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彬
【摘 要】 實驗作為在高中階段物理學的重要部分,能夠充分提升學生對物理原理的掌握,同時,通過實驗這一環節,學生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到物理現象和原理推導過程,學生就能夠在課本與實際的生活中,找到互通點,加深對高中物理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 高中物理? 演示實驗? 教學難點
前言:
演示實驗是高中物理科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合理應用演示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讓學生在多維角度主動參與到學科學習中,并在觀察和探究過程中學習和掌握課堂內容。同時,教師借助演示實驗也可以突破言語教學局限,將教學難點和重點直觀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下面,筆者就將從實際的教學實踐出發,對如何進行演示實驗來突破高中物理重難點的教學進行探究。
一、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為了將課堂氣氛活躍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充分地使用演示實驗這一工具,為學生創設實際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能夠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當中,通過實驗,提升學生對這一章節內容和知識點的興趣,同時也能在對情境問題的解答過程中,對高中物理知識進行掌握和理解。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曲線運動”這一章節的教學實踐中,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曲線運動的概念,教師可以先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此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教學設備,播放水滴沿著雨傘的邊緣甩出時的運動軌跡、在乒乓球中的旋轉球等視頻,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曲線運動有初步的了解。在此之后,教師可以使用事先準備裝了半瓶水的塑料瓶和裝了幾顆小石頭的塑料瓶,先演示半瓶水的塑料瓶在教師的旋轉中產生一個小漩渦,學生對這一實驗現象產生一定的興趣;教師再通過旋轉裝有小石頭的塑料瓶,學生能夠看到小石頭在不接觸塑料瓶的底部的同時,“懸空”沿著塑料瓶內壁移動。通過這樣的教學環節,學生對離心運動的原理和產生原因有了具體的了解和掌握。
二、打破思維約束,化解物理難題
傳統的僅僅只有教師課堂講授的教學過程,很容易使學生囿于慣性思維的陷阱中,從而不理解在物理課程教學的部分教學內容,從而難以“吃透”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物理課程的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要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用演示實驗這一工具,具象化教學內容,打破學生的思維常規,從而能夠對這一章節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人教版高中物理“電磁感應”這一章節的教學實踐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演示教學這一工具,將這一章節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前準備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器材和器具,如導線、電壓表、磁鐵等,然后在課堂演示開始之前,可以進行知識遷移逐步向演示實驗原理和內容進行推進,比如帶領學生熟悉電壓表、導線傳導性和纏繞關系,這樣代入式的引導才能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好奇心。然后進入正式演示實驗時,再將一組線圈與電壓表連接,并讓學生觀察此時電壓表讀數。隨后,教師控制磁鐵穿過線圈,教師刻意地改變磁鐵方向角度、穿過速度、磁感應強度以及纏繞導線圈數等。學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發現電壓表發生了變化。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入教學中“磁通量變化導致了電場的產生”這一抽象的概念。之后,再提出問題:磁通量大小變化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就可以自然地將演示實驗重難點傳遞給學生,并讓學生在自主討論和教師的講解中進行理解與學習,從而化難為簡,在學生在自主能動性驅動下完成學習任務。
三、設計實驗活動,加深學生理解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物理的教學時,一定要牢牢地記住,物理是一門需要實踐的學科。而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會做題,一味地要求學生進行刷題,而學生并未掌握學習的成果,僅僅是對解題過程進行了記憶,當題目進行變換之后,學生就完全沒有頭緒。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學習完成本章內容之后,從實際的案例出發,引導學生根據實驗來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學生對這節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人教版高中物理“力的合成和分解”這一章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可以畫出一個簡單的物體受力示意圖,要求學生進行實驗設計,通過對實驗器材、實驗方案、實驗方法、實驗結果等各方面的設計,得出實驗的結果。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在實驗的過程中深化教學成果,讓學生在實驗設計中加深知識的理解。
總結:
總而言之,演示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環節中的重要手段與工具。高中物理教師要想幫助學生改變以往對物理的畏懼,就必須充分利用其特性和優勢,結合教材大綱內容與學習理解認知情況,科學合理地采用演示實驗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可以在實驗觀察和引導中展開學習與思考,這樣才能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吳華中.高中物理課堂中演示實驗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2020(48):242.
[2] 方敏.簡析如何運用演示實驗突破高中物理教學難點的實踐[J].傳奇故事,2020(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