權等級均為地方公益林),占45.80%。商品林1437.28 hm2,占13.58%,均為一般商品林。
按林種分,防護林1908.83 hm2,占19.19%;特種用途林6986.78 hm2,占70.25%;用材林798.22 hm2,占8.03%;能源林53.60 hm2,占0.54%;經濟林197.73 hm2,占1.99%。
全區現有林地面積10582.71 hm2,略高于省市劃定的林地保有量目標。白云區作為黔中經濟區的核心區之一,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各類項目的開發建設勢必會占用大量土地,也就不可避免地會涉及使用林地,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的快速增長與林地保護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這無疑給林地的保護利用帶來壓力和挑戰。
全區現有可形成森林的未成林造林地面積僅有175.10 hm2,僅可提高森林覆蓋率0.67%,而林業用地中可供造林的林地面積僅有198.67 hm2,即使造林后全部成林僅可提高森林覆蓋率0.77%,森林覆蓋率增長潛力不足。
全區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部的牛場鄉,以及與之交界的沙文鎮和都拉鄉,其中牛場鄉林地面積占全區的35.67%,而作為城市中心的艷山紅鎮,以及與之相鄰的麥架鎮東南部、沙文鎮西南部,隨著城市的擴容和建設,大部分已成為建設用地,僅有零星的森林分布,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喬木林中針葉林、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比例分別為52.33%、38.52%和9.15%,針葉林所占比例偏高,且主要以純林為主,樹種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全區林業建設和產業發展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森林資源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但長期以來森林經營粗放、重視造林增加森林面積,忽視撫育經營提高森林質量,“重造林輕管理,重利用輕培育,重數量輕質量”等現象仍普遍存在,對多功能全周期可持續森林經營理念等先進的森林經營理念認識不到位,經營主體只看重生產功能、經營目標單一、忽視森林生態系統整體發育,不利于林業生態建設推進,多功能、全周期、可持續森林經營理念亟需推廣。
在全省森林經營亞區框架控制下,以區域生態需求、制約性自然條件、森林資源現狀等為依據,綜合考慮當地森林主導功能及社會經濟發展對森林經營的要求,采用異區異指標的主導因素法進行森林經營小區區劃。區劃指標主要包括生態區位、經營目標、林地質量,以及能夠反映區域特征的其他指標,如地質地貌、植被等[3]。森林經營小區采用“區域位置+地貌特征+經營目標”的方式命名。
根據《貴州省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年)》,白云區森林經營分區屬于“貴州中部中山丘陵馬尾松闊葉混交特種用途林亞區”,根據全區森林資源狀況、地理區位、氣候條件、經營狀況和發展方向,在省級經營分區控制下,將全區劃分為4個經營小區,即東部中中山水源涵養林經營小區、南部中中山風景林經營小區、中西部中中山城市環境保護林經營小區和北部中中山環境保護林兼大徑材培育經營小區。各經營小區按照生態區位、森林類型和經營狀況(表1),因地制宜確定經營方向,制定經營策略,明確經營目標,實施科學經營。

表1 各森林經營小區基本情況
按森林起源、樹種組成、近自然程度、林分特征和經營特征等[4],將森林類型劃分天然林和人工林,其中天然林又細分為原始林、天然過伐林、天然次生林和退化次生林,人工林又分細為近天然人工林、人工混交林、人工闊葉純林和人工針葉純林。
根據森林類型劃分標準,結合不同喬木林小班的林分特征進行森林類型劃分,全區共有天然林2289.05 hm2,占31.03%,人工林5087.28 hm2,占68.97%。
(1)天然次生林1379.58 hm2,占全區喬木林面積的18.70%,在全區范圍內均有分布。該類森林可以通過采取人工輔助的經營措施,促使森林發生正向演替,逐步提高林分質量和價值,恢復形成地帶性頂級群落的潛力較大。
(2)退化次生林909.47 hm2,占12.33%,在全區范圍內均有分布。該類森林自然恢復需要經歷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亟需采取積極的人工促進的經營措施,防止其發生逆向演替,逐步恢復森林功能。
(3)人工混交林847.99 hm2,占11.50%,主要分布在白云區北部。該類森林需通過采取科學的撫育措施,不斷優化林分結構、促進森林發育,實施近自然經營,可逐步形成以天然更新林木為主,多功能、近自然度較高的人工混交異齡林。
(4)人工闊葉純林596.55 hm2,占8.09%,主要分布在白云區東部,主要是由樺木、楊樹、刺槐、香樟等樹種構成的人工純林。該類森林可以通過采取撫育采伐、在林窗或林冠下適當補植其他樹種等多種經營措施,不斷調整林分樹種結構,增強林分穩定性。
(5)人工針葉純林3642.74 hm2,占49.38%,在全區范圍內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白云區北部,主要是馬尾松、柳杉和華山松等樹種構成的人工純林。該類森林的穩定性相對較差,亟需通過實施近自然經營,將其培育成結構復雜、樹種多樣的異齡混交林。
依據森林主導功能和經營目的,綜合考慮森林類型、保護等級和立地條件等因素,在省級森林經營規劃的森林經營分類基礎上[5],結合本地實際對縣級森林經營分類進行細分,注意與省級森林經營分類相銜接。根據主導功能和經營目的,參照“嚴格保育的+經營目的”“經營目的+為主的兼用林”“集約經營的+經營目的”命名。按照嚴格保育的公益林、多功能經營的兼用林和集約經營的商品林三個類別,對森林經營分類進行編碼。
根據森林經營分類要求,依據森林所處的生態區位、自然條件、主導功能和分類經營的要求對全區森林進行經營分類,全區共有嚴格保育的公益林379.43 hm2,占全區森林面積的3.82%,多功能經營的兼用林9565.73 hm2,占96.18%。
在嚴格保育的公益林和多功能經營的兼用林兩大類型基礎上,將全區森林進一步細分為嚴格保育的水源涵養林、水源涵養為主的兼用林、水土保持為主的兼用林、環境保護為主的兼用林、風景林為主的兼用林、培育大徑材和珍貴用材為主的兼用林、培育特色經濟林為主的兼用林等7種類型。
(1)嚴格保育的水源涵養林379.43 hm2,占全區森林面積的3.82%,主要分布在貴陽市北郊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范圍內,以涵養水源功能為主導。
(2)水源涵養為主的兼用林655.60 hm2,占6.59%,主要分布在貴陽市北郊水庫二級水源保護區范圍內,以涵養水源為主兼顧林產品生產功能。
(3)水土保持為主的兼用林873.80 hm2,占8.79%,主要分布在山體坡度36°以上地區或基巖裸露度在35%~70%之間的石漠化山地,以水土保持為主兼顧林產品生產功能。
(4)環境保護為主的兼用林6471.75 hm2,占65.07%,在全區范圍內均有分布,以環境保護為主兼顧林產品生產功能。
(5)風景林為主的兼用林515.03 hm2,占5.18%,主要分布在長坡嶺國家級森林公園及周邊地區,以營造風景林為主兼顧林產品生產功能。
(6)培育大徑材和珍貴樹種為主的兼用林851.82 hm2,占8.56%,在全區范圍內均有分布,以保護和培育珍貴樹種、大徑級用材為主兼顧生態服務功能。
(7)培育特色經濟林為主的兼用林197.73 hm2,占1.99%,主要分布在立地條件和交通區位較好的地方,分布較為分散,以保護和培育特色經濟林為主兼顧生態服務功能。
森林作業法是根據特定森林類型的立地環境、主導功能、經營目標和林分特征所采取的造林、撫育、改造、采伐、更新造林的一系列技術措施的綜合[6],每一森林類型都有相應于其經營目的的森林作業法[7],森林作業法是森林經理學中最重要和實踐性最強的一個內容[8~10]。根據《貴州省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年)》,結合全區森林資源現狀,針對具體森林類型和自然地理區位,圍繞森林經營目標,結合經營對象、作業強度和主導的森林采伐利用方式[11],將森林作業法分為喬木林作業法和灌木林作業法。
(1)全區共有喬木林面積7376.33 hm2,根據全區喬木林森林類型劃分和森林經營分類,喬木林作業法主要有:群團狀擇伐作業法、單株木擇伐作業法和保護經營作業法。
(2)全區共有灌木林地2878.89 hm2,其中灌木經濟林382.38 hm2,巖溶地貌灌木林2496.51 hm2。對于巖溶地貌灌木林主要經營策略是逐步實現灌木林的喬木化。灌木林作業法主要有:巖溶地貌生態公益型灌木林作業法和巖溶地貌多功能兼用林作業法。
為促進因林施策、分類指導、多功能經營,針對不同森林類型,根據其立地條件、主導功能、經營目標和林分特征,采取科學合理、區別對待的經營對策,為確保經營策略落到實處、經營行為科學規范,提高森林經營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表2列出了上述3種喬木林森林作業法所適用的森林類型、森林經營類型及其對應關系。

表2 森林作業法與森林類型、森林經營類型分類關系
在5種森林作業法框架下,落實全周期森林經營理念,圍繞森林經營目標,結合白云區具體森林類型和自然地理區位,建立縣域主要森林類型作業法。按照適用對象、目標林相和全周期經營主要技術措施,以主導的喬木林采伐利用方式命名,對種苗、造林、撫育、修復、采伐、更新、保護等環節的一系列技術措施優化組合[12],建立各環節協調一致、各工序有效銜接的喬木林作業法體系。根據全區現有資源情況,主要建立馬尾松、華山松、杉木、柳杉、柏木、軟闊類、硬闊類等7個主要樹種的喬木林作業法(表3)。

表3 主要樹種喬木林作業法實施面積及分布情況
涉及到經濟林經營參照《板栗優質豐產栽培技術規程》(LY/T 1337-2017)《貴州省核桃豐產栽培技術規程》《貴州省茶葉栽培技術規程》等相關標準執行
縣級森林經營規劃是指導縣域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的綱領性規劃,科學、合理地編制縣級森林經營規劃,是縣級人民政府及森林經營單位加強森林資源管理、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提升森林質量的重要舉措,能夠更充分發揮森林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13~15]。為了使編制的縣級森林經營規劃更加具有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在編制規劃過程中應重點圍繞森林經營小區劃分、森林類型劃分、森林經營分類、森林作業法設計等關鍵技術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以全周期多功能經營理念為引領,充分吸收借鑒國內外森林經營的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成果,同時結合縣域實際情況,做到分區施策、分類經營和精準實施,科學指導縣域森林經營活動開展[16],促進縣域森林資源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