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摘 要】一直以來,生態教育都是教育部重視的問題,在高中教學中,生物教育又與生態最為接近,因此,在生物課堂上運用生態教育案例,不僅能夠讓高中生更加理解生態教育,也能促進其在生活中有如此觀念,為生態文明做出一份努力。鑒于此,本文對高中生物教學中生態教育的實施進行分析,也給相關教師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生態教育;應用分析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隨之而變的是人類的物質文明,也正是這些變化,導致生態環境相關問題接踵而至,比如:土地的沙漠化以及面積減少,海洋和空氣受到污染等,這些問題的發生,已經給人類帶來很大威脅,由此可見,生態環境保護成為重中之重。要實現生態環境保護,首先得培養相應的意識,年輕一代(學生)成為主力軍。新課改對高中生物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學觀念,要求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生命觀、科學觀、社會責任感等為主,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讓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人和自然發展的關系,高中生物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便要將生態教育相關知識運用在教學中,以實現更好的教育。對此,本文將對高中生物教學中生態教育的運用進行分析,給更多教師提供參考。
1.運用生態教育案例,培養學生生態意識
高中生物教師在給學生進行教學時,不能只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以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觀為重點,學生通過學習,樹立相應的生態教育觀念,不僅達到了生物課程的教育目標,也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另外,教師借助生態教育案例給學生進行講解,學生能夠更好理解,進而擁有生態文明的觀念。
例如:教師在進行《群落的演替》一課內容教學時,便要以培養學生生態意識為主要目標,讓學生在學習改課內容之后擁有自己的觀念。對于該課內容,學生需要掌握什么是群落演替,群落演替的過程以及類型,最后理解群落演替對生態的影響。在開始上課之前,教師可讓學生對本課內容先熟悉,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大致了解之后,教師可將學生引入到主題中來,為幫助學生對內容有更好的了解,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比如黃土高原的變化、火山噴發等,通過視頻,學生在視覺上已經有了一定的感受,然后,教師再將學生引入到準備好的教案上,給學生進行更深入的講解。教師講解結束,需讓學生討論,通過觀看視頻,再與教材內容聯系,可看出群落演替有什么特征,對生態有哪些影響?通過視頻案例,學生能夠很好理解演替的過程,但這還不夠,為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教師可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群落演替進行舉例,比如,沙漠的治理,并讓其提出解決的方式。通過生態案例讓學生理解群落演替,并聯系實際生活舉例,提出解決辦法,對培養其生態意識有極好的效果。
2.借助生態教育案例,培養學生尊重生命
對于高中生而言,對生命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學生在學習生物時主要依靠死記硬背應付各種考試,而高中生物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將重點放在了學習成績上,導致學生經過學習之后依然對生命沒有深入的理解,最后不僅沒能很好達到教學目的,還使整體質量下降,學生對生物越來越提不起興趣。教師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要達到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生態觀念的目標,就要借助生態教育案例,與實際生活聯系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教師在進行《DNA的分子結構》一課內容教學時,便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要讓學生在枯燥的教學中度過,不僅浪費了時間,還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該課內容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對DNA分子中,雙螺旋結構的模型及特點相關知識進行掌握,了解其中所包含的生態教育。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有必要將生態案例融入到教學當中,利用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可先讓學生對本課內容大致熟悉,然后教師通過提問對學生進行引導:大家知道DNA能用來干什么嗎?學生回答:可用來確定血緣關系,也可用在斷案中。到此,教師可借助學生的激情給學生展示已經準備好的課件,并讓學生通過課件對DNA的螺旋結構進行觀察,分析其存在的特點。學生對課件進行分析之后,可讓其小組之間討論,對該內容深入探究。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可適當引導,將學生的思維激發出來,對學習本課內容有更好的效果。小組討論結束,教師需進行總結,最后得出結論。案例總結:對DNA螺旋結構分解學習后發現無論是人類亦或動物、植物,從遺傳學角度而言均是平等的,因此,對于人類亂砍濫伐、隨意捕殺的行為都應當被痛斥,這些都是不尊重生態的行為。通過學習本課內容,讓學生學會了尊重生態。
3.通過生態教育案例,強化學生生態思想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并強化其相關思想,就要讓學生學習并接受更多相關的知識,最好通過實際案例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點進行了解,而不是通過理論。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理論知識比較抽象,要讓其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存在一定難度,因此,通過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強化學生的生態思想極其必要。
例如:教師在進行《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一課內容教學時,不能單純的進行理論講解,否則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在該課內容中,學習的主要目標是掌握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含義以及生態系統抵抗力及恢復力的穩定性。就表面含義而言,其確實存在較大的抽象性,若教師進行講解時只是一味要求學生對概念內容進行記憶,根本不能達到培養學生生態思想的目的,因此,教師需給學生分析實際案例,讓學生一目了然。當然,首先要讓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自我調節)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據含義引入生態教育案例。比如,教師可給學生播放太湖污染事件,將太湖環境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并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太湖的生態穩定性,并探討怎樣才能使太湖的結構及功能得到修復。此外,教師還可讓學生將身邊與此相關的案例說出來,并分析其生態結構,找出其存在的破壞穩定性的因素,并分析解決的辦法,通過案例,還要讓學生明白,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不僅依靠環境本身的自我調節,還需要人類的關注。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多給學生播放一些關于生態系統穩定的案例,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一課內容,案例的分析,讓學生的生態意識進一步提升,也讓其生態思想得以強化。
4.結束語
近年來,生態危機日趨嚴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生態保護。對于生態問題的解決,所有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因此,提高人類生態意識非常關鍵。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生態教育案例進行教學,可培養高中生的生態意識,鍛煉其生態思維,讓其學會尊重生命、生態,這是高中生在未來生活中必備的素質和能力,也是生態發展之必須。
【參考文獻】
[1]敖民.高中生物教學中生態教育素材的挖掘與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
[2]劉路娟.互聯網+背景下高中生物滲透生態教育的案例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
[3]李加政.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觀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
[4]王薇,房巖,孫剛,劉聰.生態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科技視界,2020(23):160-161.
[5]李玥含.在高中生物中利用生態地標滲透生態教育的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