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義容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對開闊學生眼界、豐富學生思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大量閱讀能夠提升學生的品格修養,促進學生提高思想境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目前,很多小學生對課外閱讀沒有足夠重視,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導致閱讀量不夠多,影響了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充分認識課內外閱讀整合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將課內外閱讀進行整合,可以使學生的閱讀更加系統、完整、全面,通過制定科學的計劃,能夠促進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思維能力,使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在教育中通過整合課內外閱讀資源,還能夠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建立一個系統,形成一個循環,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好地投入閱讀中,實現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對學生的課內外閱讀進行整合,首先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持續對學生進行教育,促進學生深入閱讀。當學生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就會主動閱讀主動思考,實現思維與閱讀的互動。
通常,小學生很難自我培養閱讀習慣,因此,教師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逐步投入閱讀中,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例如,可以舉行閱讀比賽,依據學生的閱讀量、閱讀情感、閱讀速度進行評分,通過比賽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學生更加自覺地投入閱讀中來。小學生大多有互相競爭、勇爭第一的心態,教師利用好學生的這一心態,通過開展閱讀比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幫助學生糾正閱讀姿勢。正確的閱讀姿勢也是一個良好的習慣。只有當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坐姿,才能夠有效提高閱讀效率,實現更高質量的閱讀。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豐富的閱讀材料,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如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教師可以依據新課程教育標準提供給學生一些閱讀材料,讓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去選擇。在閱讀之后,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情況,做好閱讀反饋。例如,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動態,了解學生的思想,并有的放矢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三、加強閱讀技能的訓練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除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之外,還需要加強鍛煉學生的閱讀技能,促使學生個人閱讀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的思考意識,促進學生深入閱讀材料中,與作者進行有效互動。由于不同的學生對同種閱讀材料有著不同的理解,思考深度也會不同。閱讀質量受到學生思維方式、生活經歷和自身情感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教師不能采取統一固定的教育方式,而應該依據學生的自身情況,結合學生的特點,對不同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在閱讀技能的教育上,針對閱讀能力較差,基礎知識較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進行重復閱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不斷地重復閱讀,學生就會增加對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訓練,應該建立在理解層面之上。當學生能夠全面理解閱讀材料,教師再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技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思考意識的提高。例如,在閱讀課文《鳥的天堂》的時候,教師通過鼓勵學生重復閱讀,在理解內涵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寫作順序,讓學生了解作者是按照時間發展來安排情節的。這種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掌握課文的線索,從而在閱讀的時候,脈絡更加清晰。同時,這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注重課內外資料的銜接
要實現高質量的課內外閱讀教育,教師需要重視課內外資料的銜接。課外資料的閱讀是對課內教材的一種補充。通過擴展教育資源,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由于學生的思維容易受到限制,在閱讀教育上,教師可以通過擴展閱讀材料,進行課內外閱讀材料的有效銜接,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轉變,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事情的真相和前因后果,這對提高學生的思維和理解能力十分重要。例如在講授《草船借箭》的時候,教師在完成了課內教育任務的基礎上,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閱讀青少版的《三國演義》。通過課外閱讀,使學生的知識更加全面、系統,對課內知識理解也會更加透徹。在小學教學中,教材是精編的,缺少完整性和豐富性。加強課外資料的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表達思想,從而更系統地學習相關知識。
總而言之,在小學教育中,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需要重視課內外閱讀的整合,通過課內外閱讀豐富學生的見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促使學生情感更加完善,思想更加豐富,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育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