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星
“課堂教學轉型”校長工作坊在兩年多時間里,深耕課堂,深入開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各校抱團成長,課堂教學均呈現出了巨大、可喜的變化。讓學習真實發生,課堂教學轉型工作逐步深入推進,全員參與、課堂實踐、課例研修等一系列的工作,讓教師們感受到課堂轉型的必要性。教師在品嘗到課堂轉型提升學生思維和課堂品質的碩果時,自覺自愿地參與到課堂教學實踐研究中來。
一、課堂的變化
1.教學從“知識傳遞”轉向“知識建構”
根據學習金字塔這一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研究,教師發現學生在課堂上聽講、閱讀、視聽、演示等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只有5%~30%,而討論、實踐、教授他人的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卻高達50%~90%。結合學生的特性,教師的課堂變得更關注學生怎樣學,讓學生主動從“知識本位”的被動學習轉為“素養本位”的能動學習。
2.傾聽課堂不一樣的聲音
差異的客觀存在,是教學的關鍵和基礎。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教師要從以教學為中心走向以對話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從關注師生對話發展到關注生生交互,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差異性發展。尊重學生的階段特征,傾聽課堂上不一樣的聲音,即時做出轉變,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二、教師的變化
1.更新陳舊的教育觀念
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進行“好的教學”,也要盡可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樹立存在主義學生觀,讓學生變教育客體為教育主體;樹立建構主義教師觀,讓教師從知識灌輸者變為學生的學習伙伴、支持者、促進者,構建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
2.教師變“技術性實踐”為“反思性實踐”
課堂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的基本功。教師開展實踐反思,分享實踐經驗,增長實踐智慧,是教師實現專業化成長的基本途徑。教師不僅要能從反思性實踐中得到學習,彼此間還要展開協調性學習,更新教育理念。
3.教學評議轉向交流研討
教學評議中聽課教師的任務不再是向授課教師提供建議,而是敘述通過課堂觀察學習到了什么,在多樣性的敘述中相互交流學習。教學評議的對象也不再是放在“應該怎么教”上,而是放在“學生學到了什么,有哪些薄弱環節”上面。教學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教師上好課,而在于相互學習關系的創造和高水準學習的實現。
三、學生的變化
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風格、性格特點、學習基礎等,將其進行分組,組成異質群體,讓學生們形成伙伴式關系。對話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提問,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將課堂變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交往互動的場域。教師增添創設安靜、輕松的環境氛圍,營造了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把握住足夠的思考時間積極表達,同時懂得了傾聽的重要性。
透過探究的課堂,學生展開能動學習——同客觀世界對話、同他者對話、同自我對話,最大限度地豐富探究體驗。“教”的課堂變成了“學”的課堂,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良好的習慣、興趣獲得了大大提升,學習負擔減輕,師生關系更融洽。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學生為未來而學。
四、學校的變化
學校改革的核心是課堂轉型。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場所,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場所,更是家長參與學習的場所。教師作為“反思性實踐者”不斷成長,尋求“研究—實踐”的新型教育關系,促進學?!皩W習共同體”的形成,實現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共贏的美好教育愿景。
用行動改變行動,做行動研究踐行者。教師同探教學之法,共悟育人之道,深耕課堂,不斷思考構造理想課堂。教師們共同努力,深耕細作研教學,砥礪前行促進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