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輝
【關鍵詞】 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會計; 學術研究; 學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1)20-0002-12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進入“十四五”,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一個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一個創新驅動的時代,一個開創“雙循環”新格局的時代,一個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1]。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必然為我們會計學術界提供空前復雜的會計命題、空前豐富的研究題材和空前廣闊的創新機遇。新時代會計工作的重要性將大為提升,會計學術研究使命和任務也會發生重大變化,新時代將是會計思想創造、會計理論創新和會計學術繁榮的重要機遇期,也是會計學術研究出成果、出人才、出名師、出大家的最佳時期。會計研究工作者務必緊緊抓住這一思想創造、理論創新的重要機遇,勇于擔當歷史重任,積極引領和實現會計學科發展的戰略轉型,做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會計工作的思想提煉、經驗歸納、方法創新和理論升華。概括起來說,新時代會計研究要守住六道防線、著力六項創新、堅持六個導向、圍繞六個聚焦、破除六大羈絆、實施六大舉措。
一、守住六道防線,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會計研究“總遵循”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會計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在會計領域的最新體現,是會計理論的創新。時下,有些會計學者認為,會計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我國會計準則已與國際趨同,因而不同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會計”這一提法。我們不以為然,理由有四:第一,會計并非只具有技術屬性,也有很強的社會屬性,現實邏輯告訴我們,政治決定經濟、經濟決定財政、財政決定會計。一個國家特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形勢決定著會計政策的選擇。第二,會計的國際趨同可能永遠走在路上,不同所有制性質、不同管理體制的國家不可能采用同一套準則。第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全球化步入不穩定、不確定、復雜化、模糊化階段,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任重道遠,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試圖全方位與中國切割。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我們的會計應該有也必須有中國特色。
創新是學術研究的根本目的與意義?!皠撔隆钡那疤崾恰笆卣薄!笆卣本褪且淌貢媽W術研究的根本,要夯實會計學術研究的基礎?!笆卣本褪鞘胤较?、守使命、守立場、守理念、守底線、守品質。具體地說,就是要守住以下六道防線:
(一)信守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
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是新時代會計學術研究的靈魂和定盤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旗幟鮮明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就是要積極倡導誠信文化,維護社會公正,謀求企業價值最大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堅持正確的學術導向,就是要提倡學術創新,引導學術爭鳴,開拓學術研究的新天地。“用學術講政治”是新時代會計學術研究的核心要求,是“黨領導一切”在學術研究領域的具體化。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有為數不少的會計學者羞于談政治,認為學術不應參與政治。其實,關于“學術與政治”關系的討論,由來已久。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早已用他們的實踐和理論證明了學術與政治從應然到實然都是統一的。我們只有將學術運用到政治變革中,才能推動歷史進步,推進政治變革。講政治不同于搞政治投機;講政治也不等于放棄追求真理。在我看來,“追求真理”是最大的政治。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任何學科,投機者都不在少數,但歷史始終會記住追求真理之人。作為新時代會計理論工作者,一定要洞察時代精神,要學會用學術講政治,善于用學術講政治,始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根本遵循,切實把握好政治立場堅定性和理論探索創新性的有機統一。
(二)堅守新時代會計理論研究的職責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會計學術界始終圍繞具有時代特征的重大前沿會計問題,廣泛汲取國內外會計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努力開展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以理論研究的方式完善會計理論,推進中國會計審計準則建設,服務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和突破性進展。一是實現了會計學術研究的思想解放,從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教條主義的研究方式和口號式的話語方式中解放出來,逐步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克隆、模仿蘇聯的學術模式,結束了會計階級性的討論,初步形成了中國會計學術的主體性自覺;二是大量引進、翻譯和評介西方會計學教材和學術著作,為中國會計學術研究提供了新鮮、厚重的學術資源;三是著眼于當代中國的重大現實問題,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從會計學的視角為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企業經營管理等提供了很多對策性的研究成果;四是堅守經典文本和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拓展會計學術研究的方向與視野,發表和出版了一系列具有標志性的會計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五是不斷檢討和反思會計學各門課程教科書,以新的理念、新的內容、新的框架重構各門課程的基本教材,撰寫和出版了一系列具有規范性、前沿性、權威性的教科書,為會計學術傳承奠定了堅實基礎;六是研究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為規范會計審計實務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了解中國會計提供了系統化的范本。可以毫不夸張地說,40多年來的會計學術研究,不僅用中國特色的會計實踐活化了中國特色會計理論,而且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會計理論引領了中國會計實踐,自覺地承擔起了會計學術研究的根本使命。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進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會計理論研究工作也必須跟上新時代的要求,中國的會計學術研究不能掉隊,不能落后,要與中國的國際地位相適應,要走進世界前列,讓中國會計學術研究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這就迫切需要中國會計學者承擔起“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2]的使命擔當。一是適應以人工智能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時代”和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根本理念的人類文明形態變革的需要,研究新型文明對會計的挑戰,研究會計如何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二是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研究會計如何反映、服務和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如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做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會計工作的思想提煉、精神凝聚、經驗歸納、制度詮釋、方法創新和理論升華,構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具有中國特色和優勢的中國會計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積極為會計規范建設、會計實務創新和會計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用學術研究為會計改革擔當者撐腰鼓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