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文化的發展,既需要物質基礎的保障,也需要精神層面的認可,而二者的提供者是人,因此,文化的發展需要滿足人的需求,即民生需求。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歷史場域中的內容,受時代發展的影響,逐漸暴露其歷史局限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要通過時代化的新方式進行轉化,以滿足民生需要。其中,發展就業作為民生的剛需,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結合后,既可以拓展就業新機遇,也可以提高文化軟實力,實現雙贏局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等還存在需要協調適應的地方。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必須與現代社會需求相結合,在二者的不斷碰撞下催生新發展,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
文化可分為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體現在中國特有的飲食文化、服裝配飾、奇工巧技、文學藝術、思想制度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中,二者都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進程,傳統文化的特性已無法適應現代快節奏生活,但傳統文化的有利價值不能因時代的發展而湮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顯性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隱性文化進行時代化轉化,即發掘和發展傳統精神文化財富中與時代需求相適應的內容。
顯性文化的時代化,是基于對傳統文物的保護和傳統技藝的傳承,使其外延產品在適應時代需求的前提下,結合文化產業的發展,豐富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隱性文化的時代化,不是單純對文化內容的文本解讀,而是要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和精神運用到社會實踐中;不是將傳統文化簡單套用至現代社會,而是要將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和創新,使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不失傳統精髓又融合現代發展的新時代中國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一方面要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促進優秀文化在新時期的創新與發展。在具體實踐中,首先,運用“科學標準”,通過學術研究、學術探討對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檢視,對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現代語境下的判別,區分出精華和糟粕。其次,要樹立價值標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準對傳統文化做出合理選擇,精華內容要符合主流價值觀,這也是時代化的重點。最后,要融入實用標準,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必然與人的實踐和需求緊密相關,傳統文化的時代化是其在現代社會中“實用”的體現,是現代人認可并愿意運用至生活中的“有用”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碰撞下產生的新發展,這個新發展的關鍵是人。從時代語境出發,時代化的新發展是根據新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確定的,美好生活既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使其符合新時期文化建設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大眾,塑造良好的社會形態,推動現代社會的良性發展。因此,由時代化引發的新發展,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要滿足民生發展的需求。
民生是一個涉及范圍廣、高度綜合性的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為我國“十四五”期間及日后就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民生的首要前提是保障人們的物質生活,發展趨勢是高質量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向驅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生的結合,是實現人們高質量生活的嘗試。因此,基于民生層面的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發展,可通過拓展就業新機遇以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可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高文化軟實力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整體,無論是其中的顯性文化,還是隱性文化,都可從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層面拓展就業新機遇和提高文化軟實力。
首先,從拓展就業層面出發,如顯性文化中的傳統技藝,可借助現代化的傳播途徑,傳授給更多有意學習并繼承的人,在突破傳統傳承方式弊端的同時,一方面保護和弘揚傳統技藝,另一方面拓展人們的就業途徑。而隱性文化對就業的影響,如文學、歷史、哲學、審美等,一方面可以影響傳統就業模式實現新突破,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新的創業思路提高就業質量。
其次,從提高文化軟實力層面出發,文化只有在不斷地繼承和傳播中才得以發揮其軟實力。就業作為民生的基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和新發展中尤為重要。
通過拓展就業新機遇,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切實有效地滿足人們的有利性和實用性需求,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人心中的認可和接受程度,進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發展和傳播,最終實現提高文化軟實力的目標,實現拓展就業新機遇和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雙贏局面。
現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正處于起步階段,是理論向實踐過渡的階段,因此,讓人們切實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用性,是促進后者轉化和發展的保障。通過優秀傳統文化與拓展就業機遇相結合的方式,豐富人們的就業種類,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質量,為進一步增強文化軟實力奠定物質基礎。
在具體實踐中,就業問題涉及范圍廣,解決難度大,優秀傳統文化與就業的結合是一種新的解決思路,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就業問題都可以通過該思路解決,二者結合的可行性領域有利于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引導就業者樹立良好的就業觀。
結合有關就業的焦點問題,以大學生就業為出發點,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拓展大學生就業、創業渠道和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就業觀等問題中的可行性,有助于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生相結合中理論向實踐轉型的方式。
大學生就業難,是當今社會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全社會面臨的重大民生問題,事關人民生活幸福、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學生就業難,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原因。
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主客觀原因可以看出,客觀原因是制約因素,而主觀原因則是主導因素,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在改善就業客觀環境的同時,更應面向大學生的主觀世界,通過思想教育使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不斷更新就業理念,培養健康的就業心理,造就新時代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社會、改造社會、服務社會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勞動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客觀原因時,可提供的解決方案一方面通過促進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拓寬創業門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中部分客觀制約因素;另一方面,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就業觀,提高大學生就業意愿、改變消極的就業態度,以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主觀主導因素。
在大學生就業難作為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時,我們要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顯性文化的發展和時代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顯性文化拓展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渠道,需要更廣泛的基礎建設作為保障,也需要從業者進行更多的前期投入,因此,通過顯性文化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部分客觀制約因素是一個長期、見效慢的途徑。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隱性文化出發,通過精神層面的內容影響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就業觀,以克服主觀因素,提高大學生就業意愿是一個時間少、見效快的解決途徑,在學生的日常課程中增設相關內容,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就業觀和塑造積極的就業態度,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中發揮最大的效用。
就業觀連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只有“三觀”正,才能有正確的就業觀。用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先進的人文思想、科學的理論進行熏陶浸染、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蘊藏在國人心中的“文化種子”,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文特色十分突出的文化體系,尤其是儒家的積極入世、現實主義、群體意識、社會責任、自強不息、不懈追求、內心和諧、以人為本等思想理念,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可以幫助學生以健康的人生態度應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大學時期作為學生由學校到社會的過渡時期,是學生形成正確就業觀的關鍵時期。把握這一關鍵時期,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入心入腦,是立德樹人、培育大學生正確就業觀的重要途徑。
在大學生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和教育教學實踐中,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教學相結合,針對各學科、專業課程的特點,深入分析大學生所學各學科專業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基礎學科教育教學,還是專業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都要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點”,以“文化自信”為指導,結合本學科專業的類別、性質和教學實踐,通過思想教育的指向引導、學科專業教育全過程的“精準滴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浸入學生心田。
系統設計和全面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方法路徑和具體舉措,從主觀因素上樹立端正大學生的就業理念,拓展大學生就業思路,幫助大學生建立起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積極投身于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生態度,進而形成積極進取、健康向上、重義輕利、樂于奉獻、在創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實踐中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就業觀。
培養學生能夠用正確的觀點、方法去認識世界、理解人生,在祖國建設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創造豐富多彩、無憾無悔、充滿幸福、價值高尚的人生。
黨的十九大以來,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已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要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同時,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化的新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延續,而是對傳統文化進行揚棄,要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去偽存真和批判繼承,使優秀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向,符合現代人對文化的物質和精神雙重層面的需求。
通過弘揚真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經典,區分文化糟粕和偽經典,引導大眾正確理解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生的有效結合,在拓展就業新機遇的同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化于心,提高文化軟實力,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從而提高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是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時代化實踐指向的核心是對社會民生的有力保障,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和完善,以及對民族精神的塑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深度,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著文化自信的性質和方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超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綱領性的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之一,后者是對前者的總結和升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從學理的角度出發,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和完善;從實踐的角度出發,通過促進民生事業的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有助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