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鵬
摘? 要:為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實現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①,即“雙高計劃”。社會轉型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挑戰,高校在社會發展中的主要作用逐漸模糊,很多科技的創新、行業的顛覆,并未首先從高校里發展而來,甚至同高校并無關系。具備雙職稱和雙素質的雙師型教師是“雙高計劃”有效實施的踐行者,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教學的核心能力,制定切實有效的能力評價系統是推動教師能力發展提升的重要要求。科技能力評價可以呈現高校在一定時期內教學和科研的總體水平,是檢測高校建設成果的有效方法。本文將從校企科研合作質量、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等方面對雙師型教師科技能力評價的重點方向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雙高背景;雙師型教師;科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10-0-02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國家教學轉型計劃的重大戰略舉措,特別是最近十年,在高校的培養方案中,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比重在不斷增加,應用和理論教學課程同等重要。要想培養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改革傳統的教育體系、發展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教育方針尤為重要。建立科學、健全的科技能力評價系統,是實現教育體系現代化變革的重要內容,是促進高校教師深入科研和實踐教學模式的推動力量。科技能力評價系統將成為現代化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之一。
一、研究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信息科技的創新、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決定了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平臺,培養具有核心競爭力、國際眼光、能參與國際事務的應用型人才是關鍵舉措[1]。教師隊伍是高校的核心所在,教師科研能力的強弱更是影響著教學水平的高低。為此國家推出“雙高計劃”,旨在建設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培養國際化技能人才。雙師型教師是國家針對高等職業院校教師提出的一個標準,即具有任教學科的專業理論基礎,在專業且獨立的完成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同時,還要具有精湛的實際操作技術,并且具備引導教學的創新能力。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第一,高職和本科科技評價指標一刀切現象嚴重。高職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更加側重于實際應用,往往忽略其科研成果的建設,而本科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又過于注重對科研理論成果的考察,常常忽略技能的實際應用。但對高校教師,即高職和本科則推行同一種評價指標,這種不分領域和類型一刀切的現象嚴重影響高校的發展建設,很容易造成教學成果退化的現象。對于高校教師的評價指標應該做專業區分,針對學科側重點和專業領域的不同,應從學科的強調重點制定符合專業特色的評價標準。
根據專業的學科類型設定專業的評價指標,不僅能激勵教師深入學科領域,鉆研學科內容,更能促使教師改革教學方法,設計具有針對性、特色性和重點性的教學方案,使教學方式更加專業,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比如高職的評價指標應將側重點放在技能實踐的考核上,將本科評價指標的側重點放在專業理論掌握的考核上。但是這種傳統的教學分類體系已不能滿足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和社會變化,制定符合現代化社會發展建設的教學體系尤為重要。在“雙高計劃”背景下,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標準不僅要立足于傳統的學科側重點上,更要在傳統教學評價的基礎上加入新的教學評價指標,從而構建出新的教學評價體系[2]。
第二,高職教師科研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較低。相較于本科教師,高職教師的科研水平較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和教學側重點有直接關系。由于教學體系和學科性質的關系,高職教師的教學側重點一般都放在實際應用上,對理論深入研究很少;而本科教師的工作內容更側重于理論教學,對學科的實際應用部分關注較少,從而造成這種本科教師科研水平較高的現象。
高職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相較本科生來說較低,本科教師的教學成果和教學范圍相對來說比高職要廣泛,教學內容更加深入,因此科研成果也相對顯著。高職教學偏重實際操作,針對既有定力進行加工改造,趨向機械化,缺少發散思維和多元化發展路徑。而本科教學偏重于理論探討,更加針對事物原理進行剖析、分解,在一定意義上更加具有創新性,學科涉及范圍更加廣泛,教學思維趨向多元化[3]。
三、雙師型教師科技能力評價的重點方向
第一,綜合評價校企科研合作質量。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導致近年來國內高校不斷擴招,行業內卷開始出現,復合型人才大量缺失。面對這一社會現象,眾多高校開始轉變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輕視技能的教學方法,轉變為旨在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國際型高等人才模式[4]。教師是發展這一教學模式的關鍵引領者,校企合作的出現,是這一教學模式的實際應用。校企合作是一個美好的愿景,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真正做好校企合作確實不易。聯合生產、學習、科研三個方面,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優勢,對企業來說,在節省人力資源的同時能夠獲得更加全面的科技知識,對學生來說學以致用的同時有了更大的創造空間。
第二,有效評價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科技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是社會轉型、民族復興的關鍵力量。高校教師作為科技創新和研發的引領者,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培養科技與應用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對高校教師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培養學生科技創新方面,教師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要想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首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其次需要教師在旁引導指正,以免學生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偏離正確方向。教師對學生的這種引領,在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整個科研體系的樞紐。高校應加強對教師科研理論建設的推動,加強對兼職教師技能的專業培訓,對兼職教師的授課能力加強管理。協調學科與企業的聯絡問題,建設專兼結合、結構合理、水平較高的專業化教學團隊,從而培養更多適應現代化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高校應針對任課教師的科研能力以及兼職教師專業技能設立關鍵性考核指標,并對教師在人才培養能力上制定評價標準,明確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從而突出雙師型教師的本質要求,避免因目的不明確而導致教師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錯誤,促進教師的成長和發展。
(三)科學評價教師服務社會的能力
教師同企業相比,欠缺服務社會的能力,這主要體現在教師缺少服務性教學經驗與服務性教學理念。服務性學習是指通過高校提供整合性或增強性的學術課程,并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時間來反思整理服務經驗,通過將理論知識踐行到社會中來反思學習。教師和企業相比,教師理論教學比較多,實踐操作卻比較少,缺少服務社會的意識形態。要樹立服務性學習的教學理念,首先應從教師開始。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是立德樹人的典范,要讓學生樹立走進社會、服務社會的理念,需要教師以身作則,引領學生主動關心社會發展和市場變化。將學術理論和科研成果轉化成具體的實際應用,樹立服務性學術實踐的榜樣。服務性學術實踐包括傳統教學體系與原則,也包含多種新型活動項目。這種在傳統的基礎上繼往開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創新型服務性教學理念,開拓了教學新的發展空間,豐富教學活動類型的同時也優化了教育模式。深入推動教師社會服務教學理念的建設,是提高高校自身競爭力、落實“雙高計劃”的有利舉措。因此建立雙師型教師科技能力的有效評價系統,需要關注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將其與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相結合。建立關注教師自身發展的評價體系,是完善雙師型教師科技能力評價體系的重要舉措,是有效推動高校教學轉型的重要內容。
三、結語
高職院校尚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是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雙高計劃”的出臺為高校建設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和參考方案。科技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是高校建設強有力的支撐,構建科學、有效、合理的高校科技能力評價體系,是激勵教師深入建設高校教學能力的基礎,也是提高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的有效途徑。為此高校應明確科技能力評價的目的,樹立科學有效的評價質量觀;根據科研能力的層次,多元化、多方位、多體系的規律進行評價;建立完善的評價標準,不僅僅將數量作為考核依據,更要注重科技產出的質量。除此之外,還要淡化科研能力和獎金、職稱的關系,建立非功力的、純學術的教學研究環境,把對真理的追求當作最終的學術目標,引領學術體系健康發展[5]。
參考文獻:
[1]洪福興.“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價值、問題與路徑[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1(2):100-104.
[2]吳偉,臧玲玲,齊書宇.《急劇變革中的大學社會服務》[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
[3]曾妍,尹飛.高校教師科研績效評價體系中的問題與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9):242-243.
[4]汪衛東,廖慶慶,苗軍.論科研在高職“雙師”隊伍建設中的作用[J].職教論壇,2013(17):83-85+88.
[5]陶艷玲,黃鶯,張淑芝.“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探討[J].廣西教育,2020(7):76-78.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