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琳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雙創”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命題,如何在“互聯網+雙創”背景下革新和優化研究生人才的培養模式,筆者結合多元協同人才培養的理念,提出了以政府、企業、高校三位一體的多元協同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利用各方主體自身的資源優勢開展通力合作,最終實現研究生人才培養的互利共贏。
關鍵詞:“互聯網+”; 雙創; 研究生; 多元協同;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2-117-003
在“雙創”教育的號召下,加之“互聯網+”時代的加持,培育出高素質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最高階段,多年來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的專業領域人才,是完善我國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利用“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信息技術優勢,同時結合“雙創”育人的理念,將當代研究生培養成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棟梁之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相關理論基礎及內涵概述
(一)“互聯網+雙創”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為基礎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式[1]。“雙創”即創新以及創業,顧名思義是指對于創新以及創業人才的綜合培養[2]。“互聯網+”與“雙創”教育的結合,是在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業能力。換言之,互聯網不僅是“雙創”教育的媒介和手段,也是“雙創”教育最終力求達到的目標以及任務。
(二)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機制
“機制”是指社會系統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促進、維持和限制系統運行的內部工作模式[3]。人才培養機制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種常規運作模式,也是相關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協同”是指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在組織內部進行的各種要素的協調,也是指為實現更大目標而在組織之間進行的參與者的協調[4]。因此,“雙創”即創新創業人才的多元協同培養機制,是指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目標下,人才培養相關因素相互作用的機制。它包括高校與外部環境以及高校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整合。“雙創”型人才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其培養需要多方主體協同推進[5]。“雙創”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繁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高校的自我努力,也需要政府政策的加持,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
二、“互聯網+雙創”背景下研究生多元協同培養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角色
在倡導多元協同研究生人才培養機制下,政府并非直接參與主體,但其在調動其他各方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而且可以通過政府的管理職能,在進行利益協調時發揮一定的能動性作用。具體而言,政府在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涉及到資源的供給以及程序的監督,當然還可能涉及到后續的評價作用。政府作為公權力的行使者,其可以通過相關政策的出臺和發布積極引導校企開展協同人才培養。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才能為多元協同人才的培養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同時,一些協同培養活動的開展有賴于一定的基礎設施和財政資金支持,而這些都是由政府提供的,因此無論是在制度條件,還是物質條件上,政府都會對多元協同人才的培養起到關鍵的作用。
(二)企業角色
企業在多元協同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出發點更多的是為自身的利益考慮。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只有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才能為企業的持續穩步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勁。對于當代高校研究生來說,由學校為其提供的課程教學以及師資力量是遠遠不能滿足其自身發展和素質提升要求的,要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研究生群體就不能固守課堂和書本,必須依靠實踐和經驗來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企業與高校相比,擁有更多的資金、技術以及設施,能夠為研究生開展實訓、積累經驗提供良好的平臺。因此在多元協同培養研究生人才的過程中,企業與高校開展合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企業的助力可以幫助研究生群體進一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多元協同培養模式下的研究生將更能適應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模式下,企業與高校實現的合作是互利共贏的。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企業可以通過建設實訓基地,與高校共同研發適合研究生發展的創新課程,采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到研究生的教學當中。同時還可以在產品研發以及員工教育培訓等方面與高校深度融合,有效引導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促進高校研究生工作的健康發展[6]。
(三)高校角色
高校在多元協同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中,其角色處于最重要的地位。高校作為育人的場所,其要始終秉持育人的原則,貫徹并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這樣才能在“互聯網+雙創”背景下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研究生人才。但是僅有高校的課程教學對于當前研究生的培育是不夠的,高校必須與他方主體通力協作,才能推動研究生教育的全方位發展。尤其是針對校企的合作,高校必須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在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努力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具體而言,高校可以將行業職業標準和企業崗位要求納入課程教學體系當中,使學校對于人才的培養與企業崗位要求實現無縫銜接。同時還應根據產業發展的現狀適時地調整人才需求和供給,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三、“互聯網+雙創”背景下研究生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可行性策略
資源匱乏所帶來的人才培養能力不足問題一直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7]。政府、高校以及企業之間開展多元協同人才培養合作的最大優勢在于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聯合開發以及共享。
(一)政府層面
對于政府而言,要想在“互聯網+雙創”背景下推進研究生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健全和優化,就更應發揮其在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主導作用。政府作為公權力的行使者,擁有著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能,其通過政策的出臺和發布,可以對各領域實現宏觀調控。多元協同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推行有賴于政府政策的引導和加持。對于高校和企業而言,只有在有利的政策環境之下,其合作才能順利開展。因此,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出臺相應鼓勵政策,積極引導高校與企業之間開展人才培養合作,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以及財政資金的支持,推動多元協同人才的培養。政府也可以通過定期發布人才需求計劃,為高校專業調整提供社會需求依據,同時利用政策和財力支持,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協同培養模式。在“互聯網+雙創”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對于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推行有利于實現多方的互利共贏。政府除了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以外,還應充分發揮其監督管理職能,有效監管校企人才培養合作的開展,切實保障高校和企業的利益,更要注重保障培養對象即研究生群體的利益。
(二)企業層面
不同的社會主體所追求的利益訴求不同,對于企業而言,無論是從長遠的發展來看,還是短期的效益來看,其參與研究生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初衷都離不開對利益的追求。研究生多元協同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這才是人才多元協同培養的合作基礎和動力源泉,而實現這一目標最根本的因素取決于合作者的共同需求以及共同利益驅動。對于企業而言,在“互聯網+雙創”背景下開展多元協同研究生人才培養要注重加強對于學生的合作培養。而企業作為多元協同培養的一方主體,要將相關產業的發展需求以及能力需求反饋給高校,引導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改革;另一方面要發揮橋梁作用,促進政府、高校以及企業之間溝通合作的開展。以校企深度合作為載體,推進高校與企業需求對接,讓企業能夠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對研究生群體開展技術與實踐訓練,有利于培育研究生群體的工匠精神。深入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制度,不僅對于學生提升專業技能有極大的助益,而且對于研究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同時要結合“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校企合作的發展規劃。
(三)高校層面
高校教育資源豐富,技術人才優勢明顯,在研究生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模式中,一方面要培養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合作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為地方政府和合作企業職工培訓提供終身教育服務;而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技術和智慧資源的優勢,促進地方產業升級以及經濟轉型,為合作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和管理改進服務[8]。但高校這一環節最重要的任務仍是在對于“雙創”型研究生人才的培養方面,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引領研究生價值導向,培養創新、創業精神
作為辦校育人的場所,高校發展的核心在于其辦學的理念,理念的存在對于學生的培育起著指導性的作用。研究生這一群體與其他教育階段的學生相比,學校更多的是側重于對其科研能力以及學術能力的培養,因此這一群體更加注重創新性,更加需要創新學習和自主學習。要想實現對研究生優化培育,于高校而言首先需要的就是引導其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而“雙創”所代表的創新精神以及創業精神正是當前我國研究生群體所需要的價值導向。“雙創”文化作為創新創業理念的高度概括和綜合歸納,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可以對任何群體的實踐提供有益的指導。我國目前對于學生的“雙創”教育主要面向的是本科學生這一群體,而為研究生開設相關課程或開展相關活動所投入資源與精力較少。隨著社會就業形勢的不斷嚴峻以及研究生職業規劃理念的不斷更新,對于研究生開展創新和創業培育已是迫在眉睫。對于研究生這一群體而言,不僅要對其進行創新以及創業相關知識理論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更主要的是將創新精神與創業精神對其進行灌輸,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在對研究生開設的課程教學中,一定要將”雙創”精神融入其中,而且對于研究生”雙創”教育的開展,其初衷不能僅僅桎梏于提高就業率以及改善就業問題。當學生處于碩士研究生這一階段,其思維、能力以及理念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升華和提升,在此時期對其展開雙創教育,更易于激發其創新創業潛力。
2.融入“雙創”文化,制定體現“雙創”教育的研究生培養計劃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高校應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校園日常生活,將自主創新、協同合作等價值觀念融入到有關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等各個方面,讓各個研究生在潛移默化的雙創校園文化中受到相關價值理念的熏陶。通過專題教育的開設,不斷豐富研究生有關創新創業的實踐經驗,在整體校園環境中為廣大研究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通過營造能夠深入研究生日常生活學習的文化氛圍,使得師生能夠不斷加深對創新以及創業的理解和認知,也為其創新能力以及創業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除了在校園環境中營造濃厚的“雙創”文化氛圍以外,還應將“雙創”相關理念和精神貫穿于研究生的培養考核計劃當中。“雙創”文化和精神作為當前時期學校教育所關注的重點領域,對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極為關鍵的指導作用。于高校而言,落實“雙創”人才教育培養,不僅是相應國家對于教育改革的號召,更是對提升畢業生綜合素養、為社會輸送棟梁之才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我國對于研究生的教育和培養,更加傾向于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來進行培養方案設計,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高校會因人而異的制定符合其自身發展的培養考核計劃。因此,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為研究生將來的職業規劃考慮,有必要在研究生的個人培養考核體系中體現“雙創”育人的理念,才能將研究生創業和創新培育落實到位。
3.優化師資隊伍,創新研究生培養課程
“互聯網+”背景下對于“雙創”人才的培養,對于高校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教師隊伍的結構,還是個別教師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都應當順應時勢的發展不斷革新。要實現研究生“雙創”人才的培育,在其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包括專業教師,創業教育教師以及創業指導教師也應囊括其中。同時,專業教師應不斷積累相關的專業實踐經驗和創業實踐技能,熟悉行業發展趨勢以及相關創新創業政策,合理地將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中。然而就目前的實際來看,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師的構成以及其知識、能力、素養離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而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合作建設機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各行業領域存在著許多專業的優秀人才,其擁有更豐富的有關特定行業領域的實踐經驗,可以聘請他們來充實師資隊伍。為了解決師資數量不足的問題,有必要不斷優化和完善教師隊伍結構。高校可以通過引進具有高水平的專業人才,聘請其作為專職教師,也可以針對某一專業從社會領域引進具有豐富社會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或是企業家,來充任創新創業兼職教師,通過他們來為研究生群體更為直觀的分享創新創業經驗。這樣一來不僅師資數量不足的問題得以妥善解決,而且有利于優化教師結構;另一方面是要加強學校創新、創業型教師的培養。通過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教師參與政、企、校合作開展的科研項目或是實踐活動,以求不斷提升教師在創新創業方面的教學能力。
創新創業人才基于其自身的全面性,因此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批判性思維,充分利用多學科知識和創新要素,尋求創新突破,從傳統觀念中脫離出來,不斷拓展新思路。所以研究生創新創業課程的設置應貼近創新創業實踐,提供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的深度有機結合,可以為研究生提供更發散性的思維以及更全面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在”互聯網+”浪潮日益涌現的時代,研究時教學課程的設置,要始終秉持以醫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對其進行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強調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學習的模式逐漸由被動接受改為主動獲取。教學課程的設置,要盡可能的鼓勵學習者獨立構建知識結構和系統,使其能夠更多的進行自主學習。另外,傳統的研究生課程評價主要以課程評價為基礎,評價方法、內容和學科相對單一。為培育“雙創”研究生人才,創新創業課程的評價應采取多種方式,既要注意研究生對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又要注意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素質。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提升,同時結合當前教育領域對于“雙創”人才的重點關注,高校對于研究生群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是亟待優化。對于“互聯網+雙創”背景下研究生的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我們更多的是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以及高校等多方主體在人才培養模式當中應起到的作用,開展主體之間的通力合作。本文通過對政府、企業以及高校三方主體的角色進行深入分析,探索出以三者視角為出發點的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可行策略,即以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為導向,綜合利用各自所具備的資源優勢,打破彼此之間的壁壘和越是,實現研究生創新創業人才協同培養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吳愛萍,董明,李華.“互聯網+”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結構分析——基于扎根理論和共詞分析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0):44-52
[2]劉書霞,侯金柱,郭立宏,李志新.校企多元協同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1):5-6+26
[3]楊曉占,馮文林.“互聯網+”背景下“光電類”研究生“雙創”教育的新思維與新路徑[J]教育現代化,2017,4(46):27-28
[4]葉海,陳榮明.“雙創”文化融入研究生培養的實踐探索——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12):31-34
[5]李樹濤,李建,劉韜.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與教學實踐——以湖南大學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09):22-26
[6]韓雅麗.“互聯網+雙創”構建校園文化建設新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2015(23):36-38.
[7]張兄武.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多元協同培養機制的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04):30-37.
[8]李金龍.協同創新環境下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改革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