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樹芹
【摘要】? ? 環境監測在環保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化,社會對環保監測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環境監測技術》是環境科學等專業技校必修基礎課,互聯網迅速發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信息化時代發展為教育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持,如何適應國際環保政策要求,提高課程教學水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環境監測技術》教學模式改革需要研究的問題。以《環境監測技術》課程為研究對象,探索“互聯網+”與《環境監測技術》課程教學,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 ? “互聯網+”? ? 環境監測技術
引言:
目前互聯網成為人們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料。不少學生沉迷于手機影響學習效率,融合將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教學結合成為人們探索的熱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重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教育現代化成為教育發展新趨勢。
《環境監測技術》課程涉及多個環境分支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將《環境監測技術》課程與互聯網+結合,使學生通過網絡了解課程重要概念,結合課堂分析討論,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互聯網+下《環境監測技術》課程教學現狀
環境監測是環保的基礎性工作,環境監測技術課程是技校環境工程、環境監察等相關專業的必修課,具有實踐性,創新性等特點的課程。
課程學習對環境課程及環境管理非常重要,主要講述廢水監測、生物污染監測,監測過程質量保證等內容。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環境監測基本概念原理與方法,監測關鍵技術特點等系列問題。掌握相關法規與監測評價方法,培養在監測數據收集整理等方面獨立工作能力。
《環境監測技術》課程信息量大,通過應用網絡技術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快學生對難點問題的理解。高教是知識創新的主要途徑,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關鍵靠人才,培養更多人才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深化專業課程教育改革,如何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對技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環境監測技術》課程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影響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環境監測理論,監測分析測試等。涉及到水污染、固體廢物、生物污染等各方面監測。課程涉及到環境監測對象是反映環境質量變化的自然因素,延伸到對環境造成污染危害的成分。如何適應國際環保政策要求,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是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1977年我國環境科學教育設立本科專業,1983年設立環境工程博士點。近年來設置環境工程專業技校已有200多所。目前國內開設同類課程技校大多由高教出版社《環境監測技術》為教材,1987年出版后經過修訂,是發行量最大的教材。
《環境監測技術》涉及到環境監測質量保證等內容,具有監測方法原理復雜,實踐性強等特點。當前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理論教材內容繁多,課程涉及知識面多,教學中大多采用灌輸式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教學效果不理想。要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二、技校《環境監測技術》課程信息化教學中的問題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為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求,形成門類齊全的人才隊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技術型人才必須具有終身學習能力。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企業經營管理理念與組織架構發生變化,需要培養學生具有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具有良好溝通能力與應變能力。當前技校環境監測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教學內容抽象,儀器配置有限等問題,迫使技校專業設置劃分,教學模式方法改進。
環境監測項目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化學分析方法,學會操作便攜式水質測定儀,火焰原子吸收光譜儀等多種采樣儀器。傳統教學中以學生觀摩為主要教學形式,無法滿足企業對現場測定人員能力要求,使用中因學生操作錯誤導致耗材損耗,增大教學成本。項目涉及采樣儀器無法拆分,學生學習儀器操作只能觀察儀器外觀,教師僅通過語言形式講解內部結構,監測情境缺失導致學生對儀器學習與現場監測分析脫節,學生無法制定可行的監測計劃,學生到監測場地不能有效確定采樣點。
近年來我國環境監測數據造假事件頻出,傳統教學中學生遞交監測異常數據,由于監測方法錯誤,因進度緩慢編造等。學生完成現場測定后需要進行數據處理與污染物趨勢分析。
全班數據置信范圍計算在紙質表格中進行,對學生計算能力要求較高。教師難以進行有效的多元評價。如環境監測計劃制定較為復雜,涉及多種環境要素監測。教師難以兼顧每位學生的計劃細節。
隨著社會的進步,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完成工程設計項目。目前技校培養技能型人才是社會緊缺人才。不同層次培養計劃目標不同,采取教學方方法存在差異,目前技校教學方法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技校在教育中將計算機引入課堂,信息化技術引入環境監測技術課堂,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電腦等設備方便將音視頻等集合,新型多媒體教學設備推廣未配備相應的教學模式,大部分技校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難以提高教學效果。教育信息化過分強調多媒體設備部等信息技術應用,忽略了知識的獲取方式發生改變,教學中出現很多信的問題。
三、基于互聯網+的《環境監測技術》信息技術教學
互聯網時代,學習的關鍵是創新,創新人才培養是教育的重要部分,必須借助學習者構建個性化知識體系,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
《環境監測技術》課程引入網絡信息技術要求重構教學內容,合理調整理論與實踐課程銜接,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培養環境監測行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環境監測工程技術人才。
環境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穿插小組討論與探究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更新教學內容,如講述教師研究成果,利用網絡教學資源輔助教學;課堂教學中綜合多種教學方法,播放相關視頻動畫,組織案例分析等活動;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工作需要,增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環境監測技術課程教學內容要適當增減調整,重新構建教學內容,將重復性內容合并講授,學生通過自學可以掌握相關內容。向學生介紹一些環境監測研究中新測試方法,通過教學內容偶見,使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
環境現場監測涉及儀器種類繁多,測定儀器達20多種,通過仿真軟件模擬功能輔助學生學習操作,學生違反安全操作將重新練習。
通過使用仿真軟件,使學生具備現場監測技能,通過模擬練習降低學生操作錯誤。針對環境監測儀器內部結構不可見的問題,在仿真軟件中嵌入相應微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可以將儀器內部結構以3D圖形展開,使學生高效學習儀器結構原理。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向傳統教育模式滲透,由于受條件限制,網絡教育應用較少,要通過改革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提升環境監測技術課程教學效果。教學內容以教材為線索,從網絡中尋找真實素材,如組織學生分析當前研究熱點。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分享最新研究問題,交流科研感悟體會,組織學生參加研究項目,在實驗結束后讓學生自主總結。
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助分享信息搜索中所學知識,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原來課程成績由平時與考試成績組成,課后習題知識相對滯后,考試僅涉及部分知識點。實施考核改革后,網絡資料收集占學生成績的40%。期末考試占40%。教學環節結束后進行回顧總結,教學團隊及時召開研討會提出解決方案。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很大改變。如何利用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在教育領域受到關注。多媒體是作用于人體感官的圖文聲像等多媒體可營造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
傳統教學中主要依靠語言文字表示傳遞信息,單一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多媒體技術提供多種媒體信息表達的方法,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多媒體技術獎難以解決的教學問題形象化處理,營造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減少信息在大腦中形象到抽象的加工轉換,是有效調動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方式。
環境監測技術課程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用PPT及flash等軟件,利用多媒體攝像功能,將有關錄像資料以短片形式向學生展示,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感官參與活動。
四、結語
《環境監測技術》是理論內容成熟的學科,互聯網+時代下,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技校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網絡技術應用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挑戰。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培養適應環境監測行業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信息技術教學要反片面對強調網絡技術的觀點,教育進步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要使各種教學手段取長補短,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有點,通過大學生學習提高自身素養能力。結合實際對環境監測技術課程全面優化,建立現代化教學機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推動環境科學工程課程向現代方向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秀琴.問題驅動法在中職環境監測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 2020(09):128-129.
[2]王茹.淺析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在高職環境監測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9(24):92.
[3]徐超,鄒德靚,周依鉑.“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環境監測》教學整合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06):151-152.
[4]岳文奇.信息化技術在環境監測課程中的應用——以區域環境現場監測項目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8(36):24-26.
[5]劉際洲,史永純.數字化教學改革平臺的應用——以高職環境監測技術課程改革為例[J].林區教學,2017(06):10-12.
[6]呂霜.高職《環境監測》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6(06):19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