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見見
摘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城市軌道交通作為現代城市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布局和改善城市環境。伴隨著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每條運營線路有大量設備設施系統需要維修保養,特別是智能化、無人駕駛等新型技術的發展,對設備設施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等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做好軌道交通設備設施維保工作,使其滿足軌道交通的發展速度,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城市軌道交通一體化運維管理展開探討。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一體化;維保模式
引言
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5G通信等先進信息技術已成為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的熱點研究方向。城市軌道交通結合新基建的技術特點,融合自身運營維護需求,開展模式創新,這是目前全國各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維創新的重要路線。
1一體化維保模式的優越性
(1)利于聯動應對突發事件。軌道交通作為城市主要公共交通方式,面向廣大市民乘客,若軌道交通運營過程中發生突發事件,可能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所以如何降低突發事件對運營的負面影響,保持正常行車秩序是運營單位首要考慮的問題。由于單線路單專業維保的應急處置主要依賴于運營單位的協調和指揮,存在不同專業之間缺乏聯動性問題;一體化維保單位建立有自己的應急指揮體系和應急聯動機制,且開展日常應急演練,發生突發事件下,維保單位在運營單位和自身兩級應急體系下能夠快速有效處置,最大限度降低突發事件對運營的影響,相較單線路單專業維保而言,具有明顯的聯動優勢。(2)利于權責利的協同。軌道交通的平穩運營,需要供電、通信、信號、車輛等多個系統設備共同作用才能實現。不同系統之間均存在設備接口問題,可能存在界面不清的情況,比如:道岔問題整治需要工務和信號共同配合才能完成。運營單位采用一體化維保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故障處置過程中不同系統或不同專業維保單位之間管轄權、責任和利益的劃分問題,由同一維保單位內部協調處置,有利于消除專業間職責不清、互相推諉而導致故障處置延遲,有效提升故障處置效率。(3)利于開展技術攻關。隨著軌道交通行業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軌道交通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一體化維保單位具有多專業融合的優勢,對于設備更新改造等科技攻關方面,能夠從多專業角度提出更加安全更加智能的改進意見,并且具備多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科研探討,能夠在軌道交通設備更新改造方面做出更多貢獻,推動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
2推薦城市軌道交通一體化運維管理策略
2.1注重提高數據質量
智能運維是城市軌道交通數字化轉型的系統解決方案之一,其關鍵的驅動要素是數據。統一各類數據的結構標準和接口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工作。因此,必須加強數據標準性的管理,才能為智能運維或是數據廣泛應用創造條件。當前主要是要依靠與設施設備制造商和供應商的緊密合作,先獲取數據,再通過數據轉換方式統一標準,以便在相關領域應用。
2.2軌道交通設備維保模式
維保是對設備進行保養和修理,使其保持和恢復裝備或設備完好工作狀態。目前國內外軌道交通設備維保模式可分為獨立維保、聯合維保和完全委外維保3種模式。上述模式利弊已有較多學者結合國內軌道交通情況進行研究,一致認為運營單位獨立維保不僅需要大量專業維保人員,造成運營單位機構臃腫,而且還存在人力資源、設備、備品備件與材料等的大量投入等缺點,就此,有學者通過建立經濟性成本模型得出,委外維保相較獨立維保費用節省33.68%。經過軌道交通維保模式多年的探索、研究和分析,目前開通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的設備維保多采用聯合維保和完全委外維保,且部分開通軌道交通運營線路較早的城市,早期采用獨立維保模式逐漸轉變為聯合維保或完全委外維保。實踐表明聯合維保和完全委外維保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較之獨立維保優勢更明顯,且更加符合軌道交通行業發展需求。不論是聯合維保還是完全委外維保,均需維保單位部分或全部參與維保業務,如何選擇維保單位能夠使維保業務安全性最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對運營單位意義重大。
2.3智能視頻分析技術的應用
安全智能監測管控與聯動調度系統是通過一些智能化設備如智能攝像頭等實現在線監測,再基于智能視頻分析技術對各路視頻和監測數據進行監視和實時分析,可實現客流統計、密度分析、異常分析(摔倒、扶梯逆行、站臺門倚靠、吸煙等)以及在異常時自動產生告警并自動推送視頻等功能。智能視頻分析技術主要是基于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通過提取視頻中關鍵信息進行標記或者處理,形成相應事件和告警,可通過各種屬性描述進行快速檢索。其主要過程包括圖像處理、前景分析、特征提取、判斷匹配和結果輸出。智慧車站的智能視頻分析主要用到的技術包括視頻序列中運動目標的檢測、分類、跟蹤、行為理解與識別、異常行為檢測與判定等。
2.4車站運營管理創新
通過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的數字孿生技術,以及車站風、水、電、電扶梯等各類設備的智能化、信息化數據采集和控制,實現基于大客流、啟用/關閉車站、災害處置疏散等場景的動態可調節精細化控制,實現現場機電系統一體化協同動作,實現時滯性系統(如通風空調系統)的低時延輸出;在顯著改善車站環境的同時,簡化工作人員的操作復雜度,降低從業人員專業門檻;同時,以人工智能、雙驅算法來輔助決策及精細動作,提高整體運營水平,甚至在將來實現無人化、少人化車站管理。
結語
通過近些年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的探索實踐,表明聯合維保和完全委外維保將是軌道交通維保模式的主要模式,基于該維保模式下,軌道交通運營單位采用多專業一體化維保,將多專業維保項目委托給同一家維保單位,有利于運營單位降低經濟成本和管理成本,有利于維保單位統籌和優化資源配置,能夠在保障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基礎上,在市場化的作用下,實現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的綜合效益最優化。
參考文獻
[1]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城市軌道交通2018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J].城市軌道交通,2019,(4):16-34.
[2]徐新玉.城市軌道交通設備維保市場化及經濟性評價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9,36(3):1-6.
[3]劉伯鴻,孫麗芳.地鐵設備維保模式綜合評價的研究[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20,29(3):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